汉中府志
光朝魁(连城山人雪轩氏)评:
自秦汉置汉中郡,汉水之所环绕也。隋避讳,尝改曰“汉川”。其地多在汉北,故汉晋每称曰“沔北”。今强被以“汉南”之名,则是“尔雅”荆州之域矣(《尔雅》汉南曰荆州)。
《汉书》以汉中本属楚地,系翼轸分野,但汉之汉中郡包有今之兴安、郧阳府地,当属翼轸无疑。今汉中之凤县,本汉武都之故道县,略阳本武都之沮县,宁羌兼得广汉之葭萌,当入井鬼秦分,余县仍属轸翼。旧《志》断谓尽属井鬼,似不若从《汉志》之为妥也(《晋书》汉中属参九度)。星野条所引史志,多与原文不合,且谓井柳、鹑火之次属秦分。夫鹑火乃周分野,安得属秦?又引《后汉志》注:太白主华阴山、凉州、雍州、益州,乃讹凉为梁,岂知汉之益即梁,而凉即雍乎?
栈道云褒谷,汉高入南郑由之。考《高祖纪》,高帝实由杜南蚀中之国,不由褒谷,及送张良归,乃至褒中耳(《纪》详,《传》省)。东汉无至正年号,盖魏宣武正始四年修石门道,至永平二年毕工,而东汉之永平四年亦有修栈道事,遂讹称为东汉至正、永平间事耳(石门铭“至正四年”,亦当作“正始四年”,事见《魏书·宣武本纪》。羊公疑是羊祉)。
唐沈佺期有《夜宿七盘岭》诗,则岭路已开,是知避石门之险而走岭上,不自元,明明矣。
康熙二十八年,总督葛思泰修栈道,误称郭大司马。
斜谷至凤州界一百五十里,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二间。“板阁二千九百八十二间”(见宋《大安军图经》)。此凤以北至郧县道也,误引为褒城栈道。
《黑河图说》篇整〔缜〕密,义亦精通,但沮漾既合,方可称沔,今谓黑河即沔江,一名沮水,岂其然欤?《汉志》谓沮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今略阳也。今《志》谓出留坝紫柏山,存考。《华阳图说》篇极有关系,叙次亦清晰。
《郡县建置序》,杂乱难解。元汉中道已属陕西省,乃云汉中隶秦自明始,开头便错。既曰“在唐虞曰雍州”,又曰“《禹贡》为梁州”,又曰“舜梁州,《周礼》并雍州”,又曰“当夏殷之间”,叙三代事已颠倒无序,前段杂钞《隋书》及《通典》、《通考》诸书,统论《禹贡》之梁州兼包四川、云南,非专指汉中也。梁州之专为汉中,自隋唐始。谯纵反数年,未尝出蜀境。是时杨盛使子抚据汉中。今谓“纵据之”,盖误读《宋书》耳。唐兴元府虽领支郡,而兴、凤、洋各自为州。今云“兴元领州县二十五”,且有洵州、驴州等名,亦非德宗以后所有。若武都略阳,唐时并无此县。至金州属山南东道,更非西道所辖矣(荒谬太甚)。又云“周改曰汉川,统州县二十一”,列于唐后,岂以宇文周为五代后周耶(光义、褒中乃宇文氏郡县名)。
建置表本《陕西通志》,甚整齐,惟增改数条不合。
汉汉中都尉治褒中汉阳乡,盖汉郡皆设都尉,掌兵,或不与郡守同城(犹今之分防同知)。乃云“褒中初设都尉治,元凤六年置县”,岂谓是褒中都尉乎?
城固释名,“始城而冀其巩固”,不知《汉书》本名城固。西乡释名,“与夔之东乡对,故名”。不知西乡本南郑之西乡(见《班超传》),晋时已为县,若川省东乡,乃自唐始置县耳。略阳释名,“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不知汉略阳本不在此,大致山南水北曰阳,略字义尤多(见《丹铅录》),岂专为“武略”乎。
古梁州地数千里,今云“南郑东南百八十里有梁山,四围中三十里甚平,是古梁州治”,何也(晋梁州治南郑,三代时统以牧伯,必各有本国地矣)?
