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好莱坞通过在跨文化电影中塑造理想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既体现东方女性的神秘特质,又隐匿着西方物质主义的光芒,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但是“美式木兰”反向传播到中国,中国影迷对其“东方主义”式的故事解构方式并不认同。
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好莱坞真人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早期西方语境下好莱坞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女性I P形象特点,探析影响木兰形象塑造的文化动因、木兰形象在新时期的演进轨迹。文章借助“他者”眼光来重新审视电影《花木兰》,有助于帮助我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到适合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可取之路。
一、“她”形象塑造的理论建构
(一)“她”形象塑造相关研究
中国对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究,国内学者认为美国好莱坞电影通过“他者视角”对东方世界进行想象和塑造,构建出西方世界认知中的东方形象,揭示人物形象塑造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1]。好莱坞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了消极向积极、负面向正面、两极化向多元化、刻板化向丰满化、程式化向个性化的演变过程[2]。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女性形象跨文化研究多从文本分析、叙事分析、女性主义等角度,对于某单一案例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基础也相对较少。
对于经典的女性形象,国外学者研究主要从电影的叙事方式和经典形象出发,评析电影的制作风格、制作手法等,对于所选案例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研究也大部分聚焦于某一个方面,而没有对“美式”木兰形象的塑造进行系统的、理论化的研究。
(二)图式理论与戏剧五因融合模型
“戏剧五因”是伯克(K ennet h Bur ke)在费舍尔(W al t er Fi s her)的“叙事范式”(nar r at i ve par adi gm)的基础上提出的。戏剧五因“执行者、行为、方法、场景、目的”之间的相互联系、五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转换,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叙事体系,作为一种研究电影文本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分析电影人物的行为特征上。戏剧五因理论最早用于探讨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对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塑造[3]。从电影象征载体、道具使用、场景搭建、人物设计、目的主旨五个方面入手,抓取《花木兰》电影中所对应的电影元素并进行分析,对银幕上完整的“花木兰”形象进行倒推解构[4]。
“图式理论”最早由康德提出,[5]经过了70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在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领域都有所发展和应用,图式理论是人脑中已有知识体系所构成的框架内容,与普通的思维方式不同,图式代表着某个特定的概念,同时会影响对现实信息的加工,自身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个人图式[6]。
本文将叙事学中的戏剧五因理论和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结合,构建出研究跨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性别图景和文化图景两个指标,从而到跨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动因和影响因素。首先从跨文化大背景出发,
从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方的心理图式入手,结合戏剧五因理论,通过对情感的象征载体、搭建的场景、故事传递的主旨、打造的人物角以及道具使用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出“他者”眼中的性别图景。其次到西方心理范式形成的原因,以及中西方心理图式的不同之处,从技术、人物、情感、价值四大层面对中西方两种文化下产生的文化图景进行建构分析,最终出文化误读的原因,为更好地传播跨文化电影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美式“花木兰”的形象塑造
(一)自我觉醒:情感图式下的象征载体
1.气功
电影中花木兰的“气”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花木兰》中,刘亦菲饰演的木兰,被导演塑造成一个运“气”大师,她的父亲以及她部队的长官,多次告诫她要隐藏使用“气”的天赋。这是典型的文化元素滥用。美国导演把“气”植入到这部电影,恰恰是弄巧成拙。影片选取东方文化的视听符号进行拼贴,却
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中的“她形象”塑造◎康健刘英杰
【摘要】本文以图式理论作为研究视域,运用个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探析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
兰》的影视形象,
剖析迪士尼对中国女性影视形象的跨文化改写和域外接受状况,以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式理论戏剧五因理论女性形象塑造花木兰电影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格化传播下情感茧房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情绪风险控制研究”(编号21B X W078)
