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传诵,九首描写爱情最具艺术性的宋词,看看它的词眼在哪里?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与唐诗并驾齐驱,如日月在文坛上熠熠生辉。爱情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一种美好情感,历来不乏有大诗人大词人歌颂之。现在选取九首描写爱情最高艺术水平的宋词,看看它们的“词眼”在哪里?
所谓“词眼”,就是词的“眼睛”。它是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好的“词眼”,能增强词句的彩和活力,使词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一首词: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这是一首描写伤离怀远颇负盛名的婉约派词。它不仅情致深婉,还具有寥阔高远的特。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
这首词的词眼是“凋”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人以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这种状况下引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第二首词:宋代苏轼《浣溪沙·春情》
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
夕阳虽好近黄昏。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
几时归去不销魂。
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鹧鸪发出的叫声,是倒酒于杯中与情人约会之际。夕阳虽然美丽,但它已临近黄昏。
体身发香味留在衣裳上,信物套在手臂上。我俩好比那水浸着芳香的草儿、月亮伴着那雪白的云儿。多长时间离去才不伤感。
这首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苏东坡自杭还朝,途经扬州,已近黄昏。目睹一对情人约会的幽深情景,词兴大发。全词通篇写春景,实际上句句写恋情。情景交融,词简意深,为古代文人情歌的上乘之作。
这首词的词眼是“近黄昏”,一对情人来到桃李溪边约会,两人的绵情难舍难分。“夕阳虽好近黄昏”,时间过得太快,不觉“黄昏”来临,马上又要分手,无不伤感。词人点化运用李商隐《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又描景,又传情。不过,词人没有惋惜人生短暂意,有的是饱含情人的依依恋情。景情交融,构建了一幅迷人的春情图。
作者简介
过眼飘散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第三首词:宋代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深闺里很是寂寞,一寸的柔肠有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雨声催着落花。
倚遍每一寸栏杆,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情人,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情人归来的道路。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大约作于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1118至1120年)期间。当时赵明诚或有外任,李清照独居青州。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