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
柴金《b 小调奏鸣曲》音乐分析
单建鑫1,任志宏2
(1.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2.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 要:尼古拉・亚克夫列维奇・柴金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创作的《b 小调奏鸣曲》是世界上第一首手风琴奏鸣曲,也是世界手风琴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成功地将奏鸣曲引入到民族器乐作品中来,并将交响音乐的构思创作方法运用到手风琴创作中,为手风琴艺术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柴金;《奏鸣曲》;分析
中图分类号:J 6471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7)05Ο0155Ο06
  尼古拉・亚科夫列维奇・柴金(Николай
ЯковлевичЧайкин1915—2000)是苏俄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和杰出的艺术活动家,苏联红星勋章获得者,并于1980年被苏联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作为天才作曲家在创作方面涉猎了很多领域,为交
响乐队、管乐队、俄罗斯民族乐队、室内乐队甚至于合唱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①。其中作曲家在1944年卫国战争期间为巴扬②而作的《b 小调奏鸣曲》是世界上第一首手风琴奏鸣曲,作为传统贝司手风琴作品的典范之作,它成为世界手风琴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包括音乐家在内的苏联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全体人民一样,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1]。时任基辅音乐学院理论课程教师的柴金投笔从戎,以作曲、指挥和巴扬手风琴演奏员的身份满腔热忱地参加了苏联红军部队歌舞团,直到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4年,柴金在战火硝烟中终于完成了为巴扬而作的不朽之作《b 小调奏鸣曲》,并将该曲题献给了自己的战友、巴扬演奏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里
佐里(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Ризоль
),后者于1944年在基辅作曲家之家音乐厅为该作品进行了首演。
  一、《b 小调奏鸣曲》创作特征
《b 小调奏鸣曲》是一首饱含民族器乐风格的作
品,具有幻想交响曲的风格,写意地描绘出了俄罗斯传统文化层面上的固有特征,体现出了鲍罗丁创作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该作品可以认为是作曲家内心戏剧性感情的叙述,是浪漫歌曲在器乐作品中的体现。自身热情洋溢的特性在该作品音乐的发展中充满了动力,但这些有密切联系并具有相似基本原理的乐思交织在一起并不等同于无序“混杂”,而是在作者精密设计的构架中为音乐主导核心的展现而不断融合、分裂。乐思的特性来自于苏联人民日常生活中民间歌曲,但在动人的音乐发展中仍能清晰地感受到战争岁月的印记涌动在作者脑海之中。主题的性格与方整分割的乐句、乐段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很明显是作曲家在战争的漫天烽火中获得的永恒烙印,是一名作为曾经和敌寇浴血奋战的战士和音乐家对“祖国”和“军魂”的真实感受。《b 小调奏鸣曲》成功地在民族乐器的实体上完成了真正的交响乐作品,在此间抒情歌曲风格的主题经过种种发展和分割成为独立的动机,而它们通过对比、复调等作曲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这一伟大的作品。
Ξ收稿日期:2007Ο06Ο01
作者简介:单建鑫(1971Ο
)男,河北保定人,巴扬表演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学;任志宏(1974Ο)女,河北邯郸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学。
2007年9月第30卷/第5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HE BEI NORM A L UNI 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2007Vol.30No.5
交响音乐的创作广义不只局限于为交响乐队进行的创作,还包括对一切器乐演奏形式、形形乐队类型和不同体裁音乐进行的创作。在20世纪30-40年代中,交响音乐的创作方法在俄罗斯民族器乐音乐之中非常有活力地发展起来。交响性质的俄罗斯民族乐队作品的出现应该看作是一种新的创作探索,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作曲家们不懈求索的结果。曲式的选用直接指导着所需乐器表演技法有机的叠加方式,其发展过程中的对立、融合与乐器革新、作曲和表演实践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2]。柴金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交响材料构建交响音乐这一创作思路,选择特殊时代特殊背景下为人民所熟悉的战争题材,精心创作出了《b 小调奏鸣曲》这一手风琴历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3]。
对比该首作品之前的重要手风琴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传统旋律线条在右手键盘一侧演奏,而伴奏部分则在左手贝司一侧演奏,例如鲁勃佐夫的《协奏曲》等。柴金则在汲取先辈作曲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右手键盘部分的演奏技巧,广泛地运用了手风琴的复调可能性,变幻出复杂的音乐织体。从此,演奏家们不得不放弃用四个手指的传统,将右手拇指也加入到新的指法安排中来③。同时在这首作品中还可以清晰看到,作曲家在努力摆脱手风琴左手传统贝司只能用来伴奏这一创作模式,音乐家的作品
极力进行贝司部分创作技法的拓展与创新。在该奏鸣曲第一乐章,乐谱中就已经显露出左手贝司低音部分音乐活动性的增加,经常有其演奏的主要声部从多层次的声部进行中突出出来:它们或者以特殊的音阶方式进行贝司独奏,或者以彩音阶的方式鱼贯上升(见谱例1)。在第三乐章,剧
