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正义》“道”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胡士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孔疏对其“道”这一基本范畴有全面、深入的论述,但只有在对“无”、“易”、“太极”、“一”、“太虚”、“神”等重要概念与“道”的同异辨析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孔疏道器体系推衍的始点和易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周易正义;道;无;太极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2-0268-02
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胡士颍,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易学哲学方向的研究。
孔颖达疏《周易正义》(简称孔疏)中论道之处颇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一认为“道是无体之名”,“自形外已上者谓之
道”;其二,认为“无阴无阳,乃谓之道”,“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又“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孔疏一方面是从“体”和“形”的角度,认为道之区别于器,在于其不属于有体
、有形事物的范围。这种通过否定其对立面或对立形质的方法,虽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道的内涵、特质,对于道的外延却做了很好的规定。另一方面,孔疏是以肯定性的语言阐释了道的实质,从内涵上对道予以认知。从韩注和孔疏的本体论思想看,他们认为道是最根本的“无”,是混然未分的“一”,因此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理解为“无阴无阳,乃谓之道”。这种概念的简单置换难免会产生疑义,不容质疑的是:在目的上,他们是强调“无”乃有之根本,道和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周易》中的“阴”、“阳”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同时又是本之于道,也即“无阴无阳,乃谓之道”确立有本于无,器本于道,阴阳本之于道。故,魏晋玄学的“无”之本体和《周易》的最高范畴“道”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和统一;在道论内部,孔疏中的“阴”、“阳”仍然是没有形质的,并非形而下之才存在,也就意味着它们必属于道的范畴。
孔疏又云:“道是无体之名”“道体无形”,一般认为是对道的非形而下的界定,区别于物质实体,这种说法并无不妥;只是孔疏对“无体”、“无形”还有自己的解释:“无体者,一是自然而变,而不知变之所由,是无形体也;二则随变而往,无定在一体,亦是无体也。”这句话与“自然无所营为”“自然使物开通”本为两处,本质上却是一致,有着完全的默契,共同突出的无疑是“无”,这也是孔疏所直言不讳的“皆虚无之谓”。何者谓无?首先,在理论继承性上,王弼、韩康伯均是魏晋玄学之代表,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无为而任自然,孔疏以王韩注为底本,明显继承了这一思想。其次,就孔疏易论的自身建构而言,它认为道可以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自然而变而不知变之所由,随变而往,无定在一体,如其谓“神之为道,阴阳不测,妙而无方,生成变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故孔疏之“无”,即自然无为,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意义上的“无”。也只有如此,才符合孔疏易理推衍的结构性要求,是孔疏理论的诸多环节互动传递所不可缺少的内在能量。因为,“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即是认为道能自然而然地开通于物,也就是说“道”与“物”的沟通的本质或特性是“自然而然”的情形下进行的;另外,“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说明了阴阳的产生是道自然无所营为的结果,故道不仅于形而上之内无往不能,对形而下来说,也有开物通变之功。究其根本,即是自然无为,故“天地养
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这种作用诚然不是万物的表面特征,“万物虽运动於外,而天地寂然至无於其内也。外是其末,内是其本,言天地无心也。”前句说有心,后句说无心,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然而正是这样极为矛盾的语言,显示出了哲人思辨的魅力,天地无心而有心。
此外,孔疏还提到了“无”、“易”、“太极”、“一”、“太虚”、“神”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有时与“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驳杂淆乱之象,是故必须透过纷繁,认识个究竟。
无。上文指出,孔疏最根本的认识是道即是无,而这个“无”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意义上的“无”,阴阳万物以此才能由“道”而生,可见孔疏除了从王弼和韩康伯那里继承了“无”的本体意义外,又发挥了“道”的自然无为功能。关于“易”的概念,他继承了《系辞》中“易者,象也。”的思想,认为万物均有其象,而易就是这些纷繁物象的集中体现和突出特点;他还认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而“‘变’是变化,