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亚文化视角下短视频文化价值困境及对策研究”(批准号2021SJ A1354)成果之一
7
新闻前哨·2023年9月下
脱离了东方文化的内核,套用迪士尼的魔法彩,以唤起更加多元受众的支持,实现受众与效益最大化的商业目的[7]。
2.凤凰
动画版的《花木兰》中,龙作为吉祥物出现在木兰身边,象征女性也可以同男性一样,打破思想的禁锢。但是在真人版电影中,将“龙”的形象替换成了“凤凰”,将“凤凰”作为精神图腾跟随着征战的木兰。在电影开头,父亲就提到“凤凰”是花木兰家族的使者,一直保护着族。[8]真人版木兰家门前的石雕形似凤凰,父亲作战时佩戴的玉佩上刻着凤凰,皇后的衣服上绣着凤凰。这些都能体现出古代人对凤凰神鸟的敬畏。在花木兰作战时,木兰背后的凤凰多次出现,仿佛可以赐予木兰强大力量。对龙与凤的固化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花木兰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于这种刻板印象的挑战:女性不需要被拯救、不需要依靠男人,甚至可以反过来保护男人。因而,龙作为她的图腾出现,恰恰是一种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是打破性别边界的隐喻。而真人版电影中凤凰的出现,没有突破原本思想的禁锢,却为花木兰加上一对来自西方凤凰的翅膀。
3.花梳
木梳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花木兰出嫁时,母亲为木兰梳妆打扮;第二次是木兰在替父从军时,将木梳留在了家中。第一次母亲为木兰梳妆打扮时,期待木兰可以通过出嫁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家族带来荣耀。第二次木兰主动将木梳作为线索留在家中,表示父母可以通过柜子上的木梳和消失的铠甲猜测木兰替父从军。木梳自古以来大多是女性使用的物品,导演赋予其叙事的生命,更是印证了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凸显了木兰独立、坚韧的性格特征,开辟了女性不是靠嫁好夫君,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路径。
(二)打破禁锢:场景图式下的场景搭建
1.山谷战场
电影《花木兰》的战场设置在山谷里,山谷战场路面崎岖不平,早晚温差大,突出战士们作战环境的艰苦。同时电影在转接战争镜头时,还以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凄凉基调进行拍摄,画面黑饱和度较高,打造出压抑的背景气氛,给观众呈现一种视觉落差效果,调动观众的情绪,完成整个故事线的起承转合。
2.木兰家
木兰家中设有供奉祖先的祠堂,体现了古代祭祖的习俗和浓厚的宗族观念,这样场景的搭建其实也侧面印证了那个年代的女性被宗族信仰所束缚,很难跳脱出新的角观念,展现了花木兰超出常人的精神特质。同时在花木兰家中也有很多的竹林和莲花池塘。竹子在古代象征着宁静淡泊、高风亮节的优秀品质,莲花同样也是君子的象征。通过这些场景细节的搭建,打造出一个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特立独行的木兰形象,不断地强化观众对木兰的性格的印象。
3.客家围屋
电影中,木兰住在中国粤北和福建山区常见的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作为一个围屋社区的存在,加深了木
兰的封建家族的观念。从《木兰辞》描述的“但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中可以发现,木兰的老家位于我国北方,而客家围楼基本都在中国的南方,与木兰的出身不符。因此,迪士尼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以及误用,让史料不再权威[9]。
(三)西方视觉:角图式下的美式木兰
1.木兰的鹅黄妆
关于花木兰的妆容,《木兰辞》中提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句话展现了当时女性流行的妆容。影片中的花木兰全脸涂白后,额头带了点黄贴,这个就是“对镜贴花黄”里的“花黄”。花黄也叫花子,是古代妇女脸部的装饰品。覆盖于花黄之上,眉宇间的那点红点缀,这种妆扮叫“鹅黄妆”。但由于迪士尼没有考虑到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妆容的表达,又要符合史实又要突出审美,仍然存在着西方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引起恶意丑化中国人的嫌疑。
2.与时代不合的服饰
在电影中花木兰转圈时穿了一套紫长裙,但是这套有点缠绕感的服装出现于西汉年间,又名“曲裾深衣”。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续衽绕襟的服装。而花木兰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朝代正流行襦裙,所以木兰身上这套衣服并不符合朝代设计。同时,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魏晋南北朝,电影中却出现了许
多趋向于唐代女子穿的服饰。可想而知,迪士尼想要让服饰更加多元化,以为这部电影渲染更多的艺术性彩。但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西式理解,迪士尼中的人物装扮与当时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有所偏离。
(四)逻辑重塑:故事图式下的忠勇形象
1.花木兰童年故事线
其他版本的花木兰没有用很大的篇幅来描述关于木兰童年的片段,而真人版电影加入了对花木兰童年故事线的描述,塑造了天生就有使用“气”的能力的花木兰形象,为长大后的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作出铺垫。故事的开始从男性凝视的角度出发,讲述木兰在幼年习武时,就遭受到了周边人异样的眼光。而其母亲想要教木兰女性的规范,让木兰嫁一个好人家,给家族带来荣耀。这样的童年遭遇,为后来木兰叛逆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2.女性身份意识觉醒
8
新闻前哨·2023年9月下
