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发性活动空间与当代社会和当代建筑设计 自发性活动空间在20世纪基于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多米诺体系”获得技术上的可行性,在密斯的“通用空间”理念中初步展现了其应对功能变化和引发空间活力的优势,在路易斯·康提出的“可用性” (Availability )理念中呈现出其对人类精神提升的帮助。在21世纪,自发性活动空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多个将自发性活动概念贯穿于整座建筑的极致作品,尤其以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为典型。自发性活动空间是当代建筑的特现象之一,它扎根于时代的土壤,映
射当代社会的需求。
1.1 自发性活动空间释义
在《韦氏大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中,自发性(Spontaneous )的相关释义为:
①由内在控制和引导(Controlled and directed internally );
②由瞬间的冲动引发(Arising from a momentary impulse )。
因此,可将“自发性活动空间”阐释为“由瞬间冲动引发的、由内在控制和引导的活动所存在的空间”。 与自
发性活动相对应的是非自发性活动,这些活动与相应的功能空间相对应,例如,饮食活动与餐馆,学习活动与教室,人们预先已知与空间匹配的活动。而自发性活动具有“内在控制”和“由瞬间冲动引发”的特性,即人们在适宜的空间中自己忽然产生使用空间的某个想法,事先未有预设。
1.2 自发性活动空间与人类的当代需求
人类对空间的需求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自发性活动空间需求在当代变得日益强烈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自发性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实现lemon tree 王若琳
的机会。马斯洛人类需求等级金字塔(图1)中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道德,创造力,自发性,解决问题,少有偏见,接受事实”[1]。其中,“自发性”对应的载体即是自发性活动,同时,自发性活动也是创造力的重要实现途径。人居环境的不断进步使人们期待建筑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其二,自发性活动空间弥补了当代生活体验真实感的缺失。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飞机、电梯和互联网,身体与大脑协调共同作用的机会被大大减少,这种身体参与性的降低引发了不真实的生活体验。而建筑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建筑形象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只是二维平面化的体验,三维真实的世界还是要依靠身体的体验——空间的使用,才能够获得。自发性活动是一种需要思维与身体共同作用的空间使用活动,带来身心合一的真实感受。
1.3 自发性活动空间与SANAA
SANAA 一直致力于创造开放的建筑,他们的作品是研究自发性活动空间的重要实例。妹岛和世在201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奖感言中说道:“我们尝试为使用者创造不同的体验,并提供一种探索的自由(We try to create different experiences for the visitor and generate a freedom to explore )。”[2]这种“探索的自由”即是“活动展开的自由”——自发性活动。在SANAA 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自发性活动经常被作为建筑的主题,典型作品如美国托莱多玻璃展厅,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瑞士洛桑劳力士学习中心[3]。在2011年6月,作者有幸前往瑞士洛桑,对劳力士学习中心进行实地考察,下文的分析主要基于此次考察。
2 劳力士学习中心自发性活动空间研究2.1 劳力士学习中心简介
李若星/LI Ruoxing
向景观学习——劳力士学习中心自发性活动空间解析
leaRning fROm lanDSCap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SpaCe fOR SpOnTaneOuS aCTiviTieS in ROlex leaRning CenTeR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12-12-15
摘要:人类对空间不断产生新的需求,自发性活动空间因其可为使用者带来精神享受而成为21世纪建筑
空间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基于作者对此方向的领军者SANAA 建筑事务所的一个典型自发性活动空间作品——瑞士洛桑理工大学劳力士学习中心的实地考察,分析总结自发性活动空间的特性,通过与初始创作概念的比较,揭示建筑的自发性活动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关系。
A b s t r a c t : H u m a n b e i n g s c o n s t a n t l y h a v e n e w requirements for space.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 spontaneous activities is becoming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bring spiritual pleasure to user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on-the-spot research of ROLEX Learning Center in Switzerland, designed by SANAA, the leader of this new direction. Through the architectural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s of architectural space for spontaneous activities and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 spontaneous activities and the spa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关键词:自发性活动,建筑空间,景观建筑空间,SANAA Key words : Spontaneous activities, Architectural space, Spa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ANAA
12
1 马斯洛人类需求金字塔(图片来源:原图来自弗兰克·G·戈布尔.
