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石窟花山谜窟等南方石窟是越人后裔的一种居室
    南方石窟——越人后裔的一种居室提
要:龙游石窟、花山石窟等南方石窟的作用解释虽多,但都回答不了各种质疑。今通过实地考察并查阅文献,可知这些石窟是越人后裔的居室。秦始皇东巡后,大批越人被迫离开家园,有的流散到那里。起先他们过着“披草莱”而居的生活,后来开始凿山洞为家。南方石窟是经好几代越人后裔所陆续开凿。他们是汉代“山越”的一部分。三国时,经孙吴征讨,“山越”或加入军队,或补入编户,洞窟遂被废弃,一直沉寂了1700多年,直到现在得以重新发现。
我国南方,特别是浙皖一带龙游、花山等地的石窟,其成因至今已有二十来种解释,包括采石说、藏兵说、陵寝说、粮仓说、史前文明说、山丘说、道家褔地说、功能转化说、花石纲说、方腊洞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说、屯盐说、渔梁坝说、杀人坞说、巨型石文化建筑说、外星人造说、储冰说、伏龙治水说、采矿人的安身之处说。其中大多数只是猜想,已被否定,影响较大的是前四种。
“陵寝说”,由于花山窟中发现有钟乳石,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根据钟乳石的成长年龄推断,
会受伤的人只有一种可能石窟至少有1700年历史,所以洞窟开凿不晚于晋朝。按照这个年代,则晋代以前无法到哪个朝代会在那里去凿如此规模的洞窟来作为皇陵。汉朝年代长皇帝多,但汉朝的皇陵在咸阳,不可能再在南方派人来凿这么多洞窟,何况宁海、烟村也有类似石窟。
“藏兵说”主张的人较多。但开凿如此规模和数量的洞窟,不是一代哪怕二代三代人能够完成的。洞窟的位置固定,不利于军事行动。如果凿于勾践时期,那当时练兵备战紧张,无法分出那么大的力量去开凿这许多山洞。越国二十年就完成了复国北上的过程,不可能等待完工遥遥无期的山洞用来藏兵。若是凿于战国以后,那得有非常清楚的开凿方和敌对方,例如长城是汉族人为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洞窟的开凿方和敌对方一概不明。象花山这样的地方也不属战略要地。
“采石说”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因为第一,可以解释石料的去向。凿了那么多山洞,石头去了哪里,回答是作为建筑材料,用船运走了。第二、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为什么没有任何记载,回答是因为采个石头,没有记载也不奇怪。然而从洞窟的实际状况看,采石说同样无法成立。
要说开凿山洞的作用,可能性无非二种,一是为取石,二是需要洞窟。如果是为了石料,那
么只能在露天下开采,因为采石必需有充足的光线,作业时要能自如地回旋,还需方便地外运。而现在的石窟全都是口小内大,如果没有火光里面一片漆黑,行动极不方便。采石不同于刨煤,只要在洞穴里将煤刨下,装入箩筐背出来,哪怕借微光摸索着爬行。采石是为获取石材,包括条石、石板、块石,是作为建材所用,因此必须有很亮的光线才能按需开采,方便搬抬。洞里如果燃起足够的火光,一是有可能因火起烟,小洞口排烟不畅,易造成呼吸困难。二是所需光线强,燃烧产生的火光也大,势必要消耗很多氧气,非常不利于里待在里面的石工。在黑暗的山洞里采石必须有强光,强光必须用燃料燃烧,这样时间一久岩石会发脆,易造成洞顶垮坍。因而如果为了采石,就没有理由不先扩大洞口。已发现的龙游石窟有30多个,花山石窟也有30多个,如果为采石,完全可以对整座山头由外向前采凿推进,这样工程量不知要省多少。现在是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洞,口小里大,简直是人为制造巨大的难度。有人提出,地下的岩石本来是软的,好象豆腐,开采出来后见风变硬,所以洞口必须小。然而现在开宕取石并不少见,新采的石材过一段时间后硬度没有多大变化,尤其各地经常打隧道、开山移山、取岩芯、钻深井、造地铁、建过江通道等,也没有听说发现很软的岩层,更没有象豆腐那样的。采石材至所以要竖向或斜向开采,是因为裸露的岩石发黑,就象木头一样,时间长了表层氧化。只有去掉表层,里面才是“新”的,作为建材总应该是新料。
所以竖井式采石并不是因为其软,而是表层的“老石”没有用。所以如果为了采石,就无需保留小洞口,因为洞口扩大,下面的石层也是新的。
再看这些洞窟的凿痕,如果是为取石材,那么留下的痕迹只能是粗犷、自然,而现在特别是龙游的一些窟内,用于支撑的柱子以及石壁作了非常精细的大面积加工,凿痕整齐均匀,一排一排,一行一行,没有交叉紊乱,而且大部分在人站着够不到的上面,也就是说脚下必须垫东西,或搭架子。花山石窟的加工痕迹没有象龙游的那样多,但也有少量存在。难道石料非常艰难地开采、外运后,人还要留在深洞内燃着烟火,费时费力地在柱子、岩壁上仔细认真地加工出整齐均匀的痕迹?还有,洞穴之间隔着一道壁,如果是为取石,就没有理由不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