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129 20世纪重庆国乐”延承不可逾越的人物——郑体思
洪学明■冯雷:(西南大学,重庆400700 )
摘要:通过搜集和整理郑体思生前的史料,梳理与其相关的音乐活动内容,从中探索出20世纪重庆地区对于“国乐”的延承和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开展的一系列音乐活动,最终探讨出郑体思对20世纪重庆“国乐”的延承与发展所产 生的影响。
关键词:郑体思;国乐;20世纪重庆
郑体思在他的文章《抗战时期国立二中的音乐活动及其 影响》一文中将“国乐”定义为:国乐(即民乐)是20世纪 二十年代对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华北吹鼓乐和各地区民间 音乐的总称。因此本文所说的“国乐”亦指民乐。
―、郑体思生平
1. 学习经历
郑体思1921年8月16日生于南京,从小学习刻苦,1937年考入南京市立一中读高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逃难到 合川,就读于设在四川合川的国立第二中学高中部,读了整 整三年。在国立二中时,师从夏荪楚先
生学二胡,加人白雪 国乐队,被身居合川的琵琶名家杨大钧先生所赏识,收为弟 子。在合川的两年多时间里,杨大钧先生传授给郑体思不少 琵琶独奏曲。
1941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继续深造读书 而是考人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当国乐练习生,承担了琵琶、二胡、洞箫的独奏,尤以琵琶为主。因而成为音乐组的早期 成员,得识许多名家,音乐组的先辈、同仁,向他们学习,相继学会了扬琴、古筝和十一孔新笛的演奏。后来因国立二 中时期的同桌徐一宁的母亲郑文澜老师多次约郑体思谈话,告诫并劝勉其一定要考大学深造,并主动资助其学费。1941 年秋,和徐一宁一同考人中央大学,郑体思就读于中央大学 农业经济系。在校期间,继续组织白雪国乐社,累计社员有 百余人。
2. 工作经历
1945年在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来因在校期 间结识的爱人陆云荪要回重庆发展,所以1949年2月,郑体 思从南京回到重庆,筹办婚姻大事,并转任平教会华西试验 区(璧山县)社会调查室干事31950年转任私立乡村建设学 院社会系讲师。同年冬,政府接管乡建院,郑体思奉调到重 庆建筑公司筹备处,负责招聘培训统计人员并筹建计划统计 机构,此后一直在重庆市建设局、建工局和重庆第二建筑公 司负责统计部门的工作:1955年被任命为计划科副部长,并 先后历任副主任、副厂长等职。1984年在重庆预制构件二厂 副厂长任内退休退休后,曾主动参与沙坪坝区政协的咨询 服务和重庆建筑专科学校
的统计教学任务,效果较佳,受到 好评。后致力于撰写回忆录和国乐方面的文史资料,在《音 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 学报)和《乐器》等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文章,受到中国 音协重庆分会和有关专家的重视。二、郑体思的音乐实践活动
1. 郑体思与白雪国乐(队)社
白雪国乐社的前身是国立二中高中部的“白雪国乐队”。国立二中的由来,是由于抗战时期,日寇的侵略导致祖国半 壁江山的沦陷,为了抢救失教的老师和失学的青年,当局决 定兴办一批国立中学,国立二中就是其中最早兴办的一所。1938年3月28日正式开学行课。建校之初,二中原名“国立四川临时中学”,后取消“临时”二字,1938年暑期,正 式定名为“国立第二中学”。®
1938年春开学后不久,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成立了国乐研 究会,后来由孙为霆校长定名为“白雪国乐队”,由夏荪楚 老师进行辅导。郑体思在他的文章《抗战时期国立二中的音 乐活动及其影响》®—文中说到:“39年秋在合川城内举办 的‘国防音乐会’上国乐节目又大受赞扬。校外专家杨大均
先生认为‘国乐后继有人’”。在这次演出后不久,杨大均 就收郑体思为徒,教他弹奏琵琶。国立二中髙中部白雪国乐 队的队员毕业后,有些队员考人大学继续深造,同时也把国 乐活动带到了各个高校=其中1941年秋,郑体思和爱好国乐 的国立二中校友,在中央大学江北县柏溪的中大一年级分校,发起组织白雪国乐社,直接延用了国立二中高中部“白雪国 乐队”的队名,改队为社国乐社的宗旨是“发扬国乐艺术
、互相切磋、增进友谊、共同提高”。
郑体思在《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白雪国乐社》&一文中 对白雪闰乐社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笔者不做过多
论述=笔者想要论述的是郑体思与白雪国乐社之间的关联。从国立二中白雪国乐队到中央大学白雪国乐社,从1938年一 1949年,郑体思不仅是白雪国乐社的组建者之一,还见证 了白雪的11年,同时也在这11年间为白雪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在白雪的日常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团体就是前 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白雪作为一个业余团队能与当时中国 唯一一支职业国乐队产生业务上的往来,郑体思在其中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而与广播电台音乐组的业务往来也使得白雪 无论在演奏技能、演出经历还是知名度上都得到了提升,同时对内雪的社员们也起到了指导、鼓舞和鞭策的作用。