见其来去,亦是器象也。”即是说,在变的意义上,“易”是器象。另外,有文章认为这里说明孔疏是把“易”作为最高范畴,“涵盖了王弼之‘无’,裴之‘有’,以及郭象的‘独化’思想。”这种认识从理论表面看颇有道理,实际上,却是一种误解,除了前面所说的来自孔疏自身的两个对“易”理解的明证外,在下文论道器关系中即可发现,孔疏把无和有等思想有机统一的主要理论支撑是其道体器用,体用不二的思想,而不是“易”的概念,因此从总体上来理解易之所以涵盖有无,实则是说《周易》的道理统摄了形上形下两个领域,而不能把“易”理解为最高哲学范畴,否则从根本上与孔疏文本之意相矛盾。关于“太极”和“一”,孔疏认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太极”是元气混然未分的状态,“一”是元气混而为一,相对于分为阴阳的“二”,它们都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因而属于道的范围,但是与形质之物更加接近,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太极”与“一”和“道”相比,具有一种等而下之的意味。关于“太虚”,孔疏认为“由太虚自然而有象也”,“由太虚自然而有数也”,正说明了“太虚以养万物为德行”的特点,也就是说“太虚”的存在体现在生象生数、化育万物,这却只是道自然无为而万物自生的一个侧面而已,从本根上无法与道相比。关于“神”,孔疏说:“神之为道,阴阳不测,妙而无方,生成变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即是说“神”作为道,表现了道的杳然不测,千变
(下转第278页)
2010-0-09
Blackwell,1986/1995.
[6]Stalnaker R.Pragmatic Presupposition[A].in Munitz M.&Unger P.(eds)Semantics&Philosophy.NYP,1974.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刘智慧.论语用前提的本质及对话语交际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4.
[9]王文博.前提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34-39.
[10]魏在江.前提研究的多维思考[J],外语教学,2003(2):32-35.
[11]魏在江.前提与关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1-5.
[12]张德禄.系统语法与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53.
[13]郑亚南,黄齐东.前提的认知语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 (10):121-127.
A C ognitive Pragm atic St udy of Presupposition
L IU Zhi-hui
(Hunan Finance and Eco nomics Institute,Chang sha Hunan,410205,China)
Abstract:Th is paper discusses the m otivatio ns o f pragmatic presuppo sitio ns fro 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og nitiv e context,presupposi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 and is co nstrained by it as well.Th e study o f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hig her the deg ree of relev ance is,the more o bvio us the pragm atic presupposition is,vice versa.The relevance theory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fo rce on the trigg ering,filtering,chang ing and flo ating of p resuppo sitio n.
Key word s:presuppo sitio n;relevance theo ry;cog nitiv e context;co ntex tual effect
[责任编辑:周志媛]
(上接第268页)
万化,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或神奇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孔
疏的“无”、“易”、“太极”、“一”、“太虚”、“神”等概念和范畴是对“道”的某些方面的形质、功能、特点的强调或具体化。总之,就孔疏易学观的整体结构和道的作用而言,道是众多概念中最究竟者,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
综上所述,孔疏对道的内涵、外延、形质、性质、特点均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知,是其道器体系推衍的始点和易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基于此,孔疏才能阐发与道、器相关的诸多内容。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周易正义》皆出自:《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朱伯.《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
[3]朱伯.《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
[4]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齐鲁书社,2005年.
Under standing and Analyzing t he concept of t he"Book of Justice"and"Dao"正义之道mp3下载
HU Shi-ying
(Shandong Univ ersity Philoso phy and Social Dev elopm ent,Jinan Shandong,250100,China)
Abstract:The sparse on their"Road,"the basic areas of a com prehensive,in-depth discu ssio n,but o nly in the"no","easy","Tai Chi""One","Void"and "God"and other impo rtant co ncepts and"Road"Discrim ination o n the basis o f the same difference m ay be understo od only sparse sy stem o f Tao,inferring the starting po int and to learn the co re co ncepts o f tho ught.
Key words:B oo k of Justice;Ro ad;no ne;Tai Ji
[责任编辑:李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