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茉莉花》。
2、能够视唱《茉莉花》歌谱,感受歌曲旋律线的起伏。
3、欣赏其他地区风格不同的《茉莉花》,了解《茉莉花》这首歌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感受不同风格特点的《茉莉花》。
2、感受歌曲旋律线的起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录像中这段音乐的名字吗?
师:你们见过茉莉花吗?茉莉花长的什么样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盆茉莉花,你们可以过来看一看,闻一闻,说说茉莉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
生:茉莉花的花瓣很小,是白的,发出淡淡的香味,一种暗香。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湖北民歌《茉莉花》。
二、《茉莉花》歌曲学习
1、初次聆听歌曲《茉莉花》。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然后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河北民歌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情绪高亢。
2、介绍歌曲《茉莉花》。
师:同学们,其实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了《茉莉花》这首歌,不过那个时候歌名不叫《茉莉花》,而是叫做“鲜花调”,它源自于南京,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调。
3、学唱旋律。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随琴用lu哼唱旋律。
(2)视唱曲谱。
(3)边视唱边用手划出歌曲的旋律线(上下起伏)。
三、艺术表现
1、全班跟随《茉莉花》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小组讨论: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四、相关文化
师:除了河北以外,我国还有很多的省市流传着具有自己地域特征的《茉莉花》,如东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你们来听一听这两首《茉莉花》又有什么特点?师:东北民歌有什么特点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东北民歌风趣、幽默,衬词很有特点,旋律的起伏很大。
师:那江苏民歌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江苏民歌委婉柔美,情绪优美抒情,旋律没有大起大落。
花仙子之歌歌谱
师:除了江苏、东北、河北流传着名为《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国还包括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也
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
五、课堂小结
纯洁、优雅、清丽、芳香的茉莉,我们都很喜爱,应该说它寄托了我们向往幸福、追求美满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民歌《茉莉花》,以优美的音乐语言充分的表达了这一切,看着茉莉花,唱着茉莉花的歌,想着茉莉花的美,让我们不由地开始净化心灵、呵护自然、憧憬明天。
《花之圆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地欣赏音乐,听唱主题,介绍舞剧《胡桃夹子》剧情。
2.根据舞曲所表现的内容及情绪,自编自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
们的艺术潜质。
3.带领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表现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美好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幼儿感受舒展柔美的音乐风格,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后的感受。
2、大胆探索尝试运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花的意境。
3、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1、录音机、音乐磁带。
2、大幅背景图;花仙子头饰、花环几个、礼物盒、相机。
3、欣赏与制作过“我喜爱的花”,并布置在墙面上。
4、字卡:“花之舞”。
5、记号笔,铅画纸。
教学过程:
1、引起兴趣。
1)师戴上头饰:我是花仙子,小朋友好!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都开了。师:瞧!花圃里的花真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哪朵花最美?师: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与好看的动作一起和小花打声招呼,好吗?
2)师:小朋友可真有礼貌,花就奖励你们一下,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礼物?(打开盒子,出示“花之舞”音乐磁带)
2、欣赏乐曲。
1)欣赏一遍。
听了这段音乐之后,请你说说你感觉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欣赏感受进行梳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较确切的词汇进行描述,而后写在铅画纸上让学生认读,随机地整合一些识字的内容。)
2)欣赏第二遍。
这段音乐听上去好象是谁来了,在干什么?
3)欣赏第三遍。
①师小结一番。
②师:这段音乐其实是讲花仙子在跳舞的事情。那花仙子会怎么样来表演呢?请你们也来表演表演以下花仙子可能跳的一些舞蹈动作,好吗?
③师:你可以模仿和好朋友一样的动作,也可以表演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4)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和同伴一起创编表现花的意境。
①师简单小结幼儿上个环节的活动情况。
②师:你们编的小花的动作可真不错,有的是……有的是……现在,花还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小朋友!(哎!)请听仔细喽!请你去几个好朋友一起合作,先商量一下,再来一起试试编一个花的舞蹈名字就叫“花之舞”(出示字卡:“花之舞”)行不行?
