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传统⽂化有哪些?
内蒙古⽂化地理历史
历史上⼤多数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尤其是河套地区处于南部古中国农业⽂明和北⽅匈奴、鲜卑、契丹、⼥真、突厥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的交替统治之下。严格说来内蒙古东部⾪属于满洲,当地历史叙事中更多注重于不同部落间的交替⽽不是游牧⽂明与中华农业⽂明之间的冲突。
周朝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围地区)由楼烦、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东部地区居住着东胡族。战国时期,赵武灵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西省为据点,对此地区奉⾏扩张政策。灭狄族中⼭国(如今河北省)之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以及楼烦⼆族,设云中郡,与近代意义上的呼和浩特相临。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绵延⾄河套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了中国第⼀个中央集权帝国。始皇派蒙⽥逐匈奴驱出该地区,后并⼊赵国原有的长城,形成了中国的万⾥长城。始皇保留当地两⼤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迁⼊三万户⼈以巩固该地区。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些举措被废。
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卫青⼤将军再次北驱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区。之后,武帝继续实⾏在河套地区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区设⽴朔⽅郡、武原郡。如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由鲜卑控制,后期鲜卑在⼒量以及影响上都令匈奴黯然失⾊。
东汉时期(25-220AD),曾降于汉朝的匈奴开始在河套地区定居,并在当地与汉族移民相互来往。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该地区建⽴汉赵帝国,由此开启了⼗六国时期,中国北⽅在汉族政权与其他政权(包括匈奴以及鲜卑)的交替中逐渐衰落。
隋朝(581-618)以及唐朝(618-907)时期,中央集权国家再次建⽴。当朝皇帝仿效前⼈所为,征服了河套地区,并迁⼊⼈⼝。不过,唐朝国⼒衰弱后,这些举措也再次宣告失败。河套(以及如今的内蒙古其他地区)当时由契丹族建⽴的契丹国(辽代)统治,该民族是发源于如今满洲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契丹之后,唐古特族建⽴西夏,西夏控制了如今的内蒙古西部(包括河套西部地区)。契丹后被⼥真族取代,⼥真族是今满洲⼈的祖先,⼥真族在满洲以及中国北部建⽴了⾦朝。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了蒙古部落,建⽴了蒙古国。公元1227年,唐古特族建⽴的西夏最终被其征服。1234年,⼥真⾦朝被灭。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忽必烈建⽴元朝。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aka Xanadu)临近当今的多伦淖尔。当时,汪古部和弘吉剌部统治着内蒙古地区。1368年,元朝被汉族领导的明朝驱逐之后,明朝在如今的位置重建万⾥长⾥。重修⼯程⼤致沿着当代内蒙古⾃治区的南部边界(不过在河北-内蒙边界显著偏离)。明朝设三卫,主要是由降服明朝的蒙古⾸领组成。1450年⼟⽊堡事变之后,蒙古⼈从蒙古北部⼤量涌⾄蒙古南部。直⾄1635年,内蒙古为北元朝的中⼼。
艺术
内蒙古⾃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西北地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相邻,总⾯积约为118万平⽅公⾥,简称“蒙”,省会是呼和浩特市,民族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内蒙古的全境都是以⾼原为主,⼤多数的地区海拔均在1000⽶以上,通称为内蒙古⾼原。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现在的内蒙古地区主要是⼀些北⽅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以及东胡⼈在此过着游牧⽣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蒙古族是⼀个古⽼的游牧民族,⾄今仍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习惯。蒙古⼈喜欢住在蒙古包,在迎送客⼈或是交往中有着献哈达的礼节,往往还会伴随着吟唱和祝词,蒙古族的饮⾷⽂化可以精确的概括为“⾦杯、银杯斟满酒,双⼿举过头;炒⽶、奶茶、⼿扒⾁,请你吃个够。”这⾸祝酒歌。
【传统民俗】蒙古歌手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民⼗分喜爱的⼀种古⽼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是“娱乐、游戏”的意思,⽤来表⽰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初四,⽺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开始,是草原上⼀年⼀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历史已经⾮常久远,据⽯崖上的《成吉思汗⽯⽂》所载,那达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当时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汗,为了检阅⾃⼰的部队,以及对草场进⾏维护以及分配,每年七⼋⽉间都会将各个部落的⾸领召集起来,为了表⽰团结友谊和庆祝丰收,都要举⾏那达慕。那达慕在元朝时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分⼴泛,并逐渐
演变成为⼀个军事体育项⽬。此俗每年蒙古族⼈民都会举⾏并且⼀直沿习⾄今。
【传统技艺】
