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 01律优美,意境深远,之后陆续出现钢琴、吉他、重奏、管弦乐等多种不同的改编版本。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作曲家徐景新在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根据同名器乐合奏曲改编创作的一首十分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的声乐作品。整首歌曲是古诗和器乐作品的结合,同时还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是中西方音乐结合的完美体现。
三、创作手法的器乐化(一)体裁形式和乐曲结构
随想曲,本是器乐化艺术的一种体裁,是作曲家幻想艺术的一种体现。作曲家选用古琴曲作为创作体裁,是对声乐创作形式的一种突破。作曲家更是将人声作为一种“乐器”,与钢琴伴奏高度融合,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全曲分为七个部分,全曲将中式器乐作品结构的加以灵活运用,在改编时
将原曲进行了灵活的裁切、衔接和组合。根据古琴曲所表达的意境,将钢琴与人声交融,展现了春天江畔海天一的壮美景。在歌曲的创作结构上,作曲家明确体现出中国传统器乐曲“散—慢—中—快—中—慢—散”的特,同时还借鉴了西洋乐曲的创作形式中的三部曲式结构,将中西方音乐紧密融合在一起。
(二)曲式和声和钢琴伴奏
在旋律、调式、调性上,作曲家也极致的追求作品的器乐化。作品的绝大部分旋律都直接选取原器乐作品,采用五声调式为基础调式。调式类型包括羽调、商调、角调、徵调等多种调式,调式音阶包括五声及六声。作曲家还将原古琴曲中的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等手法与西方的花腔技巧结合运用到该声乐作品中,既保留了原来器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同时又呈现出了很多悦耳的、华彩性的旋律,加强了演唱技巧性的难度。
在钢琴伴奏的编配上,全曲采用了大量的16分音符、32分音符、琶音、连音和颤音,用连音和琶音模仿古筝的音响效果,用颤音模仿古琴的音,运用倚音和跳音模仿琵琶。整首作品在钢琴演奏部分分别模拟钟鼓敲击和古琴的音,与人声合力营造出一幅辽阔的江边美景,有着浓烈的民族特。
钢琴忐忑
引子部分A 羽调式,共12小节,采用“江楼钟鼓”的素材,钢琴伴奏运用低音的颤音和倚音,配合人声模拟的箫声,由弱到强,又近及远的营造出一幅朦胧的江畔夜景。乐曲的第一乐段一共四句,为五声D 商
调式,
主题旋律采用“鱼咬尾”的发展手法,钢琴伴奏运用46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模拟古筝和钟鼓敲击的音,通过歌词展现出江畔游客夜游江景的宁静画卷。第二乐段由衬词“啊”组成,一共五个乐句,钢琴伴奏也随之发生变化,运用大量的琶音和八度音层模拟古筝的音,整个乐段情绪更加起伏,段落中力度有丰富变化,仿佛是对夜景的感叹和赞美。第三乐段为E 角调式转B 羽调式,采用“花影层叠”的素材,钢琴伴奏与人声交相呼应,运用大量的短连音和跳音模仿琵琶的音响效果,为听众描绘了一幅江畔行人嬉戏玩耍的场面。第四乐段是A 徵调、E 羽调,是全曲的高潮的铺垫,钢琴伴奏采用大量的跳音和和弦音层,模出琵琶、鼓、古筝多种乐器的器乐合奏场面。第五乐段为A 羽调、D 羽调,作曲家采用“欸乃归舟”的素材,整个乐段均为钢琴演奏,运用连音、琶音和短促的跳音,打造器乐合奏的音响效果,这部分的乐段变化重复,旋律节奏较密,仿佛是渔夫满载而归的欢乐场景。继而引出第六乐段,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个乐段中,歌词再次出现,调式转为G 商调式钢琴伴奏转为八度跳跃,模仿钟鼓敲击,与人声一起打造出一幅辽阔的江边美景。再现段属于移调再现,旋律音区比较高,人声再次模仿箫声的演唱方式,声音由弱到最弱,仿佛游客散场渐行渐远,一切回归宁静。
四、声乐演唱器乐化
所谓人声器乐化,一般是指具备基本歌唱条件的嗓音,经过专业的发声训练,达到与乐器相似的音域、
相似的音。在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中,多次使用了人声器乐化的手法,作品中不仅需要用人声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的音,同时融入了西方美声唱法中花腔的演唱形式,并且内容形式丰富繁杂,对于细节的要求较高。有别于普通的艺术歌曲,这首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音的选择
传统的民族声乐追求的是相对明亮的音,而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作曲家在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西方花腔的演唱方式创作的声乐作品,在音的选择上,如何在演绎中国传统古曲风格中兼顾花腔的完成度,同时准确传递作品中的歌词表达具有较高的难度。在演唱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时,演唱者的音尽量应该自然而圆润,既要保留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中的字正腔圆,同时也要兼顾音的饱满度和圆润度。这就需要歌者在音中进行选取和调整,保持胸腔、口腔、头腔三个部分的共鸣腔体打开,统一低、中、高音
116
音乐表演
的音,同时做到打开面罩,把歌词唱清晰。
