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篇一:知音 
    文
    心
    雕
    龙
    知音篇
    第四小组:周晶宇
    张俊
    文心雕龙——知音篇 漆东萍 喻苗 
唯你懂我心
    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 
    (原文)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译文)
    文学作品之所以复杂,固然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也由于读者欣赏评论常常各有所偏不能全面。例如性情慷慨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缩略词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 
    (原文)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
    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译文)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
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章节。这些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小组成员见解
    一号:读了知音篇我明白了文章遇到正确的评论很难,而要想做个正确的评论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不行。要深入作家的内心,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事事观察入微,就很难会有很高的造诣。 
    二号:读了知音篇我明白了,文学批评虽有一定的困难,但正确的理解作品和批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三号:
    四号:
    篇二:“知音”文化的知音
    罗才军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教导处主任,曾获“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十佳青
年教师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浙江省、绍兴市课堂教学大赛中均获一等奖。至今已执教省市级观摩课、各类课程培训示范课30多次。2020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上发表说明文教学解读一组,颇有影响。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
    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