2. 郑体思与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
郑体思在《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 发展抗战时期重庆国乐活动资料之一》®—文中说到:中央 广播电台音乐组最先于1935年10月在南京成立,当时音乐 组的组员只有8人(陈济略、乔吉辅、甘涛、高义、甘栴、
130 [学术探索]
高子铭、胡烈贞、黄锦培),两年内增加了3人(陆修棠、卫仲乐、王者香),是一支11人的队伍。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9年3月迁来重庆。当时有对在南京阶段的初步成绩与 不足之处的总结:他们认为独奏曲、齐奏曲虽各有精深奥妙, 但其表现力毕竟有局限性,应该当机立断借鉴西洋乐队,组建成新型的国乐队,以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后经征得领 导的同意,把已撤归教育部领导的西洋管弦乐队的经费,拨给国乐队使用,他们立即筹建一支新型专业性的民族管弦乐 队。于是,率先开展广泛招聘人才的工作。曾多次登报招考、招聘国乐人才,先后通过考试的有20余人。a郑体思就是这 20余人中的一个。
有关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迁渝后通称“广播大厦 音乐组”)以及音乐组的这支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不是本文的 主要讨论对象,郑体思在其回忆录里做了详细地叙述,笔者 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笔者想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乐队是 第一次以全部职业国乐演奏人员组成了一支专业的国家乐 队:a这也是郑体思的整个“国乐事业”中唯一一次职业生涯,在这个短暂的职业音乐生涯中,非科班出身的郑体思接受到 了专业的音乐训练=音乐组开办了国乐训练班,聘请了专家 来教授基础课(视唱、练耳、和声等)、专业课(国乐理论、合奏、指挥等)、和演奏技术课的课程,而郑体思在乐队中 是琵琶、二胡和洞箫的独奏高手,由此可见郑体思当时的演 奏水平还是不一般的。除此之外,音乐组还确定了一套较完 整和严格的乐队管理制度(如用人、考试、考绩、排练、开会、奖惩、升迁等),这样的管理制度在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 体制的形成史上是第一次,在这个管理制度下的郑体思自然 也学习到了如何管理一个团队,这对他之后组建白雪国乐社 是很重要的一点启蒙。总之,郑体思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在前中央广播电
台音乐组短暂的职业音乐生涯里,他接受 了专业的音乐训练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一 笔财富。
在笔者看来,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对于郑体思来说像 是一个“音乐基地”。郑体思在这个音乐基地里以国乐会友,结识了许多从事国乐活动的专业人士,如:陈济略、甘涛、黄锦培、许如辉、刘北茂等,这些人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都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郑体思真正在音乐组的T.作时日非常 短暂(1941年春一 1941年秋),但是他与音乐组的关联非同 小可,直至退休后所撰写的回忆录等文史资料中,有很大一 部分都是关于音乐组的,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段空白。
3.郑体思与晚晴民乐社
晚晴民乐社是郑体思晚年参与的国乐活动。笔者在采访 郑体思的儿子郑建鸥时,郑建鸥回忆到:“晚晴民乐社最早 的时候是我父亲退休以后,和一些爱好国乐的人,一共四、五个人,就在我们家里边。后来发展到7个人,他们就在沙 坪公园竹林下玩,被沙坪坝文化局的一个副局长看到,觉得 他们很有味道,就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竹林七弦’”。并且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场地,有了场地以后就不在家里边,吃轮轮饭了。”‘4晚晴民乐社正式成立是在1980年秋,是一 离退休的教师、丁.程师、干部自愿组合的民乐团体,成员大 都是三、四十年代的国乐社骨干,年高者达70多岁。他们自 备乐器,自备车旅费,间周假沙坪坝区政协或区老年活动中心集中排练一次。应邀演出时,只作奉献,不收报酬。®笔者在整理郑建