(二)“呜”、“呣”、“啊”的演唱
在整首作品中,作曲家只选用了四句歌词,作品的大部分旋律都用“呜”“啊”等衬词来表达。用人声来最大可能的模拟出器乐的音响效果。
作曲家选用“呜”音人声模仿箫所吹奏的音,是这首作品中比较出彩的地方。引子和结尾部分为散板,用“呜”音对洞箫音的模仿,营造出静谧、飘渺的意境,演唱时要求者音不可太明亮,尽量柔和,保持头腔共鸣打开,运用平稳的气息进行演唱。倚音模仿了洞箫打指演奏装饰音的效果,演唱上节拍自由,需唱的平稳,不作强调,作渐强时可渐快。长串的顿音演唱模仿了笛子单吐奏法及琵琶轮值的效果,演唱时可处理为先慢后快再慢。
此外,这首作品还大量运用了“啊”字作为歌词,类似无词歌的表现手法也是这首作品的一大亮点。第二乐段中,整个乐段都有一个“啊”字构成,在演唱时需要柔和但明亮的音,要求演唱者保持头腔共鸣的打开,段落中的强弱有明显的变化:强-弱-较强-较弱,演唱中需要歌者将旋律的线条有层次的展现,传递出对景的抒发和赞美。
(三)花腔的演唱
花腔,是抒情性女高音中最纤巧、最灵活的声部,而花腔的产生,原本也是西方国家声乐艺术的一种器
乐化倾向的发展。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中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具有传统的中国古琴曲的旋律,同时还吸收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的花腔技巧来演绎。作品中大量使用花腔断音、花腔装饰音、花腔快速走句顿音,用跳跃性的节拍和音律构成了六句重复的旋律,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有着很高的要求。
整首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三段花腔,对演唱者的气息、音域、速度、力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演唱时也要将三段不同的花腔演唱进行情感的区分,声音由弱到强,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演唱出类似琵琶拨弦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作曲家将花腔的演唱技法与中国古琴曲传统创作技法鱼咬尾巧妙地结合,将西方的花腔演唱技法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器乐曲开开合合、生动活泼情绪的同时,也怡然自得地表现出西方新元素加入的新鲜感,使演唱得到升华,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风格韵味。
(四)歌词演唱器乐化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采用初唐张若虚的诗作
作为歌词,全曲一共四句歌词,分别在乐曲的第一段和高潮部分出现。演唱时,需要先对唐代张若虚的诗进行深刻理解,结合对同名器乐合奏曲的理解,深刻理解这首声乐随想曲的创作背景。第一次歌词出现在乐曲的第一段,随着引子部分人声模拟洞箫的吹奏声后缓缓唱出,旋律优美轻柔,描绘着江畔月夜的美景。而在笔者看来,歌词部分“江上生明月,江花点美景”则具有浓重的拉弦乐器(江南丝竹演奏必
用的二胡、中胡)的韵味及拉奏感,这两种乐器本来就是“类人声乐器”,第一乐段中旋律绵长悠远,多用连音和顿音,仿佛传统乐器中琵琶中阮的轮指奏法,使作品充满了浓烈的丝竹韵味。在这个段落中,作曲家运用人声模仿二胡的音响效果,演唱时要对声音的音量进行控制,尽量柔和平稳。歌词的第二次出现则是在乐曲的再现部分,也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与第一次歌词出现不同的是,这一部分的歌词旋律曲调更加高亢,是对江边美景所抒发的赞美,通过歌词的演唱自然地过渡到结尾,同时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演唱这一段落时,应与第一段歌词进行区分,声音的演唱力度要加强,旋律的歌唱线条需更加清晰明显。
结  语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作曲家结合唐代张若虚的诗词和中国传统器乐合奏曲所创作出的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意境深远,整体淡雅含蓄,充满了艺术想象力。歌曲中不仅有中国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乐曲和诗词之美。与大部分当代艺术歌曲不同,这首作品更加追求的是声乐与钢琴伴奏的相互融合。无论从钢琴伴奏编配的器乐化追求,还是声乐演唱中的丝竹韵味,都值得我们全方位、系统的挖掘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3,10.
参考文献
[1] 张萧萧.解析声乐曲《春江花月夜随想曲》中的艺术融合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 苏然.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演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温小蕾.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与美学特征[J].艺术探索,2015,(01):50-51.
[4] 杨英.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