烈的扩展手法更使传统贝司固定伴奏模式趋于瓦解,巨大的矛盾已经显露了出来,非同寻常的旋律也已经为伴奏部分的连接做好了准备。在第四乐章中,作曲家的这种拓展创新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中央插部的左手贝司部分已经完全脱离开了固有伴奏模式,它本身就已经成为了独立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在这里将传统贝司手风琴的左手部分发挥到了极致,至今无人超越(见谱例8)[4]。
  二、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家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集中反映,音乐家创造作品,而时代却更造就了音乐家本身。战争的恶魔使整个世界为之震动,它不可能不使人们激动不安,而作曲家更是亲身经历了它为人类带来的灾难,因此在《b 小调奏鸣曲》各乐章里贯穿始终的是“生命”这一基本思维。
《b 小调奏鸣曲》由四部分构成:第一乐章相当快的广板,第二乐章主题和变奏,第三乐章谐谑曲,第四乐章终曲。
1.第一乐章:相当快的广板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但该乐章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没有形成强烈矛盾对抗,而成为互相补充的统一体。
第1—16小节的主部主题宽广而奔放,在性格上和浪漫抒情歌曲近似,它是积极的、宽阔的英雄主题,富有交响乐气息,拥有前进的决心。这一主题的曲调均衡而单纯,形成标志性的言简意赅风格,这个个性强烈的主题乐思循环于不同的乐章之中。
谱例1(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片断
)
  经过17—26小节的连接乐段,调性由b 小调转为明亮的G 大调,并引出了27—60小节的副部主题乐段(见谱例2)。柔和的、抒情的、亲密诚挚的副部主题是由主部主题发展而来的,短促、下降且充满优美旋律性的音调,在自己的陈述过程中已经获得
了向远方广阔展开的较大发展,特别是在内涵的发掘方面,拓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61—66小节是呈示
部的结尾部分,调性在e 小调上稍作停留,仍然回到了G 大调上来,结束了第一乐章的呈示部。
651・
  谱例2(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片断
)
  第67—125小节为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在这里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屡次交织、变幻,在反复的过程中获得了饱和的彩。67—75小节为展开部的引子,调性由G 大调向b 小调过渡。自75—87小节为展开部第一段落,主题在G 大调上逐渐展开。87—105小节为展开部的第二段落,主题进入A 大调发展。105—111小节为展开部的第三段落,主题在b 小调上进行展开。111—125为展开部的补充乐段,为再现部的
出现作了良好的和声铺垫引导。
125—176小节为奏鸣曲式的再现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这一部分经过展开部的发展之后取得了统一。125—140小节为主部主题的再现乐段,仍然和呈示部一样在b 小调上出现。141—151
小节为连接乐段,调性转为明亮的B 大调。151—176小节为副部主题的再现乐段,它出现在B 大调上,这是对主要英雄形象的确认,并在这里综合了两个基本的主题。
176—198小节为奏鸣曲式的结束乐段,在辉煌
的动力再现之后,第一乐章结束在B 大调上。
2.第二乐章:主题与变奏
在第一乐章音乐形象强烈发展后出现了与之形成巨大对比的奏鸣曲第二乐章———主题与变奏。经历了第一乐章暴风雨的洗礼,单纯但极富表情的主题(见谱例3)将刚刚经过洪亮音响浸润后的听众带入一片宁静、沉思,宛如抒情诗般的梦境之中。这可以看作是作曲家将和平生活和战争事件相对比,将宁静的战前生活和紧张的战争气氛作比较,从而在对很久以前恬静日子的追忆中对其进行重新的理解。朦胧的三度音旋律以温暖、柔和的语调娓娓道来,轻柔的装饰音在清晰的旋律构架上和谐地为音乐进行增添了些许婉转的意味。
第二乐章是变奏曲式。谱例3(第二乐章主题片断)
  整个乐章由一个主题乐段和它的六次严格变奏乐段组成,每一段落均为固定16小节的单二部曲式,整个乐章的基调是降E 大调。抒情的第一变奏,激动不安的第二变奏,直率、即兴叙事性质的第三变奏,忧郁、沉思代表英雄内心的第四变奏,明亮动人的第五变奏,安详沉思第六变奏共同构成了这如诗如画的《b 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3.第三乐章:谐谑曲
第三乐章是轻巧的、富有穿透力的谐谑曲。它的主题活力十足,对音符的特殊强调使音乐听上去好像“失重”一样,固定节奏的贝司在活泼的旋律后坚固的进行着支撑(见谱例4)。但这种贝司伴奏结构非常特殊,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以至于许多人对作曲家提出疑问。乐章中部则脱离开了谐谑曲的特
征,旋律变为诚挚如歌、充满阳光的圆舞
曲,营造出一种家庭舒适和尽情欢乐的气氛(见谱例
5)。这个旋律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相似,短暂的节奏变化连接后该主题略加变化将乐思带入本乐章结尾部分。整个乐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乐观向上的思想观念,展示了在严酷的战争年代,苏联军民不仅表现出无比坚强的英雄主义气概,而且也充满了信心百倍的乐观主义精神。如果将两个主题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主题是急速飞舞的轮廓,而第二主题则是截然不同的类似抒情歌曲片断,语调和俄罗斯抒情歌曲非常接近。
该乐章是复三部曲式。1—42小节为该乐章的第一部分,单三部曲式结构,b 小调。其中1—4小节为引子,5—18小节为乐段a ,19—28小节为乐段b ,29—42小节为乐段a 的完全再现。
751・
  谱例4(第三乐章乐段a 片断
)
  43—82小节为本乐章的第二部分,单三部曲式结构,G 大调。其中43—58小节为乐段c ,59—66小节为乐段d ,67—82小节为乐段c 的完全再现。
谱例5(第三乐章乐段c 片断
)
  83—120小节为该乐章的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b 小调。其中83—
86小节为引子,87—100小节为乐段a ,101—110小节为乐段b ,111—120小节为乐段a 1。
121—142小节为本乐章的结尾部分,调性为b 小调。其中121—132小节为扩充部分,133—142小节为真正的结尾部分。