赧王三年,秦惠文之后十三年,取楚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然楚威王已言:“秦有并汉中之心。”非秦始立此郡名也。
凤州,云“春秋氐羌所居”。按氐羌之来久矣,然《春秋内外传》未尝言及氐羌确在何地(氐、羌本二种,内又各分数种,恐不得尽在凤地。略阳为白马氐地,亦未必其在战国时也)。
《后汉志》注: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为汉宁、安阳、西城、上庸四郡,别置梁州。今引袁宏《汉纪》云:“分凉州置梁州,并属冀州”。“凉”、“冀”二字并当作“益”(汉中未尝属凉州,又不得并属冀州)。
雪狼谷主题曲汉封侯有乡侯、亭侯之别,非尽以县国也。班超封定远侯,注引《东观汉记》曰:“其以南郑之西乡户千,封超为定远侯”。蔡伦之封龙亭侯,邑三百户。诸葛孔明之封武乡侯,当同此例。今于后汉增定远、龙亭、武乡等县,亦何妄也。惟蜀汉尝置南乡县(晋改曰西乡),可附后耳。
晋武帝孙迪(淮南王子)及固(吴王子)并封汉王。今曰“武帝子”,非也。
宋《州郡志》:“义熙末,梁州还治汉中之苞中,所谓南城也”。是南城即在苞中。宋甄法护之弃梁州,萧思话之复梁州,并在此。至北魏之南城县,乃在城固境耳(今云“晋梁州尝治城固”,恐误)。
蜀汉于城固筑乐城,沔阳筑汉城,未尝改二处县名。今引《华阳志》,未确(乐、汉二城当相近,为倚角,如《华阳志》说,亦嫌稍远)。
南朝宋、齐、梁并得汉中地,建置何不一及。西魏无专史,附入北周州郡可也。北魏有东益州、南岐州(西魏凤州),并当补。
元已废长举入略阳,移沔州治铎水。明洪武七年始省铎水,降沔州为县,非洪武废沔州,长举入略阳也。
褒城西南路,自塘口子至白岩河、南阡垭、土地岭、两河口,交南江县;西北路,自云雾寺至竹垭子,交沔县。按白岩河在南郑,其两河口当亦在南郑,非在褒城之两河口,而高阡垭、竹垭子则两县图皆无
之。
汉陈仓即今宝鸡;废邱,章邯所都,即今兴平。非今留坝之陈仓道口废邱关也(陈仓疑即唐仓,废邱,或作费邱)。
褒城山惟中梁、连城、牛头、金华、云雾最著(中梁、金华,与南郑县接;云雾与沔县接)。若天成、覆斗、青锉、云梦等山,不见于图,盖大山中之一支耳。尤可怪者,玉映山有麒麟洞,而云“向人不识此山”。岂有山而人不知?盖不知其有洞耳。至衙岭,《汉志》在武功,今眉县(《明史》云然,《锥指》并同),乃云“在褒县北九十里,今无可考”,不亦异乎。
褒谷、斜谷本是二谷,即云相通,决不得以“曹操之出斜谷,武侯之由斜谷”,谓即褒谷也(志亦在疑,尚为有识)
逊水即让水,乃廉水之别派,不得以褒水为逊水也(《明史》“西南有让水”。按:宋范柏年云:“居廉、让之间”。当为褒城人。《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柏年,梓潼人。徙居华阳”。华阳在今褒城西境)。
嶓冢有二,前人论之详矣。今谓嶓冢背临氐道,前接葭萌。不知氐道汉属陇西,今秦徽境,去宁羌(汉葭萌)六百余里,安得相接?《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丙穴在沔阳,然宁羌之嘉鱼洞,略阳之大小丙山,褒城之鱼洞,在在有之。《水经》“桓水自西倾至葭萌,入西汉,即白水也”。又,浊水亦名白水,
