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祖儿 春卷门
1 武汉大学樱花栽培历史及发展特点
1.1 武大樱花来历
关于武汉大学历史[1]、绿化历史[2]以及樱花来历[3-5],有相关报道。珞珈山周围原来是一片荒丘,没有樱花栽种。自1930年新校舍第一期工程
建成,筹建校园后才有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  Lindl.)栽培[6]。樱桃是蔷薇科(Rosaceae )梅属(Prunus  L.)植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过去的植物分类学书中,把梅和李属
摘要
武汉大学樱花建园经历了“起源之樱”“国耻之樱”“和平之樱”“美丽之樱”四段发展时期。本文分析了樱花建园植物种类、种植方式及空间形式多样性,阐述了武汉大学樱花的文化特征,即独特历史文化、独有的校园文化以及对社会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提出武汉大学樱花建园推动了地方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发展也促进了武汉大学樱花景观的日趋成熟,实现了樱花建园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大学校园;樱花建园;植物多样性;植物文化性;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Sakura Garden of Wuhan University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Sakura of Origin,” “Sakura of National Shame,” “Sakura of Peace,” and “Sakura Beau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planting methods and spatial forms of Sakura Garden, and expound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rry blossoms of Wuhan University, namely the unique historical culture, the unique campus culture and the social culture that in  uences the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tourism.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promoted the maturity of the cherry blossom landscape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reali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erry garden.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Sakura Garden; plant diversity; plant 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武汉大学樱花建园谈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和文化性特征
Discussion on the Diversity and Culture based on Plant
Landscaping of the Cherry Blossom Garden in Wuhan University
黄德明
Huang Deming
黄德明
1963年生/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校园环境及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武汉 430072)
统称为Prunus,其中也包括了樱桃。《中国植物志(第
三十八卷)》[7]将樱桃等樱花植物的属名统一为樱亚属
(Cerasus),本文均依此书写其属名。珞珈山日本樱
花于1939年春从日本运来。据校友汤子炳教授回忆[8,9]:
“1939年春游历珞珈山,日军文职武官高桥少将对汤
说:珞珈山乃风景优美的文化地区,当尽力加以保护,
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点缀,可自日本运来樱花栽
植于此,以增情调。继引汤等至文学院前(即现校园老
斋舍前的樱花大道),遥指将栽植樱花树之处所,汤答
曰:可同时栽植梅花,因中国人甚爱梅也(汤意,樱为
彼之国花,梅乃我国国花)。高桥云:樱苗易得,梅种难
求,明年今日君等可来此赏樱。”当时校园成为日军侵
华的中原司令部和部队疗养院,属于日军管区,管制很
严,故对于樱花的数量、花期记载不详。据武大生物系
肖翊华教授回忆,1947年3月,学生宿舍(老斋舍)前有
28株东京樱花(C. yedoensis)盛开。1958年斋舍南坡、
杨一展主演的电视剧理学院前补种东京樱花,形成了校园的樱花大道。最早