4.第四乐章:终曲
第四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作为终曲具有概括综合的意义,进一步肯定了苏联人民在神圣卫国战争中对取得最后胜利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热情讴歌了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力量。
1—10小节为该乐章的引子,其素材来自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b 小调。在这里,第一乐章宽广而奔放的主题素材被放慢一倍速度,并配之以宽广的和声辅助,
使其成为了庄严、激昂的号角声,极具号召性。
11—128小节为本乐章的呈示部。11—42小节为主部,其中11—26小节为主部主题a ,b 小调(见谱例6);27—42小节为主部主题发展a 1,转为e 小调。主部整段音乐都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半音阶的连续级进和分解和弦的整音进行成为主要的音乐元素。这如疾风般的旋律,具有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气势,代表着苏联人民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43—66小节为副部(第一插部),由单三部曲式构成,其中43—50小节为材料b ,e 小调(见谱例7);51—58小节为材料c ,B 大调;59—66小节为材料b
完全再现,e 小调。副部旋律音调优美,充满了力量和激情。67—77小节为连接部,转为b 小调。78—102小节为主部再现,b 小调。102—128小节为呈示部的结束部,G 大调。
谱例6(第四乐章主部主题a 片断)
851・
  谱例7(第四乐章副部材料b 片断
)
  130—217小节为该乐章的中央插部(第二插部)。130—142小节为新材料d (见谱例8)
,经过D 大调、b 小调、C 大调、b 小调、D 大调等调性变化最终结束在b 小调上。这一部分是世界手风琴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慢板之一,天才作曲家在这里创造性
地使用了手风琴传统贝司和弦的大段连接,使手风琴左手部分发出了梦幻般的音响。柴金试图为手风琴创作交响音乐的探索在这里达到了最高峰,为后人树立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高标。
谱例8(第四乐章中央插部材料d 片断)
  218—265小节为第四乐章的再现部。218—242小节为主部再现部分,b 小调。音乐重新回到风卷残云般的激流之中,予以了听众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冲动。242—257小节为连接部,它是由中央插部的材料d 发展而来的,b 小调。258—265小节为副部再现(第三插部),B 大调。
266—274小节为第四乐章的结尾,其材料来自主部主题,B 大调。这一部分中主部主题素材与副部主题素材均瞬间闪过,饱满的和弦和强烈的音响,显示出史诗般的特征,在胜利的号角声和沸腾的欢呼声中急板收尾。
  三、结语
《b 小调奏鸣曲》是苏联作曲家柴金内心戏剧性抒情的叙述,是浪漫歌曲在器乐作品中的体现,展现了在战争阴云下苏联人民不可战胜的乐观主义精神。经过战争的洗礼,涌动在作曲家心中的激情促使他进行了这一伟大的艺术实践[5]。柴金创造性地将奏鸣曲引入到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中来,并将交响音乐的构思创作方法游刃有余地运用到手风琴创作中来,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为手风琴艺术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951・
注 释:
① Басурманов,《Баянноеиаккордеонноеискусство》,Москва
“КИФАРА”2003,第150页。
② 巴扬:键钮式手风琴的一种,为俄罗斯重要民族乐器。亦称俄式
键钮手风琴,以区别于欧式键钮手风琴。
③ Имханицкий,《Историяисполнительстванарусснихнародных
инструментах》,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РАМим.Гнесиных,2002,第
222页。
参考文献:
[1] 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2] [俄]M.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 ].北京:中
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 刘文林.手风琴考级作品演奏辅导[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1999.
[4] В・Кузнецов.Концертыисонатыдлябаяна[M ].Киев:Муз・
Украина,1990.
[5] М・Имханицкий.Историяисполнительстванарус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инструментах[M ].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РАМим.Гнесиных,2002
On the Chekin and the b minor sonata
SHAN Jian 2xin 1,REN Zhi 2hong 2
(1.School of Music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China ;
2.School of Misic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Hebei 050016,China )
Abstract :Nicholas Cheqin creates b melody minor sonatas ,the accordion sonata during the Russian anti 2Hitler war.He successfully applies the minor sonatas in the folk instrument ,the symphony in his accordion mu 2sic.
K ey w ords :Chekin ;sonata ;analysis
[责任编辑 佘 克]
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