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爱国诗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一)阅读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解读诗意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解读诗意。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解读诗意时,采用边读边想象诗歌描述画面的方法理解诗歌大意,进而感受作品情感,实现情感共鸣和情感升华。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诵读贯穿教学全程,在诵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诵读语调、节奏和韵律,体悟其对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二)口语交际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小组交流合作和班级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能够准确流利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综合性学习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课前收集陆游生平和生活时代背景的资料,培养查和筛选资料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合适的渠道和方法准确查和筛选资料,并具备初步分析、运
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为依托设计的一节文阅读课,教学紧扣本单元的“爱国情怀”主题,选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三首经典爱国诗资源整合,以陆游爱国情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了对陆游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课前学生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查和筛选;为了理解诗意和体悟情感,反复诵读,抓关键词句和小组合作交流,来达到知人论世,读诗悟情的目的,深切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拳拳爱国心,从而升华学生的爱国情和报国志。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独立查资料,还不够熟练和准确,会出现目的不明确,选择不精当等情况,所以应该先帮助学生明确目的,提出具体细致的要求,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2、对于古诗的诵读和赏析,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诵读中借助节奏和语调、韵律表达情感方面还不够准确,通过课上反复诵读和指导诵读加强训练;对于情感的精准品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体悟情感部分,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细致具有引领作用。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和筛选,学生初步了解查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时代背景资料分析并结合注释,了解诗人,理解诗意;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悟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坚定自己的报国信念。
五、教学过程:
(一)知世论人,走近陆游。(自学展示)
剑风凉1、用梁启超赞美陆游的诗句“亘古男儿一放翁”导入。
2、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引导学生简要介绍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尤其关注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
3、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筛选、整合。
主要收获:1、北宋时期国富民强,疆土辽阔,后期被金兵占领了北方大部,国土沦丧殆尽,人民流离失所。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贪图享乐,不思复国。
2、诗人陆游出生于兵荒马乱的南宋时期,自幼立下收复失地,报效祖国之志,但一生都仕途坎坷,几经排挤打压,被迫离开官场,流离荒村,壮志未酬身先死。
(二)读诗悟情,崇识陆游。(合作探究)
1初读,批注,情感。
(1)读诗题,猜题意。(学生自读诗题,共同点。)
预设:“风雨”、“秋”、“凉”、长度、时间、天气等。
(2)解诗题,猜诗意。(引导学生圈画诗题中的重点字词,猜诗意,做批注。)
预设:
①透过“秋、凉”,我猜诗中的情感应该是哀伤的,忧愁的。
②透过“风雨大作”我猜诗中应该写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③透过“示儿”,我猜到诗人临终要嘱托孩子他最挂心的事。
2、品读,赏析,悟情感。
(1)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诗人忧国忧民情。
①出示南北宋对比地图,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国土流失,南宋偏安,金兵猖獗,民不聊生。
②默读古诗,勾画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作批注。
③结合资料(师准备:大宋版图),引导学生解析《秋夜将晓出篱门》勾画批注的词语。
④扣住“泪”字步步追问。(谁的泪——为什么流——流了多久——结果呢)
⑤指导朗读。
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你觉得应该怎样读?(生读)
(2)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赞诗人誓死报国志。
过渡:遗民们每天都在无尽的悲哀和痛苦中度日,诗人的心也日日在承受着苦痛的煎熬,同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齐读)
①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疏通诗意。
②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❶结合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了“风雨”不仅指____________,也暗指________________。
❷从诗中的“_____”一词,我感到诗人的身体________,此时诗人住在_______,由此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❸诗人此时与“遗民”所处的环境一样吗?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③扣住“哀”字,层层解读。并结合陆游的“不自哀”再现诗句后的诗
人形象。(拓展感知诗人高大形象)
❶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陆游《壬子除夕》
(十几岁的陆游看到祖国的一半土地被金兵侵占,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立志杀退金兵,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这句诗正是这种理想的体现。)❷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的爱国热情越来越强烈,二十岁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❸他三十多岁时又发下了这样的誓言: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陆游《夜读兵书》
❹残酷的现实带给陆游的不是实现理想的机会,而是种种打击,四十多岁的诗人因为积极主张抗击金兵而被罢官,但他爱国之情丝毫不减,再次高喊出: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❺敌人一日不灭,陆游的心一日不能平息。五十多岁时,尽管再次受到打击,他仍然挥笔写下: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过渡:诗人恢复中原的愿望实现了吗,遗民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
(3)读《示儿》,悟诗人至死不渝心。
①自主学习,紧扣“悲”字,步步深入。
❶陆游的“悲”五味杂陈: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遗民泪尽胡尘里”而“悲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❷引导学生感受陆游的遗言与一般人有何不同,体会陆游“国家至上”的伟大家国情怀,非常人所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