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海顿晚年的大型声乐曲创作及其杰作《创世
纪》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已经逝世两百多年了,但是他那卓著的成就是我们每个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他的艺术具有高超的技巧、令人惊异的匀称、灵活、明晰和稳健的风格。这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勤于创作,出自他笔下的有一百多部交响曲、大量室内重奏乐、许多用各种器乐演奏的协奏曲、钢琴独奏作品和许多声乐作品。
海顿早期的创作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的创作风格—华丽而富有装饰性。由于受雇于匈牙利贵族尼克劳斯公爵,其作品多是应雇主的需要而作,宫廷的艺术趣味和繁杂的行政事务限制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正是通过大量的创作实验,使他能够娴熟地驾驭交响曲。这一时期,海顿创作了三部清唱剧,但影响不大。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是海顿创作成熟期的开端,他的重要创作从这之后开始产生。如1785-1789年写的十一首“巴黎交响曲”,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写的管弦乐曲《临终七言》。此时清唱剧创作却停了下来。
海顿创作的晚期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1790年尼克劳斯公爵去世,继承人安东解散了管弦乐队,取消了艺术活动。海顿虽被保留乐长原职,但无事可做。也因此他能真正地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创作。他先后进行了
两次伦敦之行,创作了十二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达到一生创作的高峰。1794年安东去世,继承人尼克劳斯二世恢复了宫廷音乐活动,他规定海顿每年须创作大弥撒曲一部。
海顿共创作了六部弥撒曲,它们是:因拿破仑进驻奥地利南
部而得名的《战时弥撒曲》(1796年)、《神圣弥撒曲》(1796年),获悉尼尔森击溃拿破仑舰队的《尼尔森弥撒曲》(1798年),《苔莱莎皇后弥撒曲》(1799年),由于引用清唱剧《创世纪》音乐而得名的《创世纪弥撒曲》(1801年)和运用大规模管乐器的《管乐队弥撒曲》(1802年)。声乐与器乐音乐完美的综合体现于1796-1799年间创作的四首弥撒曲。
传世乐章
《战时弥撒曲》和《尼尔森弥撒曲》中反映了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带来的动荡。两部作品中均采用了不少“字句描绘”,有些细节明显地描写了战争的威胁。在最后创作的两首弥撒《创世纪弥撒曲》和《管乐队弥撒曲》中,总谱写作更为丰满,偶尔声乐结构被稍微简化,有助于增强管乐效果和更为复杂的转调进程,并强调了交响性因素。这一组弥撒曲创作的特在于“对管弦乐协作的精通,对合唱曲自由变化的处理,以及他自身所具有的和受莫扎特影响而产生的古典的纯朴”。海顿在弥撒曲方面最大的创新就是在其中加入了交响曲因素,其对比段落与交响曲的对比乐章是一样的。
海顿晚年的声乐创作,除了弥撒曲以外,最大型和雄伟的、生命力最为持久的还数他的两部清唱剧:用圣经题材写的《创世纪》和用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四季》。下面,试以《创世纪》为例,来了解海顿清
唱剧创作特。
海顿在伦敦听到亨德尔宏伟壮丽的英语清唱剧,激发了他写作德语清唱剧的热情,于是花了近三年的时间(1796-1798)写成了《创世纪》。脚本由莱德雷根据弥尔顿《失乐园》第三章《创世纪》改编而成,斯维腾男爵将其译成德语。剧中有天使佳百利、尤利尔、拉飞尔,以及宗教传说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等人物。全剧共有33首分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14曲叙述了神创造世界的头四日,神创造了天、地、光、风、云、海、星辰等事物;第二部分第15-27曲叙述在第五日和第六日,神创造了飞禽走兽和人类;第三部分第28-33曲写失乐园中的亚当和夏
娃。这部清唱剧虽取材于《圣经》,但音乐并没有宗教的神秘气息,海顿用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来讴歌一切有生之物,讴歌人类,甚至没有生命的流水。
