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时传祥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胡同(tònɡ)   老茧(jiǎn)   偌大(ruò)
B.黯然(àn)          夹菜(jiá)        诚挚(zhì)
C.淳朴(cún)          污蔑(miè)        漠然(mò)
D.时兴(xīnɡ)      挨打(āi)          垒墙(lě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糠饼   探寻   推选   人海茫茫
B.述说      遣送        义务        记忆尤新
C.感慨      合影        预约        翻箱倒柜
D.动荡      宽敞        逝世        人事沧桑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196412月,时传祥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    )
(2)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   (    )
(3)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    )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后,大家都被时传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班委会决定召开以“感动时代”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激情开场白
请你为这次主题写一个开场白。
答:                                                              
                                                                  
                                                                 
                                                                 
(2)【活动二】榜样的力量
当今社会,涌现了许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们在平凡中铸造着不平凡,在普通中彰显着崇高,你了解哪些人物的事迹?请再举出一个。
答:                                                             
                                                                 
                                                                 
                                                                  
                                                                 
(3)【活动三】燃烧青春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林俊德院士,临终前曾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我本事有限,但是尽心尽力。”谈谈你应该怎样体现这种“尽心尽力”的精神。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5.时传祥的遭遇有哪些?其原因是什么?
答:                                                             
                                                                 
                                                                 
                                                                 
6.选文第4段运用    描写方法,表现了时传祥    的品质。
7.最后一段作者说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大家为什么笑?他们笑说明他们对掏粪职业持怎样的态度?
答:                                                             
                                                                 
                                                                  
                                                                  
8.八年 金志文文章题目为“寻时传祥”,你认为作者的真正用意是寻什么?
答:                                                             
                                                                  
                                                                  
9.结合最后一段,谈谈“寻”的深刻含义。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南京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英雄无悔报国
陈家兴
英雄罗阳的故事,在人们心底激起阵阵涟漪。网络上,人们不吝真情文字,向英雄表达诚挚敬意。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有多少值得尊敬的专家、技术人员累倒?他们默默无闻,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国防的未来,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才51岁!敬请诸位国之栋梁,善自珍重,因为你们的血肉之躯不只属于自己,更是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人们理解敬重英雄,却又为英雄痛惜伤怀。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却舍弃了生命;把身心扑在事业上,却忽略了家庭。
善良的人们都喜欢圆满,总希望英雄的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要留下什么遗憾。付出了心血与汗水,要尝到甘甜的果实。经历过漫漫长夜,最好能看得到灿烂的黎明。然而,在英雄的人生中,只有无悔的奋斗。英雄所憾所悔者,是“把吴钩看了”的“闲愁最苦”,是报国无门而“揾英雄泪”的无限惆怅。
当年,郁达夫曾这样说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敬重自己的英雄,投去敬佩的目光,对英雄来说,这已足够。英雄不
问是否王侯将相,英雄不为能否名彪青史,英雄最可贵的精神在于报国,英雄最优秀的品质正在于把这鸿鹄志、报国情全部融入他的青春、热血与奋斗中。
从我们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开始,多少英雄就用他们或微薄或震撼的力量,肩起黑暗的闸门,向着崛起与复兴挺进,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一个个里程碑。其为众所知者,不过万一。其所奋斗者,又岂是为了让人所知?懂得了英雄的理想信念,就能理解林觉民《与妻书》中“勇于就死”的家国情怀,就能感受罗阳胜利完成任务时疲惫的笑容,敬重罗阳为了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英雄的故事如何不同,报国的精神与品质始终是英雄的恒定价值。正是在报国志向的驱动下,罗阳们甘愿默默奉献,殚精竭虑,责尽心安,死而后已。尤其是秉持航空报国志如罗阳者,更始终以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念,夙夜在兹。他们也许有愧于妻儿父母,不能像很多人一样享天伦之乐、过悠闲生活,但一定无悔于当初的抉择、艰辛的奋斗,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想生前功名利禄、身后名声荣华,不会去想必须分享到胜利的果实、成功的鲜花才是完美人生。只要报国有路径、干事有平台,他们就会欣然而无悔。
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执着梦想,历经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曙光已经在前方耀亮。有千万个罗阳的矢志报国、埋头奉献,在时代洪流中彰显生命的价值,构筑人生的高度,书写青春的光彩,我们这一代人定能担负历史重任,成就我们自己的英雄传奇。
(选自《人民日报》20121210)
10.善良的人们总希望英雄的故事是什么样的?而英雄所憾所悔者又是什么?
答:                                                             
                                                                 
                                                                 
                                                                 
11.“其所奋斗者,又岂是为了让人所知?”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