鸥老师提供的其父亲生前搜集整理并保 存的一部分资料中,看到了一本晚晴民乐社于2007年3月编 印的《重庆晚晴民乐社成立廿五周年纪念特刊1980—2005(续 集)》,由此笔者推断至少到2007年,晚晴民乐社还在照常 进行日常活动中。那么从1980年到2007年,晚晴民乐社已 经成立了 27年,这27年中,它作为重庆唯一的一支老年业 余民乐社团,受邀在重大、川外、重庆师院等七所大专院校,在各级(含国家、市、区级)有关会议及一些单位举办的文 艺汇演中共演出三十余场,每场1一1.5小时,受到有关单位 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重庆有线电视台新闻频道、重庆市 文化艺术志、中国老年报、北京音乐报、音乐周报、重庆政 协报、重庆晚报、重庆音讯等媒体多次报导了有关晚晴民乐 社的新闻。可见晚晴民乐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而 也使得很多爱好国乐的老人慕名前来。晚晴民乐社也一直本 着“凡是爱好国乐,自备乐器并有一定演奏基础,能坚持参 加晚晴社活动的同志欢迎参加晚晴社” @的入社条件,不断 地吸收新鲜血液。民乐社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每个 成员无不自觉遵守,民乐社内没有正规科班出身的民乐老师,但社内以郑体思及其他在青年时代就长期从事国乐活动的老 同志们为骨干,能者为师,互教互学,从而提高民乐社的演 奏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晚晴民乐社的办社宗旨及其性质与郑 体思青年时组建的白雪国乐社是一脉相承的。而郑体思本人 在组建晚晴民乐社的这段时日里,还不计任何报酬地收了很 多徒弟,教他们弹奏琵琶,为20世纪重庆“国乐”的延承和 发展做出了一丝贡献。
三、郑体思的音乐理论研究
关于郑体思在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笔者的主要资料来 源是他撰写的文章。在郑建鸥提供的其父亲生前整理并记录 的部分史料中,郑体思撰写的文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根据 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笔者将这些文章按照内容大致分为 两类。
1.对我国国乐名家的介绍
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郑体思主要是对杨大均、夏荪楚、刘北茂、王沛纶、储师竹、陈济略和黄锦培,这几 个人物进行了撰文。讲述了自己与他们相处的经历,从而进 一步论述了这些国乐名家为我国的“国乐”发展所作出的贡 献,特别以他们在重庆时开展的国乐活动为主。
其中杨大均、夏荪楚、储师竹和王沛纶可以说是郑体思 在参加白雪国乐队时结识的老师。值得一提的是,郑体思能 与刘北茂结识也与夏荪楚有所关联。在《探访夏荪楚幸会刘 北茂》一文中,郑体思说到:1943年春,我在沙坪坝中央大 学读书期间,特地从沙坪坝前往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参观,并看望该院院长室秘书夏荪楚先生……那次在青木关,通过 夏先生的介绍,我有幸结识了他的江阴县同乡刘北茂先生。两人在1944年、1946年都曾有过同台演出的经历。陈济略 和黄锦培与郑体思则是在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结识的。陈 济略是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组长;黄锦培,是前中央广播电 台音乐组的作曲专员。郑体思写了一篇《作曲家、音乐教育 家黄锦培》®简要地介绍了黄锦培1938年随音乐组来到重后,
[学术探索] 131
跟随前来音乐组T.作的贺绿汀、吴伯超学习作曲的经历,评价他的起步、成长、成才始于抗战时期的重庆,认为他理应 载入重庆文化史册关于陈济略,郑体思为他写了不少文章 这其中,关于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文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共有10余篇:
从这些文章中,笔者得知,这支乐队在抗战胜后,复员 到南京,扩建为广播乐团新中国诞生后,台湾另组建成"中 国广播公闻国乐闭”,先后rti高子铭,孙培章等人担任指挥 这个乐W就是直接承袭音乐组的模式、诖制和主要经验而建 立发展起来的195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着手筹建的“中央广播民族乐W”,是以由重庆调去的原民族管弦乐队的儿 位队员为基础(如张学贤、宋锡光、夏治操、杨竞明.曾寻、彭修文等),并根据这支乐队的模式而组建的。可以说,这 些民族乐W的结构体制都与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建立的新 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有着直接承袭的关系。而这支民族管弦 乐队的诞生地就在重庆,它不仅对20世纪重庆地区“国乐”的延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中国民族管 弦乐队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3
2.对我国国乐社团的介绍