28株东京樱花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全部死亡,现在所见
清风亭下载
是原种的2~3代。
1.2 武大樱花发展历程
武汉江汉大学中华樱花研究中心蒋细旺教授将
武汉大学樱花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国耻之樱”“和
平之樱”“美丽之樱”,并对武大樱花做了详细介绍。
笔者结合武汉大学樱花建园发展,建议在三个阶段
基础上增加起源阶段。原因如下:其一,1937年出版
《武大植物园木本植物图说》一书有樱桃记载,资料
表明早期农学院引种多个品种的樱桃以研究果实的
食用价值;其二,学校园林工作者用樱桃做砧木、进
行嫁接繁殖,使得校园樱花由上世纪40年代的28株
发展到目前3 000余株的规模,形成现有以东京樱花
为主的樱花景观。因此武汉大学樱花建园离不开早
期校园栽培的樱桃,这证实了我国原产樱属植物也
具开发观赏价值。
有关武汉大学樱花的引种栽培有多篇报道。但对
于1973年3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园林部门赠于武汉大
学的20株樱花为何品种的报道不一,值得商榷。据蒋细
旺等报道,这段历史种植樱花为大山樱(C. sargentii),
依据为引用《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一书中大
山樱的来历[10]。但仔细查阅,1972年秋,从日本引进的
1 000株大山樱主要栽培在北京市各大公园,无其他地
区记载,故笔者认为此说法不够科学。这批樱花在上
世纪80年代末全部死亡,武汉大学对此没有任何文字、
资料等方面的记载,也没留下植物标本。笔者曾见过此
批樱花,小乔木,花白,花瓣很小,花叶齐放,与当时
校园中日本晚樱花的栽培品种‘关山’(C. serrulata var
l annensiana‘Kanzan’)除花和重瓣不同外,其他特
征一致。故笔者和肖翊华教授一直记载为山樱花的栽
培种。
武汉大学樱花建园经历了“起源之樱”“国
耻之樱”“和平之樱”“美丽之樱”四个不同发展
时期,由原有日本樱花、樱桃,不断引种八重垂枝
(C. s ubhirtella‘Plera Rosea’)、高盆樱花的栽培
品种‘红霞’(C. cerasoides‘Hongxia’)和‘春潮’
(C. cerasoides‘Chunchao’)[11]、福建樱花(C.nick of time
campanulate)、椿寒樱(C. pesudocerasus‘Introrsa’)、
大岛(C. serrulata var lannensiana‘Speciosa’)、岩樱
的栽培品种‘缀香’(C. scopulorum‘Zhuixiang’)、日
本晚樱花的栽培品种‘郁金’(‘Grandiflora’)、‘一
叶’(‘Hisakura’)、‘松月’(‘Superba’)、‘普贤象’
(‘Albo-rosea’)等,这些不同种类的樱花为丰富校园
樱花景观提供基础条件。
1.3 樱花建园形成的景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
加大了校园的建设和管理。以樱花建园为中心,全面开
展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在引种的同时扩大了樱花的种
植区域和种植数量,注重樱花种植形式和植物空间结限韩令原因
构,使校园由原有“樱花大道”景观发展到现在的“珞
珈缤纷”“红樱迎春”“艺林樱缀”等以樱花为主题的多
种形式植物景点。
“樱花大道”为校园最早形成的植物景观,盛开
的樱花与学生宿舍、老图书馆相应,成为学校标志性
景观(图1)。随着学校建设和发展,以樱花为主题的
植物造景逐渐扩大。1990年开始到本世纪初,在珞珈
山北麓、学校行政大楼东侧约1 hm2的空地,自然种
植东京樱花约1 000株。每到樱花盛开时节,与“樱花大道”遥相呼应,形成“珞樱缤纷”景(图2)。自1989年引种高盆樱花‘红霞’开始,校园先后引进种植福建山樱花、高盆樱花‘春潮’等早春红系列樱花,约100株,形成“红樱迎春”植物景观(图3)。校庆120周年(2013年)之际,在校友捐赠的“万林艺术博物馆”建筑前草坪上自然点缀东京樱花、椿寒樱、郁金、高盆樱花‘春潮’等多种樱花,烘托环境气氛,构成“艺林”建筑为主景、樱花自然点缀的场景(图4)。将目前樱花建园四个景点的建园初始年代、区域面积、重要樱花种类(含品种)、数量、种植特点以及空间形式归纳如表1。
2 植物景观的多样性
2.1 植物种类多样性
樱花是指蔷薇科(Rosaceae )李亚科(Prunoideae )
樱属(Cerasus )典型樱亚属(Subg. Cerasus )植物。全球典型樱亚属植物约60种[12],
绝大部分分布于东亚地区。武汉大学樱花建园经过80年努力,现已有10余种(含品种)的樱花。从花期上看,早花期、早春时节的红花系列有高盆樱、福建山樱花等;中花期、春分时节的樱花以东京樱花为主导,加上岩樱的‘缀香’品种、大岛樱、八重垂枝等;晚花期、清明前后以日本晚樱多品种为主,
整个花期时长约两个月。从花期及植物数量的配比上分
表1
武汉大学校园樱花景点多样性特征一览表
析,以中花期的东京樱花为主,占总量80%以上,同时也是游客赏樱的高潮;早期和晚期的樱花,虽品种多,花丰富,但数量少,只是整个赏樱的“序曲”和“尾声”,作为赏樱的补充。从花上看,有白系、粉系、红系、绿系等不同系,以白的东京樱花为主,虽有“七日之花”说法,但花期集中,花枝饱满,花鲜艳,令人震撼。从树形和枝条上分析,有大乔木状、枝条横向伸展、树冠伞形的东京樱花(图5);有小乔木、枝条下垂的八重垂枝(图6)等。从生长适应性来看,有生长健壮,能开花,能结实的;也有抗各种极端气候适应性能力差,花量少,不能结实的(图7);有野生驯化,花量多,能结实,值得推广种(图8)等等。这些樱花的引种和栽培,为樱花建园及城市绿化提供借鉴经验的同时,也为丰富植物的种植形式和创造不同的植物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