第三次思潮 马斯洛心理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经  作者编辑)2 劳力士学习中心
网络出版时间:2013-03-08 16:30
网络出版地址:wwwki/kcms/detail/11.1847.TU.20130308.1630.018.html
劳力士学习中心(图2)坐落于瑞士洛桑理工大学(EPFL )校园内,主要功能包含学习实验室、图书馆和会议中心,于2010年2月22日向学生和公众开放。此建筑是一个2 200m 2的连续单层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功能无缝连接的系统,有服务台、图书馆、社交空间、学习空间、饮食场所和多样的室外庭院。建筑平面是一个长方形,建筑底面上下起伏,将大小形状不同的13个庭院联系起来,并在建筑的4个方向的边上抬起,让使用者可以从建筑中心的一个主要入口进入建筑。
2.2 劳力士学习中心使用体验
进入劳力士学习中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没有固定的路径和教室,使用者需要自己决定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如何到达某个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选择,也可以随时改变选择。
在这里,学习活动可以在不同空间里进行(图3)。可以选择大空间中较为集中的桌椅区域,跟大家一起学习;可以选择窗边零散分布的桌椅,两个人共同学习;可以选择被玻璃围合的相对私密的空间,小组讨论着学习;可以在起伏的地板上到某个坡度席地而坐,独自学习。
在这里,休闲活动可以在不同空间里进行(图4)。想要休息,拎一个软沙发放在透过院子洒进室内的阳光下,就可以晒太阳睡午觉;想要谈心,两个软沙发摆在一起就能促膝长谈;想打电话,在人少些的区域挑个软沙发坐下就可以舒服安心地说事聊天;想要几个人聚聚,13个内院任你挑选光线合适的桌椅和雨篷。
在这里,路径可以自己设定(图5)。可以走最近的路线节省时间;可以走蜿蜒的坡道欣赏周边的美景;可以在桌椅中穿梭看看其他人在做什么;可以贴着窗户走,透过百叶观察院子中的人们;可以从连通的庭院间转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在这里,地图很有帮助(图6)。由于不知不觉地穿梭、拐弯和驻足,很容易“迷路”。为此,在建筑主入口有一个二维的平面和一个三维的平面,帮助使用者在进入建筑之时以抽象的方式理解劳力士学习中心的空间,并到自己使用这个空间的方法。
2.3 劳力士学习中心自发性活动空间特性分析根据前文“自发性活动空间释义”,可以将自发性活动空间的特性根据其对行为的影响分为两类。第一类空间特性为行为“由内在控制和引导”创造可能性,是自发性
活动产生的基础条件;第二类空间特性为自发性行为提供“瞬间的冲动”,是自发性活动产生的激励条件。以下是作者根据劳力士学习中心空间特性,
分析得出的自发性活动空间的3个基础特性和两个激励特性。
①空间开放性
在劳力士学习中心2 200m 2
的单层空间里,除了少数的几个透明研讨室和一个厨房,其他的空间都是完全相互连通开放的(图7、8)。打破了常规建筑中走廊串联封闭房间的惯例,劳力士学习中心的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空间的开放性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可视性和可达性,因而使用者可以拥有更多的行为选择,而不仅仅是按照一种固定模式使用建筑。因此,空间的开放性为使用者提供了实现行为“由内在控制和引导”的可能,是自发性活动产生的内在基础条件之一。
②空间功能不确定性
在劳力士学习中心里,每个空间都没有确定的功能。任意的开放空间都可以承担走廊的功能,也可以承担学习场所的功能,或是承担休闲场所的功能(图9)。对比常规的建筑以功能划分空间的惯例,劳力士学习中心的空间呈现出功能不确定性的特征,与“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信条完全相悖。空间的功
能不再由建筑
师规定,而是由使用者定义,使用者可以以自己的感受挖掘空间的潜力,定义自己的活动场所。功能是使用者要使用建筑的目标,因而空间功能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解除了建筑对使用者的限制,为使用者提供了实现行为“由内在控制和引导”的可能性。空间功能的不确定性是自发性活动产生的内在基础条件之二。
③空间逻辑简单性