“搏克”是蒙古语,有着结实的意思,被意为摔跤,是蒙古族的“男⼉三艺”之⼀,属于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搏克发展⾄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初期便开始流⾏,元朝时开展最为⼴泛,到清代时在草原上已经⼴为流传。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明、现代⽂明”四个演变的阶段。搏克运动有着古朴⽽庄重的⽐赛形式,都会在激情悠扬的“乌⽇亚”赞歌声中开始,⽐赛的场地没有特殊要求,⼀块平坦的草地或是⼟质地⾯就可以了。选⼿们均⾝着特制的“卓得⼽”,挥舞着壮实的⼿臂,跳着模仿狮⼦、⿅、鹰等动物形态的舞步⼊场。⽐赛的规则更是简单明了,没有时间限制,参赛者也不分体重,只要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负。
【传统舞蹈】
安代舞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的美誉,是主要流⾏于内蒙古通辽市四周地区的⼀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据相关历史的考证,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库伦旗地区,⼤约于明末清初时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时候,由于当时草原涌⼊⼤量各地闯关东的移民,许多不同地域的⽂化风俗逐渐融合便形成了库伦蒙古族⽂化,进⽽孕育出有着⼴泛众性的安代舞。安代舞通常会在节庆或是闲暇的时候进⾏,由⼀⼈领唱众⼈相合,成的⼈们载歌载舞。安代舞不分男⼥⽼少均可以⼊场欢跳,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根据⾳乐
的节奏与领唱的歌⼿相应和即可。在安代舞发展的⼏百年来,以其浓郁的“民间本⾊”和“癫狂之舞”的特性⽽受到蒙古族⼈民的爱戴,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今内蒙古地区,在蒙古族的宗教仪礼以及“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
【传统⾳乐】
马头琴在蒙古族的⾳乐⽂化中起着代表作⽤,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质或者⾳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法,都体现出蒙古⼈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活。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化。马头琴不仅出现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也会在传统民间的婚典仪典以及亲友聚会等⽇常活动中演奏,社会以及民俗传统基础⼗分浓厚。在蒙古族⽂化中,马头琴极受尊崇,是蒙古族⽂化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国家级⾮物质⽂化遗产。
【传统戏曲】
乌⼒格尔是⼀种集蒙古说唱艺术之⼤成的曲艺形式,蒙语意为“说书”,民间称为“蒙古书”、“蒙古说书”或是“蒙古琴书”,其主要流传于今内蒙古⾃治区以及相邻的⿊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集的地区。乌⼒格尔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种是⼝头说唱但没有乐器伴奏,被称为“雅巴⼲乌⼒格尔”,另外⼀种便为有乐器伴奏的。在乐器伴奏中使⽤马头琴伴奏的乌⼒格尔被称为“潮仁乌⼒格尔”,⽽采⽤四胡伴奏的
乌⼒格尔被称为“胡仁乌⼒格尔”。乌⼒格尔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成吉思汗时代便出现了这种艺术形式,起初表演的题材⼤多为神话故事,后逐渐丰富。乌⼒格尔对于⼴⼤的蒙古族⼈民众来说,已经不仅是⽂化⽣活中的⼀种⽅式和⼿段,更是他们⽤以学习知识以及培育精神的⼀种重要的教育⼿段,因此乌⼒格尔在蒙古⼈的⼼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环境
内蒙古属半⼲湿的中温带季风⽓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旅游要多带⾐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西可分作两⼤⽓候区:草原⽓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阴⼭河套平原⼀带,冬季冰天雪地,历达半年之久,平均⽓温为摄⽒零下28°c左右。夏、春、秋⼏乎相连,五⽉⾄九⽉⽓候温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节。沙漠⽓候区,从阴⼭以西阿拉善沙漠⾼原⾄巴丹吉林沙漠,春⽇(四⽉中⾄五⽉底)多风暴,夏⽇酷热,冬⽇奇寒,只有秋季(⼋⽉中⾄九⽉底,约40天)⽓候温和,是涉⾜沙漠最佳季节。
内蒙古节⽇
节庆名称:春节
活动特⾊:蒙古族过春节叫“⽩⽇”,这是因为蒙古族崇拜蓝⾊和⽩⾊的缘故。蓝⾊代表蒙古族,在元代,成吉思汗的宫殿是⽩⾊的,史称“⼋⽩室”,⽽蒙古族的毡⼦也是⽩⾊的,所以春节也叫“⽩⽇”。
活动地点:内蒙古
节庆⽇期:农历年初⼀
-------
节庆名称:那达慕⼤会
活动特⾊:最初带有宗教⾊彩,意在通过祭“敖包”,祈求吉祥幸福,同时也举办⼀些体育活动,后来演变成那达慕⼤会。
活动地点:内蒙古牧区
节庆⽇期:每年七、⼋⽉份
------
节庆名称:阿尔⼭冰雪节
活动特⾊:隆冬时节,北国雪城阿尔⼭,雪原⼴阔⽆垠,冰川雄奇壮丽,温泉云雾蒸腾,雾凇莹透妖娆,宛如银装素裹童话般的冰雪世界。素有神泉雪城之乡的阿尔⼭,把⼀道道精⼼烹制的冰雪⼤餐呈现在⼈们⾯前。
活动地点:阿尔⼭
节庆⽇期:每年12⽉份
-
-------
节庆名称:马奶节
活动特⾊: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畜兴旺,所以以洁⽩的马奶来命名这⼀节⽇。
活动地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带
节庆⽇期:每年的农历⼋⽉末
内蒙古当地特⾊
蒙古包:蒙古包⼀词来⾃于满族⼈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活的产物。
献哈达:哈达以⽩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段约⼀尺⼆⼨⾄⼀尺五⼨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氛。
安代舞:安代流⾏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种⽅式,带有迷信⾊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浓郁的⽣活⽓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对美好⽣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为传
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今还保留着,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