根据笔者H前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来看,郑体思所写的 有关对我国国乐社团的文章主要是围绕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 区的国乐社团来写的所介绍的国乐社具体有:国立中央T
校潘涛国乐社、朝阳法学院国乐社、中央政治学校飞泉国乐 社.重庆南开正声乐社、重庆兼善中学南风国乐社和重庆大 同乐会。在这六个国乐社m中,除重庆大同乐会是社会性的 国乐社闭外,其余的都是学校里的国乐社团,影响力最大的 也是重庆大同乐会。
关于重庆大同乐会,笔者H力所及,郑体思为它写了两 篇文章:一篇是《重庆大N乐会一一抗战时期国乐活动资料》,载于1995年9月出版的台湾台北市立t«]乐团主编的《北市闺 乐》。另一篇是《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分四次 于2012年在《乐器》杂志上连载.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 就曾当面向秦鹏章先生提出建议,请他尽快把大同乐会的经 历、业绩写出来,可是直到秦鹏章先生离世,这个建议也没 能实现,于是郑体思就f t告奋勇写了这篇史料,而这篇史料 可以说是为后世深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在《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上中,郑体 思讲述了他是如何知道在抗战前的上海有一个大同乐会,以及又是如何知道在抗战时的重庆也有一个大同乐会。后来又 得知抗战结束后,郑玉荪、许如辉复员返回上海,原上海大 同乐会的老成员们却不愿意理踩他们_f是有关上海大同乐 会与重庆大同乐会的种种疑问就浮出水面:抗战前后的这两 个“大同乐会”,是否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国乐团体?有什么 联系或相同的宗旨?是否为纯粹的业余社闭或半官方半业余 的社团?两个大同乐会的组织机构、骨十力量和会员素质水 平如何?社会影响与评价乂如何?这些问题在史书中均没宥 记录:冯雷博士在其文《重庆大同乐会考(上)》M中提到:“自郑勤文1919年开始筹备大同乐会开始,在音乐is]典、传、志 以及中国近代音乐史的专著和论文中,大同乐会都仅记录到 1935年郑勤文去世便随之烟消云散了”为
了解决这些疑问,还原历史真相,郑体思写下了《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可以说,郑体思是最早将重庆大同乐会与上海大同乐会的关 联写成文并发表的人。通过论述,郑体思最终得出结论:“上海、重庆两个大同乐会的会名、宗旨和主要任务、B标是一 致的……重庆大同乐会不仅与上海大同乐会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还发扬光大,开创r新的道路”关于重庆大同乐会的 这段历史,而后,许如辉的女儿许文霞女士也曾撰文进行论 述最终,冯雷博士在郑体思、许文霞论文的基础1:,通过《重庆大同乐会考》15—文将重庆大同乐会这段历史完整的呈现 出来最终得出:大同乐会是民w时期生存时间最长(没有 之一)的音乐社会团体,从1919年至1948年,共存活了 30 年。16这个结论可以说是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上的巨大 弥补,学术t的巨大进步,而这一项突破的源头就是郑体思:并且许文霞女十和冯雷博十都不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只有 郑体思是。作为“活史料”而言,可信度非常高,价值非常大。
结语
通过上文对郑体思参与的音乐活动的梳理,可以看出自 抗U战争爆发后,郑体思逃难到合川,就读于设在四川合川 的国立第二中学高中部开始,他就一直是抗战时期重庆地区 国乐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一 直积极参加与“国乐”相关的活动,并且与当时在重庆地区 的闰乐名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作为20世纪重庆“国乐”延承不可逾越的人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招收徒弟
郑体思退休后于丨980年秋组建了重庆唯.的一支老年 业余民乐社闭——晚晴民乐社,在此期间,不计任何报酬地 收r很多徒弟,教他们弹奏琵琶:其实不仅仅是在组建晚晴 民乐社期间,在白雪国乐社期间,就一直采取“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办法,教授业余人士演奏国乐,达到能够上台 演出的水平而白雪M乐社的部分成员毕业后也参与到了其 他N乐社的_乐活动中并且郑体思的儿子,郑建鸥老师正 是W为家学才走上音乐职业道路的,这一生也教授学生无数,桃李满天下,将“国乐”继续传承r来。因此可以说,郑体 思为20世纪重庆地k的“国乐”延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撰写冋忆录