劳力士学生中心的空间逻辑极其简单清晰,容易被使用者认知:上下起伏的台地作为背景,构筑物和庭院以独立的完型散布在背景之上——类似于细胞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由于使用者需要从建筑上下起伏的底部和庭院之间穿梭之后,才能到达建筑的主入口(图10、11),路径上的视觉已经让使用者掌握了这座建筑“地面起伏”和“院落散布”的两大空间特点。使用者进入主入口之后,可以在入口处看到地图,二维地图明确地标出了3种空间类型的分布逻辑。至此,使用者达到了对整个建筑空间特性与空间逻辑的理解,从而掌握了对建筑使用的主动权。空间逻辑简单性为使用者提供了实现行为“由内在控制和引导”的可能性,
6
5
4
3
3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4 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5 多种选择的移动路径
6 入口立体地图
是自发性活动产生的内在基础条件之三。
④空间体验不可预期性
虽然劳力士学习中心的空间是连续的,但由于院落的间断和地面的起伏,使用者并不能一眼看穿所有的空间,而需要在移动中逐渐体验不同的空间,其空间的可视性只限于使用者所在之处周围的一定范围之内(图12)。妹岛和世也关注了劳力士学习中心的这个空间特性:“起伏的地皮,爬一个坡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虽然是一个大房间,又看见又看不见,视点可以不断变化。”这种不可预期的局部空间体验激发
着使用者的探索欲,在探索的过程中想要自发地创造性地使用空间,从而产生自发性活动。空间的不可预期性为使用者提供了产生“由瞬间的冲动引发”的行为的可能性,是自发性活动产生的外在激励条件之一。
⑤空间隐喻性
劳力士学习中心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建筑作品,其独特的空间让使用者具有陌生感,有利于使用者脱离日常使用建筑的感受。但与此同时,这座建筑最独特的空间处理——起伏的地面,也会让使用者产生熟悉感,因为起伏的地面是每个使用者都曾有过的体验——自然中的
山坡和丘陵(图13)。这种空间的隐喻会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让使用者在联想中展开更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的隐喻性拓展了使用者创造性使用空间的思路,为使用者提供了产生“由瞬间的冲动引发”的行为的可能性,是自发性活动产生的外在激励条件之二。
3 劳力士学习中心自发性活动空间的生成原因3.1 SANAA 的“公园建筑”空间概念
对于劳力士学习中心这个项目,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以“把建筑作为公园”(Make architecture like a park )作为空间概念。他们提到这个概念来源于在日本的体验:“在日本,我们有一个公园,空间是非常开放的。因此,在那里,不同年龄的人,有时是一大人,可以共同享有那个空间。与此同时,在他们旁边,
我可以独自度过我宁静的时光。”[4]这种“公园建筑”的概念的提出基于SANAA 对自发性活动空间的持久关注,从1998年荷兰阿尔梅勒城市剧院设计开始,到2001年托莱多玻璃展厅,再到2003年金泽21世纪美术馆,如今在劳力士学习中心达到顶峰。
3.2 自发性活动空间与景观空间
劳力士学习中心的创作始于“公园建筑”的设计概念,其建成后实际的使用效果是为使用者提供了自发性活动空间。这种初始概念与最终效果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自发性活动空间与景观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2.3中得出的自发性活动空间的3个基础特性和2个激励特性所涉及的总共5种空间属性,皆是景观空间的固有属性。
①空间开放性:景观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与由6个面限定的人工建筑空间最大的分别在于景观空间通常仅由一个底面限定,即地面,而在其他5个面皆开放(图14)。
②空间功能不确定性:景观空间通常被作为游憩场所,不具有严格的功能设定,通常仅为使用者提供一些设施,使多种行为有展开的条件。空间具体的功能,
10
987
11
7 劳力士学习中心平面图(作者据El Croquis: SANAA Kazuyo Sejima+
Ryue Nishizawa 1998-2004 [M]. Spain:El Croquis, 2005绘制)8 开放的室内空间