出浊城(在今成县),合河池、两当水,入西汉,是白水不独仰源故道水也。《明史》分西汉水、嘉陵江为二。今《西汉水说》,本《禹贡锥指》,而舛讹特甚。
大散关在宝鸡县南,和尚原在大散关外,似不在今凤县地。《魏公行状》云:命吴玠控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吴研传》:兀术自宝鸡结连珠营,攻和尚原,则和尚原当在宝鸡矣。仙人关在凤县,杀金坪在仙人关右。今谓“坪在略阳西北”,盖与凤连界也。
晋桓宣为梁州刺史,镇襄阳,劝农亦在其地。今府城东有美农台,云是桓宣故迹,且以宣为汉时人,不可解。
唐武德中于西县置褒州,元于铎水置褒州(今沔县东)。唐开元中,改梁州为褒州,仍治南郑,则褒城不得有褒州。故址惟今沔县之旧州铺,盖即元褒州故址也。
赵子龙据箕谷,盖在褒城之北,今云在西南。且以为郑子真隐此,殊非(辩见人物门。《方舆纪要》箕谷在宝鸡县东南四十里,为赵云、邓芝疑兵处。恐此时虽声言出斜谷,未必远屯至此,仍以在褒为是)。
北魏廉水县属褒中郡。宋廉水县省入南郑,然其地则南、褒分辖也。唐武德中,析绵谷县置金牛,后省入西县(今宁羌有金牛镇),非省入褒城。黑水废县、云
雾废县,并云在褒城。考唐天复时,西川王建将攻金牛、黑水、西县、褒城四寨,则是黑水寨,非县也。云雾山中有山镇,亦未尝为县(志云有石碣,曰龙坪镇)。
《水经注》褒水出衙岭,迳大石门,又东南迳三交城,又东南迳小石门,历褒口,是大石门近衙岭,小石门近褒口,相去甚远。今两石门殊混。《石门颂》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厥”犹其也,误为杨厥,岂知古人颂体不称名乎?妫墟,见《前后汉书》,今独疑之,岂古书皆不足信乎?
戚夫人,定陶人,《史》、《汉》有明文。今西乡有戚夫人故里及墓,其然乎?否。
仇池在河池,见《前后汉书》,今甘肃徽、成间,不在略阳(唐凤州亦称河池郡,然自别有河池县)。隗嚣、来歙所争之略阳,本汉天水郡地(汉为略阳道,晋为略阳郡)。此略阳乃汉沮县,安得有隗嚣台。
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见《明帝纪注》,今咸阳县地,不得在城固。
鬼谷,《史记注》在阳城(《苏秦传》),又曰在云阳(《甘茂传》)。今褒城何以有鬼谷先生墓?
褒城县,宋始移治山河堰北,元又移山河堰东南,并未筑城。《志》所称张寅、陈彪相继修葺者,县署,非城也。至明宏治时,始筑城耳。南、褒、沔地,互相出入,如柏乡、孤山寺、玉泉、石灰窑、扭项铺、廉水县、新集(即沙河集)、新街子,则南、褒之所共有也。钢厂、柿子沟、头道河、二道河,
则褒、沔之所共有也。
唐以前汉中总统之官,在汉则如益州刺史王阳、王尊,在晋则如梁州刺史周访、甘卓等皆是,何云自唐以前总统之官无可考耶?宋则利州转运使为总领官,是曰漕司,而安抚使为帅司,提刑为宪司,常平为仓司,今并不列,而但载宣抚诸使,亦失考矣(宋汉中不隶陕西,而隶四川)。即如《艺文》内所载转运使李虞卿、田谅,提举常平史照,提点刑狱张口,皆总领官也。明分巡守道,本以布政司之参政、参议,按察司之副使、佥事为之,今反谓明巡道无专衔,何也?
