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段落比肩,主次难分,也无法将情感刻画得完美,故作曲家在曲式构思上,不仅做到严谨、合理,而且将其为之所用,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形成绵延不绝的情感链接。
(二)调式布局
作品中部由于出现了新的材料,且模进较多,与两端形成对比,因而调性较为多变,而首部与再现部调性较为统一为多为羽调式,且呈现出调式交替现象。虽然,中国的民族调式不区分大小调式,但是从彩性上依然显露出大小调的特性,如宫调式和徵调式较为明亮,而羽调式、商调式等较为暗淡。借助这点,作曲家首先引用《落水天》的音调为全曲埋下了忧郁的羽调式伏笔,接着首部A、B两段用间断式的调式交替来陈述主题,勾勒出“雾里看花”的意境。A段用D——A羽调式交替,B段用A——E羽调式交替,对比调式音阶我们可以得到:羽调式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与自然小调完全重合,且主音相同,作曲家借用“西洋”调式彩,游刃有余地将大小调与民族调式结合起来,故让主题更具有“海丝”的意义。此处调式交替主要以规模小于乐句的乐节进行,可称为异宫调式交替,这样便具备了转调的倾向,但是,转调通常需要在新调上巩固调性,而调式交替一般也以乐句见长,形成明显的调性倾向,因此,作品中间断式的调式交替更像是模进或者离调,因而称其为“暂调式交替”更为妥帖一些。综上,作曲家在调式布局上体现出了文化交流的前瞻性,有着“似曾相识”之感,又有着“别样风情”之趣。
(三)配器手法
“配器艺术是将不同音、不同音响的乐器用旋律、和声、节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音乐内容所需要的艺术形象,或者脱离这三大要素而独立构成特殊的音效效果。”①因此,配器在民族管弦乐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最能彰显作曲家个性的一部分。下方图1是作品的乐队编制,与常规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相近,为了加厚声部层次,突出弦乐擅长“抒情性”的特点,将该组乐器声部略有扩充,看似变化不大,但实则内部孕育着更强大的动力。下面主要从乐器结合形成的音来阐述作品旋律、和声层的配器风格。
泪在投降1、独奏音或单一音
独奏音又称为纯音,一般用在陈述性较强的段落,音乐形象十分鲜明。如第17小节首部A段主题开
民族管弦乐《乡愁》乐队编制
吹管乐组弹拨乐组打击乐组弦乐组
梆笛、曲笛
高笙、中笙、低笙高唢、中唢、低唢柳琴、琵琶、扬琴
中阮、大阮、竖琴
定音鼓、大军鼓、钹
三角铁、大锣、钟琴
钢片琴
独奏二胡、高胡
二胡Ⅰ、二胡Ⅱ
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
图1
始处,独奏二胡用舒缓的节奏,思念般的情绪奏出“乡愁”音调,表现出船员内心的独白。独奏二胡声部的娓娓而谈,要求和声也不需要“浓妆艳抹”,因此,使用抒情性极强的弹拨乐器竖琴,在旋律骨干音处,以长琶音形式作节奏较为宽松的和声承托。第86小节中部开始,曲调转为诙谐、童趣之风,梆笛用其高亢、嘹亮的音,以及时断时连的演奏技法分为两个声部陈述主题,并形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支声复调形式,十分形象、逼真地表现出孩童竞相追逐,嬉戏娱乐的场景。
单一音的旋律与和声在作品中出现较多,由于属同器质类乐器,音和谐统一,旋律常用于叙事性较强的段落,和声常用于突出功能性的段落。第130小节主题再现时,梆笛和曲笛(G调大笛)八度结合,
加强了梆笛的音厚度,同时提升了曲笛(G调大笛)的亮度,将主题升华。第86小节中部主题在梆笛声部陈述,高音笙和中音笙形成与主题节奏相似的和声层与其并行,既突出和声的功能性,又彰显和声的旋律性,十分独特。
2、混合音
混合音有同组或跨组之分,同组混合音,虽然多属异质类乐器,但是由于演奏方式、技法,以及发音特点等相同,因此结合后音较为统一,其中以弦乐组结合尤为突出,其次是吹管组。弹拨乐器是民族管弦乐队中最具特的声部,它的结合差异性较大,有很多受限的因素,结合得当的话效果十分出,也十分丰富,因此,弹拨乐组配器决定着民族管弦乐的成败。第1-16小节为引子部分,弦乐组(高胡、二胡Ⅰ、二胡Ⅱ、中胡、大提琴)同度或八度结合,形成同组混合音,拉开了乡愁的序幕,此时,每种乐器均处于自己音域的良好的
绝的延续,勾勒出茫茫海域上船员们艰辛航行的情景。
(四)主题发展水天》,形成“悲歌”情绪基调。“落水天”在客家话中意为“下雨天”,其歌词大意为:“下雨天,雨打湿了我
到下方五度A音上,形成“长吁短叹”的话语式音调,十分形象,赋予旋律拟人化的律动,让人“似曾相识”却又有“别样情调”。
其次,A段主题引用广东粤语童谣《月光光》的素材。这首歌曲虽然为抒情的摇篮曲风格,但是并不凸显忧伤之感,而是描写出一幅动人的民俗风情画:月挂中天,在一棵榕树脚下的农家院舍里,“阿妈”亲切地哼唱着动人的歌谣,哄着怀里顽皮的“虾仔”安睡……如此温馨与惬意的场景,真实地展现了广东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歌曲采用宫调式,口语化朴实的音调充斥着亲人间的挚爱,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但是,作曲家引用后,将“那年、那景”构思巧妙地转化为扣人心弦的羽调式旋律,让它更符合“此时、此景”,塑造出“别有一番惆怅上心头”的思绪,从而表现出对祖国母亲和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远在异国他乡渴望早日重归故土的迫切期望。B段主题,共有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前半部分依然引用《月光光》主题音调,而后半部分别出心裁地融合了《彩云追月》旋律片段,此刻,主题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而是将各种“乡音”汇聚在一起,寻“共鸣”,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
从引子到首部主题发展,我们发现作曲家注重线条化的发展,以及“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奉献精神,给听众营造如“电影”般有顺序、有逻辑、有故事、有情节、有思想、有内涵的动人画卷,这种主题发展思维,更适合也更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体验,以至于观众听后潸然泪下,这也是赵季平先生创作的作品,经久而不衰的秘诀所在与灵魂所在。
结  语
乡愁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悲伤,也是孤独无助后内心深处激荡起的一波安慰的涟漪。民族管弦乐《乡愁》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幅凄美动人的“恋乡”画卷,情感表现十分贴切、真实,这不仅体现了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法,而且表现了作曲家对情境深切体会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这也是音乐作品之所以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的根源所在。作品用熟悉的民间音乐发展主题,让“乡愁”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写实主义手法,在此处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中国古老的璀璨文明。另外,作品的配器有着“拟人”化的特,让“活”起来的乐器,与唯美的中国水墨画形成“对话”般的情境等。笔者在文中罗列了作品典型的创作技法,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也掌握了一些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思路,同时,感受到了赵季平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创作构思与人文情怀,值得后人瞻仰学习。■
注释:
① 朱晓谷.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法[M].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3:1.
参考文献
[1] 赵季平.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第五乐章〈乡愁〉》——合奏曲谱(总谱)[M].山东友谊出版社,2017.
[2] 罗晓雷.民族管弦乐交响套曲《丝路粤韵》创作技法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22.
[3]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 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