2.2 种植形式和配置方式的多样性
植物的种植形式体现了功能特征,从“樱花大道”“红樱迎春”的行植,到“珞樱缤纷”的孤植、丛植、林带等不同种植形式。在樱花与其他植物的配置上,有与常绿乔木(图9)、落叶乔木(图10)、山林(图11)等做背景;与乔、灌木间植;与早春开花植物配置,延长花期和丰富花;与不同观赏型植物配置,烘托气氛;与早期老建筑(图12)、新建筑、建筑小品、山石(图13)等不同方式配置,衬托环境。其形式多样,丰富多彩[13]。
2.3 空间组成多样性
植物造景主题及布局是由植物的种植形式和配置方式构成。不同方式构成植物空间的形式各异。多种空间植物形式是提升景观,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重要手段。在植物空间流动形式上,有“樱花大道”“红樱迎春”分散游客的流动空间,有“珞樱缤纷”停留的漫步空间。从“开”与“闭”的空间形式上分析,有“艺林樱缀”草坪点缀的开敞空间,也有“珞樱缤纷”的封闭空间。不同空间形式为游客提供多样的功能,扩大了游客的空间活动内容。
3 文化特征
3.1 独特的历史文化
武汉大学樱花建园经历了“起源之樱”“国耻之樱”“和平之樱”“美丽之樱”四个发展阶段,见证了武大从艰苦建校到日军入侵,战后恢复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武大师生及校友不论何时、何地,都忘不了这段历史。在樱花树下生活、学习,有种复杂交融的心情。正视这段历史给国人带来的灾害,也鼓励学子不畏艰苦、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樱花建园长期潜移默化,寓教于人,形成了
园独特的历史文化。
3.2 特有的校园文化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中的老图书馆、老斋舍(学生宿舍)与樱花相结合,形成校园标志景观。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樱花在校园的标志作用不可忽视。樱园为学校最早形成的以植物造景为主,集学生生活、学习、休憩等所需于一体的综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学校相继规划建设了以植物为主题的梅园、桂园、枫园等综合区域,樱花建园影响着校园的规划和发展。同时,武大教职工、学生以樱花为荣,珞珈山观赏樱花已成为武大人招待佳宾和贵友的上等“佳宴”。每到樱花盛开季节,名类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给予报道,加以赞赏。学校利用此期间开展学术交流会、赏诗会、学习竞赛、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
3.3 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
武警合唱团
樱花为珞珈山的一大景观,江城一绝。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赏樱的同时体验高校校园文化,仰慕高校知识和文化传播的圣地。每年樱花开放季节,以樱花为题材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应运而生。1987年~2016年,学校利用学生参于校园管理,收取少量费用,用于赏樱后的恢复和学生勤工俭学、参于管理工作等费用[14]。2016年起至今,武大取消门票费用。每年在校园樱花开放的半个月,通过网络进行实名免费限量预约制。通过4年的免费预约运行,游客量得到了限制,校园环境较同期大有改观,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得到保障。
近几年,武汉市政府加大了“赏花”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和规划[15],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力量积极
推动“赏花”相关产业发展。2013年3月22日开始,长江日报整合“中国高铁旅游联盟”资源,并联合市旅游局、市农业局赏花办,向全国发起“新花城十景”海选活动,最后武汉大学樱花获得特别奖 [16]。各地争相建立以樱花主题的公园、大道、长廊、专类园等,樱花在园林及旅游中地位十分重要。武汉大学樱花在武汉市开花最早、赏樱历史最悠久,游客的指数最旺,带动了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武汉市政府在武大樱花开放季节,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和投入,政府公安、城管、交通、旅游、商业等主管部门主动,为维护武汉大学樱花期间正常秩序保驾护航。地方、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促进武汉大学樱花的发展和提升,武大樱花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了景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