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音乐思想之比较
作者:李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3
        :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既对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功能、审美准则三方面对儒道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 核心内容 社会功能 审美准则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既对立,又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所决定的。它们对于后世的音乐艺术发展与理论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功能、审美准则三方面对儒道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不同
        儒家文化就是礼乐文化,“礼乐并重、礼乐相成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也是以为目标建构起来的。乐统同,礼辩异”(《礼记·乐记》),儒家的是关于个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文明秩序,是由外向内的;“在儒家看来是自由愉快、轻松活泼的心理体验,是由内及外的。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常说:“礼乐并举。乐能使人情感调和、欢欣而愉悦;礼使人收敛,收敛而精神专一。乐就是和谐音律,礼乐能协调一处、表里如一,使人愉悦欢畅又庄严,内外恭敬规矩;礼乐和谐能使生活艺术化,从而社会安宁、进步。孔子把礼乐视为一体,既重视礼对人的道德影响,又重视音乐对人的品质的影响。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出了的关系。在孔子看来,“的前提,要维护和实施所规定的各种社会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就必须首先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建立起仁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这样的社会情感基础,个人才能遵循来行事;的实施也要靠爱人之道德情感,并通过的活动把这种情感加以发扬。是孔子所说的道德情感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一种手段,是用来感化人教育人的一种方式。荀子作为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孔子的音乐思想有众多相似之处,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的可以通过音乐进行引导,使之由恶向善,更加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
        与先秦儒家不同,道家对周礼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的。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提出了的思想,道法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因任自然,就是无为。道法自然表明了最自然的即是最美的,而这种完美的状态在道家看来只有在自然界才有最佳的体现,对于音乐,道家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态度。道家音乐思想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被称为的自然法则所支配,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老子,《道德经》第二章)。道家所说的紧密结合着,道家认为就是”,“就是”,事物从中产生、发展,最后还要回到的状态,所以要排除一切感官所积累的经验,依靠人心灵的感受去感受物的存在。道家用道法自然的态度去看待音乐,提出乐由心生”,把音乐归结为一种自然的。只要能在自然中把握住”,也就能把握住音乐了。庄子继承了老子的美学思想。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天地之谓也。”(《庄子·外篇·知北游》)他崇尚从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性情,可抒发情性,娱乐人心;认为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不华饰。
        总之,先秦时期儒家重礼乐”,道家重自然。儒家主张通过礼乐制度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加以规范,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谐的目的。而道家重自然的思想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反
思。儒家的音乐思想是实用主义,或称为功利主义的音乐思想。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音乐思想则与之相悖,认为真正的音乐是形而上的,合一,而并非带有功利性的。
        二、先秦儒道对音乐社会功能的看法不同
        先秦儒家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孔子重视音乐在政治和教育中的作用,主张要为服务,的艺术表现,他认为只有依靠的陶冶作用,才能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培养,这就是他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论诗的功用,也是论乐的作用。孔子充分认识到音乐有的作用,并主张极大地发挥这种作用,来获取社会效果,用音乐培养人的修养。他认为音乐可以调和等级关系,使君子爱人、小人易使,并重视音乐在政治中的作用,强调为政必须兴礼乐”,为政之道礼乐最为重要,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重视。儒家认为音乐是教导人、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改造社会、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儒家主张用礼、乐相互配合端正社会风气,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可以节制人们的内心活动,“可以调节人们的感情,要用政治去推行政策和措施,去防患于未然,礼、乐、刑、政都发挥得好,的政治局面也就会出现了。孔子提出对待好的音乐和坏的音乐要有不同的态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荀子在《乐论》中提出:“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他的这种立乐之术与伦理道德相为融合的治国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乐论》中,荀子驳斥墨子的非乐主张,强调音乐的巨大社会功能。
        相对于儒家强调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道家是从根本上反对的,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希声”,也就是无声”,无声的音乐只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中,它并不能存在于社会共同的心理状态中。因此,对于君王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解决有关音乐的问题,而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道家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要想社会太平,必须采取让人们无知无欲的愚民政策。因此,道家从崇尚的自然无为的精神出发,否定人为的、现实的音乐,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崇尚大音希声”,否定一切具体的音乐和其他艺术,从而彻底否认了音乐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庄子提倡法天贵真”,崇尚天籁之乐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人生态度,其目的是要重新唤起人们的宇宙念识、自我生命念识、审美念识的觉醒,而只有拮击圣人”,“削曾史之行,钳杨
墨之口,攘弃仁义”,才能天下始治天籁之爱mp3下载”,“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庄子·外篇·箧》),使人返璞归真,进入与为一的审美境界。在庄子看来,音乐源于自然,是大自然自身性情的自由抒发体现,具有天然素朴的本质品格,这样的音乐才是的音乐,天人合一的大美至乐。天人合一就是宇宙的一种原初状态、真实状态和本质状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故人与音乐都应像天那样,以天为其大宗师”,自然而无人为,无需任何华丽的矫饰,音乐就是自然本身,无所不在,这样的音乐是素朴、平易、简淡、适性的大乐,也才蕴涵着真正可贵的未被污染的生命。
       
        总之,儒家和道家音乐思想对社会功能的看法不同。社会教化功用上的差异表现在理论上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道家的价值观则以自然主义为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因任自然,否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三、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融合与共通:“的审美准则
        “在先秦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儒道两家都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可以说是我国先秦音乐思想的主题。
        孔、孟、荀都以中和为审美准则,都以情合于礼、声合于度为美,而以逾礼、过度为丑。他们都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特别是力求发挥音乐的功用,以达到安抚民心、维护统治的目的。孔子在中和思想中着重强调音乐与礼义、仁德的关系,他认为音乐应发乎情,止乎礼义”(《十三经注疏》),符合中庸之道,他注重的是美和善,要求美善相乐中和思想中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孔子学说之中。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主张仁、义、礼、智四德,在音乐上同样强调与民同乐”,与民同乐则是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好的实践理论。荀子则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审一定和声音之道”,他不仅认为雅、颂之乐的根本特性是中和,而且认为这种音乐的社会功用同样在于中和。可见,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始终没有脱离这一宗旨,而这也是与儒家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的。
        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音乐思想,虽然崇尚法天贵真”,否定礼乐教化,但同样主张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庄子·外篇·缮性》),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恬淡平和”,以平和之态表现人的自然情性。《老子·三十五章》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通过道与乐的对比继续论道、颂道,而这一论述也是仅仅围绕着道家心目中的的观念。老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主要是围绕淡乎无味的道的本体美。老子的淡乎无味是一种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音乐的
审美标准。他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即是说顺从者一则应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无事的原则去行事,平淡”(无味)的标准去衡量生活中的一切。这一的核心思想无疑也会贯穿到老子的音乐思想中去,使其音乐思想呈现出淡和的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这种淡和的音乐思想。《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夫德,和也;,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庄子认为学者应该用恬静的精神来保养真智,真智产生了再用来保养恬静的精神,真智与恬静互相保养,平和恬淡的德性、自然无为的道理就会出现于性情之中。他认为的特性是自然无为,人的本性是平和恬淡,仁、义、礼、乐都应符合这样的。可见老庄同样十分重视的观念。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儒家重功利、重情理,道家重艺术、重精神,儒、道两家音乐思想的分庭抗礼,导致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一面,又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总体风貌,这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孕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子家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刘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