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英雄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
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
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2.历史故事: 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名将。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上写字教导他,还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后来岳飞勤奋好学,并炼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英雄丁于当时,在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又鼓励他报效国家,在他要去从军之前,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每战必胜,立了很多功劳,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真心遵守纪律,宁可忍住饥饿,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留下“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的美名。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并塑了他的像放
在祠内,早晚对他礼拜。
“岳家军“的旗帜,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了,这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那自己的王位就不保了;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政权的威胁,因此和奸相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
秦桧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死时仅三十九岁。
在杭州岳飞墓旁,有四具跪着的人像,千百年来遭人唾骂。秦桧等四人,陷害忠良,罪责难逃,人们让他们在岳飞墓前长跪来赎罪。
3.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
民 族 英 雄 林 则 徐 在 广 州 禁 烟 收 缴 鸦 片 时 要 求 各 国 商 人 签 字 画 押 , 保 证 “ 嗣 后 来 船 , 永 不 敢 夹 带 鸦 片 , 如 有 带 来 , 一 经 查 出 , 货 尽 没 官 , 人 即 正 法 , 情 甘 服 罪 。 ” 当 时 英 国 政 府 派 驻 广 州 的 商 务 监 督 义 律 , 是 一 个 好 战 分 子 ,
态 度 十 分 蛮 横 。 他 对 林 则 徐 恨 之 入 骨 , 百 般 阻 挠 无 效 , 交 出 鸦 片 , 下 令 英 国 商 人 不 许 在 保 证 书 上 签 字 画 押 , 并 率 领 他 们 于 4 月 12 日 退 出 广 州 , 先 是 住 到 澳 门 , 后 来 澳 门 也 住 不 下 去 , 又 退 到 了 停 泊 在 九 龙 尖 沙 嘴 附 近 海 面 上 的 船 上 。
由 于 澳 门 的 葡 萄 牙 人 一 直 同 英 国 鸦 片 商 人 互 相 勾 结 , 林 则 徐 在 禁 烟 时 , 也 十 分 注 意 澳 门 方 面 的 情 况 。 他 了 解 到 居 住 在 澳 门 的 葡 萄 牙 人 表 面 上 似 乎 恭 顺 守 法 , 实 际 上 居 心 叵 测 , 而 且 与 英 国 等 外 商 互 相 勾 结 , 故 而 禁 烟 必 须 从 “ 澳 门 清 源 ” 。 因 此 , 林 则 徐 决 定 对 澳 门 来 一 次 突 击 性 的 搜 查 。 1839 年 5 月 , 他 命 令 中 国 官 员 带 兵 到 澳 门 , 按 照 编 查 保 甲 的 办 法 , 挨 家 挨 户 进 行 搜 查 , 不 许 遗 漏 一 户 , 主 要 是 搜 查 葡 萄 牙 人 及 外 国 商 人 的 住 处 , 看 有 没 有 私 存 鸦 片 。 澳 门 的 葡 萄 牙 “ 兵 头 ” 始 而 拒 绝 , 威 胁 中 国 如 果 禁 烟 势 必 会 引 起 战 争 。 最 后 , 他 们 不 得 不 交 出 了 一 些 英 国 商 人 偷 运 进 澳 门 的 鸦 片 , 并 在 澳 门 码 头 焚 毁 了 一 些 收 缴 的 零 散 鸦 片 , 以 表 示 服 从 中 国 政 府 的 禁 烟 令 。
1839 年 9 月 3 日 晨 , 林 则 徐 在 两 广 总 督 邓 廷 桢 的 陪 同 下 到 澳 门 巡 视 检 查 禁 烟 事 宜 。 这 一 天 , 葡 萄 牙 “ 自 治 政 府 ” 长 官 率 军 官 4 名 、 士 兵 100 名 在 关 闸 列 队 恭 迎 , 军 官 戎 服 佩 剑 , 士 兵 荷 实 弹 , “ 番 乐 齐 奏 ” , 场 面 热 闹 而 隆 重 。 途 经 望 厦 村 时 , 林 则 徐 在 莲 峰 古 庙 接 见 了 葡 萄 牙 “ 民 政 长 官 ” , 向 他 们 “ 宣 布 恩 威 , 申 明 禁 令 ” , 告 诫 他 们 安 分 守 法 , 不 得 囤 积 鸦 片 , 不 准 包 庇 奸 商 。 接 见 之 后 , 赏 给 他 们 中 国 的 绸 缎 、 折 扇 、 茶 叶 、 冰 糖 等 特 产 ; 赏 给 士 兵 牛 、 羊 、 酒 及 大 洋 400 元 。 随 后 , 林 则 徐 一 行 威 风 凛 凛 地 巡 视 澳 门 , 从 三 巴 门 进 入 围 墙 , 经 大 三 巴 、 关 前 街 、 妈 阁 庙 , 再 折 至 南 湾 , 一 路 视 察 了 主 要 街 道 , 抽 查 一 些 洋 楼 和 民 房 , 看 到 原 来 租 给 英 国 人 住 的 洋 楼 都 已 关 闭 , 也 没 有 发 现 贮 存 鸦 片 。 林 则 徐 一 行 所 到 之 处 , 万 人 空 巷 , 无 论 是 中 国 人 还 是 葡 萄 牙 居 民 都 扶 老 携 幼 , 争 先 恐 后 , 以 一 睹 这 位 钦 差 大 臣 的 风 采 为 快 。 大 三 巴 、 妈 阁 和 南 湾 的 炮 台 都 鸣 放 礼 炮 19 响 , 以 示 对 林 则 徐 的 崇 高 敬 意 。 这 天 中 午 , 林 则 徐 一 行 在 葡 萄 牙 官 员 们 的 护 送 下 离 开 澳 门 返 回 香 山 县 。
9 月 8 日 , 广 东 海 关 监 督 豫 坤 奉 林 则 徐 之 命 再 到 澳 门 视 察 , 申 明 除 了 鸦 片
贸 易 外 , 其 它 贸 易 照 常 进 行 , “ 以 示 怀 柔 ” 。 当 天 , 澳 门 与 内 地 的 正 常 贸 易 开 始 恢 复 。
在 这 之 后 , 林 则 徐 出 面 主 办 了 《 澳 门 新 闻 报 》 , 这 是 澳 门 中 文 报 纸 的 开 山 祖 。 主 要 内 容 是 摘 译 英 文 《 澳 门 月 报 》 上 的 有 关 消 息 , 供 朝 廷 参 考 , 成 为 当 时 中 国 人 开 眼 看 世 界 的 窗 口 。 近 代 学 者 、 诗 人 魏 源 先 生 是 林 则 徐 的 知 已 好 友 , 他 为 《 澳 门 新 闻 报 》 费 尽 了 心 血 , 同 时 阐 明 了 林 则 徐 和 他 提 出 的 “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 的 思 想
英雄董存瑞的故事
  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二营六连六班班长。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以身体当支架,手托包,炸毁了国民党军据守的桥型暗堡,壮烈牺牲,时年19岁。
  英雄牺牲了,英雄的光辉形象永存。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
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包,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1954年,隆化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董存瑞烈士,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国家文物局联合定为全国百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