9 功能不确定的室内空间10 进入室内之前穿越庭院11 劳力士学习中心剖面(图片来源:El Croquis: SANAA 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 1998-2004 [M]. Spain:El Croquis, 2005)12 起伏地面形成不可预知的空间13 隐喻自然地景14 景观空间五面开放
15 景观空间功能多样,隐喻自然环境16 景观空间逻辑秩序明晰17 景观空间不可预期的体验
18 建筑借助景观实现自发性活动空间
最终由使用者的需求而定(图15)。
③空间逻辑简单性:景观空间的逻辑主要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游览的路线,因而在空间组织上通常由一条或几条动线串联多处景致(图16),便于不同年龄的游客都能自如地使用景观空间。
④空间体验不可预期性 :在景观空间中,由于地 面的起伏,植物和小品的遮挡,使用者常常不能将所有空间一览无余,而只能在移动中逐渐体验局部空间(图17)。
⑤空间隐喻性:景观空间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中的景观空间正是自然的替代品。在人工建造的城市中,半人工半自然的景观为生活在人工建筑缝隙之间的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在景观空间中的
人们,心中享受的是自然的美好(图15)。
3.3 向景观学习与建筑的发展
除去以上对于5种自发性活动空间的特性的分析之外,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景观空间中,使用者会感受到很大的自由度,经常展开自发性行为,因而景观空间与自发性活动空间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由于常规的建筑空间使用是基于功能主义的使用方式,与自发性行为不同,因而普通的建筑与自发性活动并不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不难理解,当在建筑设计中将景观空间作为概念而予以融合的时候,建筑空间便与自发性活动发生了联系,最终生成在建筑空间内部的自发性活动空间。即与自发性活动相关度低的建筑空间借助融合与自发性活动相关度高的景观空间,实现了建筑中的自发性活动空间(图18)。
SANAA 在劳力士学习中心将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
相融合并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到了一种建筑学发展的角度。前文已提及自发性活动是当代社会愈发强烈的需求,且建筑空间与自发性活动并没有固有的联系,但是,在建筑、城市、景观这3大人类生存空间当中,景观空间已经透过公园等空间明确地显现出与自发性活动的密切关系。因而,通过向景观学习,建筑设计赢得了新的发展。
在历史上,建筑学曾依靠绘画、雕塑、音乐、哲学等多个学科促进自我的发展,通过SANAA 的劳力士学习中心,可以看到,建筑学的发展还可以依靠广义建筑学中3大领域的交融。[5]与融合其他领域相比,同属空间范畴的建筑、城市、景观在互相融合借鉴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直接的效力。基于3个领域拥有的共同的目标——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人类的需求成为3个领域交融的起始点,互相融合学习的过程亦是建筑、城市、景观学科发展的过程。□(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摄影或绘制。)参考文献:
[1]弗兰克·G·戈布尔. 第三次思潮 马斯洛心理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Kazuyo Sejima, Ryue Nishizawa. Ceremony Acceptance Speech[OL]. www.pritzkerprize/2010/ceremony_speech1.
[3] SANAA 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 1998-2004 [M]. Spain: El Croquis, 2005.
[4] utube/watch?v=4O0OqdIoOPQ [5]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
12181716
1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