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项⽬建设可⾏性研究报告
第⼀章总论
1.1项⽬概述
1.1.1项⽬名称:***
1.1.2项⽬承办单位:***
1.1.3项⽬建设地点:***
1.1.4建设性质:新建
1.1.5项⽬负责⼈:***
1.1.6建设规模:拟建霍林郭勒市鲜卑博物馆5000m2以及相应的公⽤辅助⼯程。
1.1.7总投资及资⾦筹措:项⽬总投资2520.00万元,本级财政出资1520万元,向上级财政申请⽂化基础设施建设资⾦1000万元。
1.1.8建设期:18个⽉
1.2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计划纲要》;
(2)《投资项⽬可⾏性研究指南》;
(3)《建设项⽬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程设计规范》;
(6)《建筑设计防⽕规范》(GBJ16-87?2001年版);
(7)根据项⽬需要进⾏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8)项⽬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的各种技术资料、项⽬⽅案及基础材料。
1.3项⽬建议书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主要是:
项⽬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拟建项⽬地址与建设条件;
建设内容;
项⽬建设⽅案;
总图布置和公共辅助⼯程;
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影响评价;
组织机构与⼈⼒资源配置;
项⽬实施进度;
项⽬招投标;
投资估算及资⾦筹措;
项⽬评价。
1.4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5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5.1建设内容
本项⽬由四⼤功能区:展⽰展演区、库房储藏区、研究管理区、接待服务区和其它辅助设施区组成。
1.5.2建设规模
总建筑⾯积5000m2,地下2层,地上3层。其中:展⽰展演区3500m2、库房储藏区500m2、研究管理区500m2、接待服务区800m2、其它辅助设施区200m2。
1.6研究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1.该项⽬总⽤地⾯积为1000m2,建筑⽤地⾯积为1000m2,总建筑⾯积为5000m2。
2、项⽬区位优势明显,⾃然条件、交通条件、⼯程建设条件好,外部条件可满⾜本项⽬建设要求。
3、该项⽬总投资估算为2520万元,建设投资规模较为合理。该项⽬是可⾏。
1.6.2建议
1.本项⽬建成后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建议尽快予以可研批复、实施。
2.本项⽬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尽量减⼩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3.本项⽬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做好项⽬前期⼯作,在项⽬实施过程中,应严格贯彻执⾏《招标投标法》,对项⽬勘察、设计、施⼯、监理等环节采取招标形式,确保⼯程质量。
4.本报告虽然对该项⽬的⼯程⽅案、投资⽅案等进⾏了阐述和论证,建议在下阶段⼯作中应进⼀步优化⼯程⽅案、投资⽅案等,实现⼯程实⽤、经济、美观、节约等建设⽬标。
5.项⽬建设既有预算内资⾦⼜有地⽅配套资⾦投⼊,建议建设单位要落实好建设资⾦。
1.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第⼆章项⽬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建设背景
2.1.1鲜卑族历史
鲜卑族是我国北⽅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兴安岭⼭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秦汉时从⼤兴安岭⼀带南迁⾄西刺⽊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鲜卑,势⼒逐渐强盛。
1.鲜卑起源
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国语·晋语》说,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成王亲⾃来到歧阳(今陕西歧⼭县东北),⼤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鲜卑也被邀请出席;然⽽在当时中原⼈⼼⽬中鲜卑和楚都是被排除在诸夏之外的蛮夷,所以不能上台参与会盟,只能替⼤会守护拜祭⼭川与神灵的⽕堆。此篇以及其它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均证实“鲜卑”⼀词作为族名在匈奴突击东胡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鲜卑是今之锡伯族。
2.鲜卑⽂化历史
鲜卑族是中国北⽅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兴安岭⼭脉。部族与政权兴衰: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余万落并⼊鲜卑。鲜卑⾃此强盛起来。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位勇健⽽有智略的⾸领——檀⽯槐。鲜卑在檀⽯槐带领下⼤断壮⼤,统⼀了鲜卑诸部,建⽛帐于⾼柳(今⼭西阳⾼县)北三百余⾥的弹汗⼭(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今东洋河)。随后,檀⽯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了⼀个强⼤的军事部联盟。但联盟随檀⽯
槐的死⽽⽡解,继起的是不断强⼤的拓跋鲜卑。
3.鲜卑⽂化传承
考古发现为先秦鲜卑迁居说提供了佐证。据1961年的《⽂物》杂志介绍,1960年夏考古⼯作者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这座⼤型的古墓考证约为⼆千九百年前⾄东汉初期的鲜卑⼈墓地。考古部门清理了31座古墓,出⼟遗物300余件。这些古墓均为⼟坑竖⽳墓,葬具为⽊棺,多为单⼈墓葬。墓中的⼫⾻⼏乎都是仰⾝直肢,头向北安放在棺⽊中。墓葬中还有⼤量的⽜、马、⽺殉葬和陶器、铜器、⾻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式都说明了墓主⼈与黄河流域⽂明悠久的联系,⽊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更让⼈猜测他们与东夷⽂化的渊源。
(1)诗歌
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
放,富⼜有浓郁的草原⽣活⽓息。北魏统⼀蒙古⾼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30余万帐落敕勒⼈(汉称丁零,亦称⾼车)。5世纪中叶,⽣活在阴⼭⼀带的敕勒⼈⼤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
敕勒⼈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已成为千古绝唱:“敕勒川,阴⼭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鲜卑⼈的宫廷⾳乐也有许多建树。《真⼈代歌》,亦称《北歌》,是鲜卑语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废兴之⾜迹。”北魏宫廷中每⽇早晚均唱此曲,并有丝⽵伴奏。