郑体思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 一些空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对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建立 的我国近代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和对重庆大同乐会 这两段历史的描述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郑体思详细论 述r我国近代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来龙去脉。得出这支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地就在重庆,它不仅对20世纪重 庆地区“国乐”的延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 整个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而关于重 庆大同乐会这段历史的论述,可以说是学术界的第一人通 过论述,郑体思得出重庆大同乐会与上海大同乐会是•脉相 承的关系:极大程度上补充了史书对大同乐会的记载,为后 人深人研究重庆大同乐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使得后人 在此基础上取得巨大的学术进步。
王思远她因此,郑体思不仅对20世纪重庆地K的“国乐”延承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是后人深人研究20世纪重庆“国乐”时不可逾越的人物。(下转133页)
[学术探索]133
约瑟夫•博伊斯(J o s e p h B e u y s,1921_1986 )虽不是以 绘画为主,但他的作品不仅开启了德国在视觉艺术领域进行 历史反省的进程,同时还表达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驳与决 裂,以及要从美学上直面二战历史的遗物。他于1955年创作 的作品《奥斯维辛的玻璃橱柜》就率先打破了当时德国艺术大 环境对战争历史的沉默。在此之后,博伊斯在1969年创作的 的装置作品《包裹》也深刻反映了他在二战中的逃亡记忆,并 被评论家视为“68学潮”的艺术反响。值得一提的是,博伊 斯对基弗的创作体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基弗作品中诸多符号 性的视觉语言也是受博伊斯作品的启发。
乔治.巴塞利兹(G e o r g B a s e l i t z,1938—)于丨957年从 东德穿越柏林墙来到了西德。当时西德的艺术院校都是以教 授抽象绘画为主的,由于巴塞利兹所画的人物都非常写实具 象,因此一直以来他都被视为“新表现主义”的先驱。东德 和西德不同语境的艺术经历让他到了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 来重现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在60年代 后期,巴塞利兹将画中人物翻转、倒置,对常规视觉习惯进 行颠覆,从而试图在创作中到介于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中 的平衡点。与此同时在创作中他对彩与笔触的运用也与60 年代中期的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粗犷的笔触与强烈的 彩对比使画面充
满着野性的张力。如此的画面效果难免会 让观者感受到面对历史记忆那强烈的悲怆彩,但巴塞利兹 却表示他只是要寻一个让自己作为艺术家可以“自由呼吸”的立场而已。之后,巴塞利兹在1980年代表德国参加了威尼 斯双年展,获得了巨大的轰动。
格哈德.里希特(G e r h a r d R i c h t e r,1932—)是一位始终 没有放弃架上绘画的艺术家,他有着东德的社会主义的绘画 学习背景,他是一位非常理性且沉稳,基本不会受其他艺术 风格所影响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充斥着对欧美艺术界的 抽象表现主义的反驳。里希特的创作敏感于照片背后那些现 实的真实性,因此他通过具象绘画来表现对历史的记忆。但 他对单纯在照片中所记录的现实毫无兴趣,因此忽略原照片 的细节在他的作品中作为经常采用的表达手段之一。在忽略 细节的同时也对照片进行模糊化处理,虽以“焦点不准”的画 面减弱了视觉的直观感受,但通过对画中人物的具有象征性符
(上接131页)
直到本文截稿为止,笔者所掌握的有关郑体思生前所整理的史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在郑体思的妻子陆云荪处,没有被整理出来。在此还是要感谢陆云荪老师和郑建鸥老师所提供给笔者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对本课题的帮助。
注释:
①洪学明( 1993—),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②冯雷(1969->,男.博士,教师.专业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③资料来源于郑体思《抗战时期国立二中的音乐活动及其影响》一文,何时发表于
何处不详。
④资料来源于郑体思《抗战时期国立二中的音乐活动及其影响》一文,何时发表于
何处不详。
⑤郑体思.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白雪国乐社|fl.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
2001(1).