在男女话语权的关系中,女性话语权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真人版电影中,花木兰的身份暴露从被动发现转变为主动坦白,这样话语地位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女性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觉醒。真人版故事的改编再次顺应了新时代女性的思想转变,突出了木兰的女性觉醒意识[10]。
三、《花木兰》电影文化图式建构
(一)视觉与感知:技术建构
花木兰这部电影全片出现了271个特效镜头,主要是由I m age Engi ne公司负责制作,电影中展现的多处场景都运用了特效拍摄,包括数字化环境、布景扩展、生物动画以及特效。这部电影中出现了较多“马”的镜头,大部分需要运用3D建模来实现。为了制作这种奔腾的视觉效果,需要拍摄主演刘亦菲在绿幕前骑着一匹机械马,然后将其数字化删除,并用CG动画代替,迪士尼通过对观众视觉和感知的把关,让电影场景感更加真实。
(二)拼贴与去域:人物建构
好莱坞电影始终有“英雄主义”的情怀,迪士尼创作的电影《花木兰》在开端描写了木兰相亲失败这一系列事件,并将其过程写得狼狈不堪,这是典型的“小人物式”描写方法[11]。国内的影视作品在塑造花木兰形象时并不关注木兰从军前的经历,这是因为讲述故事的侧重点不同。
在好莱坞电影中,“表现自己”也是美国人电影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美式的课堂中看到,教师时常要求自己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提出问题,而学生也更勇于交流。这反映了美国式文化中植根极深的“表现自己”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变相怪杰》《律政俏佳人》这一系列轻喜剧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自信、自强、自我思想的存在[12]。通过这样的拼贴重组,西式木兰的形象被完美建构出来,中国传统思想上的隐忍、谦虚、谨慎的文化也在电影中不复存在。这也是让众多中国观众不能接受的原因之一。
(三)女性与景观:情感建构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既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孝顺,又展示出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花木兰选择打破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束缚,重塑女性主体形象,她孤身进入军营,隐藏女性身份,为了不让其他人察觉出女子身份,她每天早起晚睡,说话压着嗓子,每天与男子练武、射箭、骑射,“身体”也逐渐成为了被操纵、被规训的工具,木兰的女性主体性被湮没和消弭,无法以真实的身体示人。电影《花木兰》建构了一种女性的情感景观形象。
(四)隐喻与重组:价值建构
从《蜘蛛侠》《钢铁侠》等一系列由漫画改编而来并大受欢迎的美国好莱坞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流露出浓郁的“个人英雄主义”彩,表达的是一种在乱世和危难之中呼唤英雄的思想[13]。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木兰传递的是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以及她应对困难的勇气。对于好莱坞来说,木兰传达的是自信、自由、勇敢的品质。西方一直对东方充满着想象,这种对东方的想象通过电影或者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展现他者文化的时候,西方有着复杂的动机,需要历经漫长的建构过程,并跨越时空的局限。
一般人认为西方强调唤醒人的自我觉醒意识。迪士尼为了达到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将英雄主义融入到中国传统故事中,以使木兰形象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更大感召力。
参考文献:
[1]姜小洁、吴晨溪、李芸芸等:《中国武侠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以〈卧虎藏龙〉为例》,《海外英语》2020年第13期
[2]王悦:《文化折扣视角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以〈流浪地球〉为例》,《名作欣赏》2020年第12期[3]王雅涵:《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武术与动漫融合发展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4]孙烨:《本土化改造、悬疑叙事与文化传播———印度电影〈调音师〉的改编启示》,《戏剧之家》2020年第2期[5]刘晓辉、张亮:《影视剧字幕翻译及跨文化传播———以美版〈甄嬛传〉为例》,《出版广角》2017年第6期[6]〔美〕萨默瓦、波特:《跨文
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孙萌:《“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高兴梅:《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解读》,《电影文学》2015年第16期
电影花木兰主题曲
[9]张竹芮:《“龙女”的转型: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嬗变》,《戏剧之家》2022年第17期
[10]贺滟波:《家国的想象与重构———花木兰形象传播简史》,《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11]林吉安:《当代视阈下的历史叙事———论花木兰故事改编与古装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电影新作》2015年第5期[12]张早早:《扑朔迷离的木兰———不同文化语境下“木兰电影”的叙事话语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13]陈一雷:《视觉狂欢与景观叙事———迪士尼公司两部〈花木兰〉电影的互文性研究》,《电影新作》2020年第6期(作者康健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刘英杰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效忠
9
新闻前哨·2023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