在这部清唱剧中,海顿一方面延续了巴洛克时期清唱剧的传统:结构上遵循叙述情节的宣叙调和抒发感情的咏叹调交替的格式;受亨德尔的清唱剧《以列人在埃及》的影响,对事物进行“字句描绘”;合唱音乐简朴深厚,常让复调与主调织体交替出现,从模仿复调的段落开始,逐渐转变成和声坚实有力的主调段落,如第14曲的合唱。另一方面,运用了新颖的半音和声手法,成为后来浪漫派的先声,在序曲中尤为明显。
全曲由4/4拍子、C小调慢板的序曲开始,各种乐器交替出现,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分别进行一系列半
音进行,低音伴奏声部连续离调,这些描绘出神创造世界之前,一切都是那么阴沉、荒凉、黑暗。但长笛的一声长啸,冲出了混乱的重围,预示着世界将会产生。接着天使拉飞尔强有力地宣告:“远在太初,神创造了天和地……”由此引出合唱:“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就在最后一个“光”字,音乐由C小调极其微弱的音响突然转成C大调强烈的主和弦,生动地表现了光芒四射的景象。这一手法在现在看来似乎显得“幼稚”而笨拙,但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惊世之举。
宣叙调是一种叙述性较强的独唱曲,按其伴奏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只用古钢琴奏出一系列和弦来支持歌唱,有称“干宣叙调”;另一种是带伴奏宣叙调,用管弦乐队伴奏,它较为丰富,表现力更强。海顿在《创世纪》中将后面这种类型发展得更为精彩,他运用管弦乐队对歌词进行了生动地描写。第22曲是拉飞尔的宣叙调,描绘了陆地上的动物。狮子吼是用长号、大管和低音弦乐器演奏的。老虎的跳跃是用弦乐器的齐奏来描绘的。花鹿和骏马的奔跑是用弦乐器的顿音来描写的。牛羊吃草的牧场风光,是用A大调、6/8拍的田园曲来描写的,其中由长笛吹出主旋律。诗朗诵般的宣叙调,加上形象的伴奏音乐,犹如讲述故事般能引
人入胜。
作品中的咏叹调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对花鸟虫鱼进行“字句描绘”,形象活灵活现,如第16曲佳百利的咏叹调。首先佳百利以明亮的咏叹调唱出了飞鸟的世界:“振舞着强健羽翼,鹰隼高空飞翔,指向燃炽
的太阳。云雀以情歌迎接晨曦,白鸽亲切地呼唤伴侣。花木丛中传来夜莺甜美的歌声。”管弦乐队则生动地刻画这些飞鸟的生态:弦乐的断奏与连奏相结合,似鹰隼在振翅,旋律上行三度模进,似鹰隼穿越云层越飞越高;单簧管的附点八分音符和三连音旋律很明显是描写云雀的歌声;小提琴和长笛的动机描写鸽子的啼声;夜莺的歌声由长笛现出来。这些音乐式绘画,让人一听便能想象出栩栩如生的形象,通俗易懂,这也许是海顿在伦敦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与独唱性质的咏叹调相比,重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31曲亚当与夏娃的二重唱。在安详、平静的前奏后,亚当和夏娃以抒情的慢板先后唱出各自心中的爱慕之情:“温柔的妻子啊……亲爱的夫君啊……”然后成为二重唱,并缠绵地发展下去,亚当的旋律与夏娃的旋律一会儿形成复调中的卡农,一会儿成了音程式的平行进行,一会儿又各自很独立。随着法国号快活的旋律进入,速度变成2/4拍子的快板,亚当和夏娃唱出对上帝的感谢,时而间有小提琴跳跃的十六分音符乐句,最后两人唱出爱的盟誓,夏娃的旋律婉转柔美,亚当的旋律坚定沉稳,作者运用纵向可动对位手法,使两条旋律似水倒影,互相映衬。
合唱在清唱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歌颂人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在第27曲中它充分发挥了这种作用。开头是第27曲的合唱主题的再现,有再度歌颂上帝的意思。接着“神的圣明永受颂扬”与“主在至高之处统辖”的两个动机交织在一起,发展成壮丽宏伟的二重赋格曲,表现了人类对上帝的崇敬、感激。最后,四声部高喊“哈利路亚”而结束。
在这部清唱剧中,海顿虽然受了不少亨德尔的影响,但也有
自己的创新—将重唱与合唱这两种多声部的题材合二为一。第14曲三位天使的三重唱与合唱,一开始,合唱便把朴实的主题在4/4拍子、C大调的快板上呈现出来,中间插入三重唱,形成合唱与重唱特有的对比效果。接着合唱继续发展,最后回到主题,在气势磅礴的“苍穹传扬的奇功”合唱中结束。
毫无疑问,海顿晚年声乐创作时期是他一生最辉煌、最成功的时期,因为他的弥撒曲中“不再有关于发展和改进的问题”,清唱剧“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没有弱点,已没有什么能被修改或省略的了。”
[1][3][6][7]蘒自英文版.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第八卷).357.
[2][4][5]蘒自台湾天同出版社出版,邵义强编译.宗教音乐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