知府在汉为太守是矣,若晋梁州刺史所统八郡,不当在知府之列。且张光、周访在甘卓前,桓希在司马勋后,今尽倒置。至张轨为凉州刺史,前凉之祖,与梁州何涉,乃竟庙祀府名宦祠,尤无谓也。汉《田叔本事》,张敖得赦,乃拜汉中守,何尝佐萧何转饷乎?灵帝时板楯蛮反,遣太守曹谦宣诏赦之(此太守或巴郡,或汉中),今云“安帝时有郑禅矫诏平羌”,未详何据?晋桓希乃桓玄党,为毛璩所斩,乃反云“与璩坚守拒玄”,殊非。张光时李运、杨武,乃王如贼党,非光之参军。甘卓镇襄阳,兼荆州牧,与桓宣、周访之督梁州,并在襄阳,不在汉中。吉挹为魏兴太守,死难在今兴安府,亦非汉中。历考史传,如汉之张印、董炳皆汉中守,即《纪事》内所载苏固,《石门颂》所载都君、王府君王升,皆汉中守也。又晋怀帝时有杜孟治,穆帝时有司马康,宋有萧承之,梁有夏侯道迁,皆为汉中太守。他若梁州刺史,不可胜数。即如晋之张殷、王敏、杨亮、索邈,苻秦之潘猛,宋之甄法护、刘道产,齐之王元邈,梁之杜怀瑶、崔景慧,后魏之元英、
元罗、杨椿,并为梁州,已见《建置》、《纪事》,何自忘之耶?尤谬者傅竖眼而以为梁人,杜幼文而以为魏人,则南北不分矣。
唐山南西道节度使兼领梁州及兴元尹,则郡守即统领官,今并载于节度及知府条,似复。一鹿晏宏而分为吴宏、晏宏,竟劈为三人。
牛蔚,僧孺子,治梁三年,其弟牛丛为西川节度,非山南也。
鹿晏宏逐节度牛勖。牛书似即牛勖之误。五代时唐道袭等系蜀将,亦非汉中守也。
宋燕王德昭、秦王德芳,皆遥领兴元尹,实未莅任。光美为兴元尹在建隆时,尚未伐蜀。文彦博以山南节度使衔致仕,均非实任。嘉定中权兴元府事赵希昔,误为赵希。元兴元劝农使,不得为统领官。
兴元少尹如房武、韩孚、孙伾,并见《世系表》,若张知骞稷州刺史,地在武功,无预汉中,且圣历时人,此时尚无兴元府也,何有少尹。孟郊为参谋,亦非少尹。汉中佐吏,若主簿段崇,门下史王崇、原展,五官椽〔掾〕程信,上计椽〔掾〕程苞,见《后汉书》。五官椽〔掾〕赵邵、属晁汉疆,部椽〔掾〕王宏、史荀茂、张宇、韩岑,太守丞杨颗,书佐王戒,行丞事韩服,都督椽〔掾〕魏整,见《石门碑》。又褒中主簿王颙,见孙樵《新路记》,似可补入。又宋有南郑令晏袤(见《石门碑》),南郑主簿张应昴(作《褒城县学记》)。褒城有何涣之,修县学,明有府照磨马天碉,修褒城学,亦可补入。
绍兴间始分南郑置廉水县,不得宣和中有县令施为可。
褒城知县张锦等,盖在正德时,非隆庆间任。
宋元浩,以右班殿直监商税,非知县也。宋解思忠等并县尉,误列主簿下。宋杨桂孙、李涣为学官,若是庆历时,不当在庆元后。
明教谕游玑、闵愚,名下并多一自字。汉无西乡县,何得有知县余谦。隋河池太守萧瑀,可补入凤县下。唐沔州在今汉阳府,不得有刺史贾载期构秋兴亭于今沔县。宋沔州判高稼等在今略阳,不在今沔县。沔州之移治,自元始。元废长举县,入略阳,明降沔州为沔县,非明改沔州也(改兴州曰沔,自南宋始)。
汉李翕,乃汉阳阿阳县人(误作河阳),为武都太守,造郙阁,何得谓汉时有兴州知州乎?北魏杨文度为略阳太守,正此略阳(后魏侨立略阳郡于武兴)。
唐薛大鼎、房武、严砺,见节度,又见兴州。宋李虞卿为转运使,刘珙知兴安军,商应为顺政令,李良佑兴州判官,见《白水路记》,今并以为知兴州,非也(又以商应为商应程,以李良佑为良佑)。邵伯温兴州提刑,犹今之按察使,非知州也。元知沔州李舜臣,当系今沔县。元至元中,已移州治于铎水矣(《职官志》屡云“见名宦”,而实别无《名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