(2)语⾔⽂字
据《后汉书·鲜卑传》和王沈《魏书》载,鲜卑“其⾔语习俗与乌丸同”,属东胡语分⽀,⼀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认为与蒙古语“相去⽆⼏”。初鲜卑⽆⾃⼰⽂字,刻⽊为信,⾢落传⾏。⼊中原后,通⾏鲜卑语,但逐渐,⽤汉字,兼说汉话。⼀说北朝时曾有鲜卑⽂,后佚。
2.1.2项⽬提出背景
博物馆是⼈们扩⼤知识视野、满⾜审美享受、培养⽣活情趣的重要场所,它在城市⽂化建设和⽂明传承⽅⾯所发挥的作⽤越来越重要。我市虽然是⼀座新兴城市,但历史积淀同样值得珍视并加以保护和利⽤。同时,博物馆建设不仅是⼴⼤市民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座功能完备的鲜卑博物馆势在必⾏。
2.2项⽬建设的必要性
中共⼗七⼤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向,兴起社会主义⽂化建设新⾼潮,激发全民族⽂化创造活⼒,提⾼国家⽂化软实⼒,使⼈民基本⽂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化⽣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博物馆作为展⽰中华⽂明的窗⼝,在建设、推动当代中国先进⽂化的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前,我国由⽂物系统、其他部门以及民间兴办的各类博物馆已达2000余所,每年举办展览达到8000余个,参观的观众在1.5亿⼈次以上。
⼈类⽂化既是财富,⼜是进程。所谓财富,是指⼈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历史遗留的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所谓进程,是指⼈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的主观世界,使⾃⼰的素质不断提⾼的⽂明化过程。
博物馆⽂化是社会⽂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化是⼈类⽂化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近代,博物馆⽂化的产⽣与发展,标志着⼈类⽂化的发展和成熟。进⼊现代,以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化取得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使博物馆和博物馆⽂化成为社会和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反过来,社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
使博物馆和博物馆⽂化得以迅速的壮⼤和提⾼。
博物馆作为⽂化遗产事业的主要承载平台之⼀,其功能⾸先具有⽂化遗产事业的共性——教育、科研、经济功能,并且在功能发挥上表现出⾃⼰的个性——博物馆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是统⼀的、互动的,博物馆公益性主要体现在
教育和科研这两个功能上,⽽经济功能也在⼀定程度上体现出公益性。这些⽅⾯的个性功能,全⾯反映了博物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
2.2.1本项⽬的建设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博物馆作为集科学、历史、地理、⽂学、艺术等⼀⾝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将这些资源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泛吸引公众的注意,⾛进民众⽣活、融⼊经济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博物馆作为名副其实的“第⼆课堂”,通过实物欣赏和接触、倾听讲解等途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动的教学模式,让受教育者充分享受教育过程的乐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位的⽀撑。美国波⼠顿⼉童博物馆有⼀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了。”博物馆强⼤的教育功能可以引发⼈们利⽤博物馆来发展教育的⽆限遐想。
博物馆教育具有社会化教育、辅助性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博物馆知识性社会教育的特殊作
⽤,是任何专业化的教学单位不可取代的。博物馆作为传播先进⽂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社会正⽓、塑造美好⼼灵的⽣动课堂,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提⾼全民素质,促进⽂明建设的顺利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教育⼯作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促使了博物馆发挥作⽤的社会化。博物馆要实现以⼈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功能是其与⼈联系的主要纽带。
2.2.2 本项⽬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综合实⼒
⽂化是区域竞争⼒的核⼼内容,影响并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前景和⽅向。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化城市,⽂化作为现代城市的灵魂,已经成为城市⽣活中举⾜轻重的关键元素。
进⼊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城市⽂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却⾯临着沉重的压⼒。城市化过程中,与⽂物保护单位易于受到空间条件限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屡遭破坏的境遇不同,博物馆在现代城市⽂化塑造⽅⾯的功能已经越思乡曲歌词
来越受到政府、民众等各⽅⾯的重视和青睐,并确实在打造现代城市⽂化,引领城市⽂化发展,树⽴城市形象等⽅⾯发挥着极重要的作⽤。在增强区域吸引⼒(软实⼒)⽅⾯,通过对⽂物的收藏、保护和展⽰,博物馆作为现代城市⽂化功能区和“地标”,在提升公众的⽂化素质和修养的同时,在现代城市中传承和培育着城市的历史⽂化内涵,民众对城市的亲切感、认同感、满意度、亲和⼒以及凝聚⼒等要素随
着城市新⽂化(或者区域⽂化)的形成⽽得到强化,当⽂化在渐进的演变中形成特⾊鲜明的城市⽂化特⾊后,这种⽂化的演变将会促进城市在制度⽅⾯的创新,并促进城市经济(或者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城市的综合实⼒和竞争⼒。虽然⽂化的演变是渐进的、民间的、不易受⼲扰的,但是⼀旦新的⽂化习惯形成并被带⼊经济活动之中,⽂化对经济发展的助⼒是巨⼤的。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城市的象征或者地标,在作为⽂物收藏中⼼的同时,亦要承担起城市⽂化中⼼、教育中⼼、学术中⼼、休闲中⼼和娱乐中⼼等多项博物馆的新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