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1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卧龙街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处苏州古城南北中轴线上(稍偏西)。
所在(跨)行政区
今姑苏区
地名含义
街南北一线,南头的文庙如龙头,北塔如翘起的龙尾。整条街形如卧龙,故名。
历史沿革
  宋称作“大街”,直到明初仍称大街,后称卧龙街,清乾隆时改名护龙街,1946年改名中正街,1951年,护龙街向南延伸至新建的人民桥,从此正式定名人民路.
地名实体概况
    现古城内段,长4681 米,全线快车道、左右慢车道、人行道齐备。快车道大部分为沥青路面,少部分路段为花岗岩小方石路面。慢车道均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小块新式水泥砖。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 20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2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三元坊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今人民路(原护龙街)自新市路至书院巷段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人民路(原护龙街)文庙东,原有三元坊牌坊,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纪念钱棨“连中三元”而立的,民间因而惯称护龙街该路段为“三元坊”
历史沿革
  实际上三元坊当时仍是护龙街一部分,它的南面、北面都是护龙街,但同治年间《苏城地理图》以及1931年《苏州新地图》、1949年《最新苏州地图》,都把该路段标为三元坊。1951年拓宽人民路时,三元坊牌坊被拆除,但“三元坊”仍保留于苏州人口语里和用作公交车站名
地名实体概况
    现为人民路一部分。三元坊路段是传统的文教区,府学、紫阳书院、正谊书院、苏州图书馆、苏州中学、实验小学、苏州工专、苏州美专、苏州医学院等,先后在这一路段创立,现文庙(府学)内并设有苏州碑刻博物馆和古玩市场。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 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3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现通常指人民路中段与景德路、观前街三路相汇所形成的交通枢纽处。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清时,苏州的北察院设在观前街西段,门前之路因此称察院场或察院巷。
历史沿革
  清乾隆《姑苏城图》上,今观前街段并列察院场、观前街两路名。察院场西接卧龙街,东至施相公弄,与观前街连接。1908年测绘的第一张苏州古城地图《苏州巡警分区全图》上,今观前街则分别称观前大街、察院巷。后两街合并拓宽,1931年竣工,当年新出版的《苏州新地图》上,虽只标观前街,西首括注“察院场”,察院场移称观前街、景德路、卧龙街(今人民路)三路相交处,成为一个无人不晓的地名,察院场在“”时被改称“东方红广场”,“”结束后,察院场恢复旧名。
地名实体概况
    现仍为古城“市中心”的代名词。人民路该处公交车站名,仍有以“察院场”命名的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 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4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干将东路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东接东环路,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街(原名中新路)相接;西至乐桥,与干将西路相接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因旧有干将坊,故取坊名为路名,且以乐桥为界,桥之东称东路。
历史沿革
  干将路是横贯苏州城东西向主干道,自19921020日开工,经改筑、拓宽、延伸,于1994928日竣工通车,以乐桥立交桥为界,桥东为干将东路,桥西为干将西路。干将东路自东向西,是由原相门路、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干将路连接而成(1982年,已把干将坊、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合称干将路)
地名实体概况
    全长2863.95米,其中城外段(原相门路)长1013.96米,沥青路面,宽32米,其车行路24米,两侧人行道各4米;古城内段长1849.99米,以干将河东段为中心线,两路夹一河形式,体现旧时古城内路河平行、河街相邻的传统特。路总宽50米,其中河宽610米,河两侧绿地各宽35米,车行道各宽12米,人行道各宽5米。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玄公馆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 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