③幼儿听音乐自由结伴后再进行创编,教师随机观察指导。。
3、展现交流。
1)幼儿展现交流,其他幼儿参与评价。也可根据实际活动情况来模仿同伴的动作等。
2)师用归纳交融法完整示范。
3)师:小朋友编得真好!花也想来学一学、编一编,看看我是不是把小花的动作编进去了?还要请你说说哪个动作最美?
4、集体模仿几个动作。
1)集体练习,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重点练习几个难点动作。
2)分组练习、评价相结合。
《玫瑰三愿》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感受歌词中蕴含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道具:
Ppt,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作背景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需要,音乐作品中除了风格各异的旋律和与之呼应的歌词之外,每一首音乐作品更赋予了作曲家创作的心境和寓意在内。除此之外,一部音乐甚至也会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
黄自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时的参议员,母亲是当地女校的创办人。父母都是文化造诣和品德修养极高的人,在如此的家庭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黄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对音乐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喜爱外,在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自身兴趣的驱使下,黄自还其对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尤其对古诗词的研究颇有造诣。1916年,16岁的黄自进入清华学校学习,这是他接触西方音乐的开始,之后他又留学美国学习作曲,为当时贫瘠的中国作曲研究带回了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和技法,成为当时中国作曲界开天辟地的领军人物。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加之西方浪漫气息感染,使得黄自的艺术歌曲既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又不失民族内涵和情韵。《玫瑰三愿》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诗歌为词,借助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通过景物的伤怀与失落来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征。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还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艺术创作,音乐艺
术无论其发生,传播及其功能与目的的最终实现,无不受社会制约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除了是作曲家内心的反映之外它还是时代的产物。一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将其至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中。《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后,国立音专的文学老师龙七在看到校园内玫瑰凋零,触景生情而作的词,随后由黄自作曲。反映当时多数知识分子的内心——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心。
二、音乐上的美学特征
1. 曲式结构与和声配置上的美感。
《玫瑰三愿》是一首结构精致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部(1-9小节)为轻柔的诉说,后部(10-24小节)则是恳切的热情。结尾处又旋律模进和重复发展的手法将歌曲情绪推至最高潮,而后旋律又突转为低音区,给人以震撼和失落之感觉。前后两部形成明显的风格对比既彰显出黄自对曲式安排的别具匠心,又隐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起承转合”的构思方向。虽为中国作品,但却属于西方大小调体系。巧妙的取东西方之精华,揉为自身之所用,堪称“中西合璧”之完美体现。
作品第一段用旋律下行音阶表现出叹息的失落,且黄自在这段运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使选旋律充满了离调的彩,但和声仍然遵循着严谨的西方曲式逻辑。前六句Ⅳ7——Ⅱ7——Ⅰ7——Ⅳ——Ⅰ——Ⅴ的和声走向与引子基本一致,迷离的彩贯穿其中,给人一种欣赏玫瑰花千娇百媚之美的感觉。导七和
弦为背景引出的第二句,使得独特的减七和弦将人们感慨花之纠结颤动的怜惜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乐段的第三小节,典型Ⅰ——Ⅳ——Ⅴ——Ⅰ和弦的运用加之声部收拢级进,更是将情绪推进高潮,为下一段的激动急切的情绪做铺垫。
第二段急迫的情绪,旋律转至#c小调。“一愿”(Ⅵ——Ⅱ)“二愿”是 (Ⅴ——Ⅰ);“三愿”(Ⅴ7/Ⅵ——Ⅵ)都采用“属”到“主”的和声走向。而“三愿”的音区和力度都是迂回而上。简洁的和声加之激情的音乐情绪,体现出“协和之美。歌曲最后以一句“好叫我留住芳华  (V13——Ⅰ)”似一声长叹结束全曲,意味深长,引人无限遐想。
2. 作为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
20世纪初“艺术歌曲”以其高雅气质,丰富内涵和个性化的表现,由西方传入中国,并深受当时知识分子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艺术歌曲”是声乐和诗歌相结合的体裁,将歌词与声乐,伴奏完美的结合,融合词与乐的艺术共性,给人以“诗意”的感觉。《玫瑰三愿》就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融合中西方音乐文化之经典,西方的作曲为表,传统民族为里,表里合一,相互渗透。不仅语言表达完整,音乐结构巧妙,对伴奏的特意处理更是彰显钢琴的情景铺设。歌曲表现比一般歌曲细腻而有韵味,情感上更是复杂,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