⑥郑体思.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抗战时期重庆国乐
活动资料之一 [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3).
⑦郑体思.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抗战时期重庆国乐
活动资料之一 m_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3).
⑧郑体思.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抗战时期重庆国乐
活动资料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3).号化的强调,其中所隐含着的对历史的沉痛反思更是不言而喻。以至于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位带有浓厚政治彩的艺术家,在 通过作品表达对纳粹和二战的控诉,由此可见以这样的创作手 段来激发观众记忆的方式在当时是需要有着极大的勇气。
相比之下在安塞姆•基弗(A n s e l m K i e f e r,1945 —)的创作中,作品所具有典型的悲壮特质和非凡的思想深度以更 为极端与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苦记忆和反思,这些作品以一种高于名族气节的宏伟的格局给观者带去了极为 深刻的心灵冲击。值得一提的是基弗于1965年所创作的行纳 粹军礼的行为摄影作品系列,极大地摒弃了感官在感受作品 时的舒适体验,深刻并直接地表现出其思想的本质。基弗在 他的艺术创作中充满了对极简主义艺术的质疑和反讽,他曾 用在凌乱的画室中摆放象征极简主义艺术的方柱体或简易方 桌的场景形式来体现“极端波西米亚式的混乱与极少主义艺 术所要求的风格相对比”。他借此形式想表达出过于极简主 义的艺术作品不仅抑制了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更是削弱了人 类思想的活力和情感的流露。显然,基弗在对待现代主义的 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有着属于自己谨慎和思考,他认为人类 艺术的发展进程应该在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的阶 段中做出更深层次的探讨。
这几位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各不相同,但在战后西德的艺 术语境下,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
回归具象。艺术评论家们在艺术史中用过很多定义词来明确其学术定 位,包括有“新表现主义”“新具象绘画”和“新野兽派”等,从中也充分地体现出这些艺术家们继承了德国在二战前艺术 传统中的文脉和宝贵的民族精神,并在艺术上为德国赢得的 全新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伯杰等.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润.废墟上崛起的联邦德国[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
[3] 常宁生.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金晟嘉,男,浙江镇海人,硕士,教师,上海大学,研究方向:实验版画。
⑨2019.1.5.郑建鸥采访记录。
⑩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文化艺术志[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
⑪资料来源于郑体宽《回顾晚晴有感——庆祝重庆晚晴民乐社成立二十五周年》一 文,何时发表于何处不详。
⑫本文载于《重庆文化史料》总24期,丨998年第3期(内部刊物)c
⑬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上)[J]•乐器,2012(9).
⑭冯雷•重庆大同乐会考(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
⑮冯雷.重庆大同乐会考(上/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
2011(3).
⑯冯雷•重庆大同乐会考(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
参考文献:
[1]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上)[J].乐器,2012(9).
[2]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中)[J].乐器,2012(10).
[3]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下)丨几乐器,2012(11).
[4]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完结篇)⑴•乐器,2012(12).
[5]郑体思.怀念我国新型民族乐队的先驱,琵琶艺术大师陈继略教授[J].音乐探索(四
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hy “the Fundam 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丨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批准号 S W U1909600:
作者简介:洪学明(1993—),女,安徽芜湖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通讯作者,冯雷男,博士,教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