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千个昼夜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不规则的椭球体。
2.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与经纬网
I. 地球仪: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把它缩小而制作的地球模型称为地球仪。
(1)形状:正球体
(2)一轴:地轴:我们把地球自转的假想轴称为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极点)
(3)两点:两极(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4)线无数: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经纬网
一、地球自转基本特征
1.概念:地球自西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如图1所示)。
2.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所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
旋转角度
时间
意义
太阳日
360°59′
24时0分
昼夜交替的周期
恒星日
360°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
4.速度
(1)角速度:指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分布规律:除极点为零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同都是15°/时。
(2)线速度:指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分布规律:地球自传的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60°纬线线速度约是赤道一半。(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
(2)判断纬度带:线速度在0837km/h范围内的为高纬度地区;8371447km/h为中纬度地区;14471670km/h 为低纬度地区。
(3)判断地势高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
(4)航天发射基地的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向东发射。如海南文昌相对于其他三个航天中心纬度较低,可充分借助地球自转动力,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为昼,背着太阳的为夜,产生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温馨提示]
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2.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3、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实际上是地球上的大圆圈,晨昏线又分为两个,半个圆圈是晨线,半个圆圈是昏线。
晨昏线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从白天进入黑夜为昏线。(进入到什么状态就是什么线)
4.晨昏线特点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但不一定平分其他纬线。
(3)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一致。
(5)晨昏线只有春、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
(6)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7)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晨线上正值日出,昏线上正值日落。
(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该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的中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时刻为12点,与之相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时刻为0点。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原因:地球自转的影响。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
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2.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气流、河流、洋流)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3.偏转规律
[方法技巧] “左右手定则”确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三)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早于西边,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时刻东早西晚
2、规律
①数值特征
②分布特征: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地方时计算只与所求点和已知点的经度相关与纬度位置无关。
3.地方时计算方法: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4.时区与区时
(1)时区划分
①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
②时区: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各跨7.5°叫中时区(0时区),由中时区向东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为东时区,向西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为西时区。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个跨7.5°为一个时区。
(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这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3)区时的换算:位于同一时区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位于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
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5.区时的计算
(1)已知经度求时区    时区=已知经度➗15°=商整数+余数  所得余数≤7.5 所求时区就是商整数    所得余数>7.5 所求时区就是商整数加1  东经度数就是东时区,西经度数就是西时区。
(2)所求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3)已知时区求时差,同时区时区数相减,异时区时区数相加。
(4)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
说明:①时区差的求法: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即为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②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
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结果:若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时刻为所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计算结果小于0,时刻为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日期减一天。
6、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地方时
7、北京地方时:就是北京所在经线的时间116°E
8、国际标准时:0°经线的地方时,0时区的区时。
9.时间计算:
⑴ 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10.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温馨提示]
东十二区是从东经172.5°向东到180°,跨7.5°;而西十二区是从西经172.5°向西到180°,跨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都以180°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
11、日期分界线与日期的变更
(1)国际日界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为一个时区,以180°经线作为本区的中央经线,同一时区时刻相同,但日期差一天,由西向东(由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由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2)作用
①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
②为了确保180°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
[温馨提示]
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时时刻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下图所示:
1.自然界线(不断变化):即0时所在的经线,由于地球不停自转,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不停自东向西交替,其速度大约每小时西移15个经度。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如上图所示)。
2.人为界线(固定不变):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 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如上图所示)。
3.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少于一半;当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做公转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4.速度
角速度:59′/天    线速度:30千米/秒
公转速度变化规律:近1快,远7慢。
位置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月初
B点
远日点
月初
5.周期:1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真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