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屏彝族的海菜探源
作者:苏 鸣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9
        [ ]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云南石屏彝族的海菜腔是民族音乐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文章在石屏彝族尼苏文化艺术的整体结构中探讨海菜腔的由来、演唱形式、结构特点、流传区域等问题,期望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传承民族艺术精华。
        [关键词]彝族 海菜腔 探源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彝族社会的发展曾经历一个漫长的母系制社会,到公元前1400年才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父亲希孟遮,从此开始了父子连名的父系社会。据彝族土著说派的观点,西南远古时的百濮滇濮多与今彝族有渊源关系。濮,也可说是彝族古时的自称。至今,彝族各支系的自称都还带字,如尼苏濮,卜拉濮、阿细濮、阿哲濮。
        彝族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海菜腔便是音乐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海菜腔又称石屏腔
彝族尼苏支系传统称法为曲子。它发源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西北部的石屏县,这里的彝族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海菜腔的意思是在海、湖上唱歌和对歌,因歌声出自于口,民间所说的开腔就是开口发声(唱)。最初人们把海上唱歌和对歌叫做海上唱腔,后来逐渐简称为海唱腔。又因为石屏异龙湖中有一种草本水生植物叫海菜,茎细长,随水上长,可食用,而的地方方言土语相似,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海唱腔叫成了易上口的海菜腔了。海菜腔其实是彝族尼苏青年男女相互约会,在吃火草烟这样一种特定的玩场上谈情说爱时男女对唱的情歌,融合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为一体的多乐段声乐套曲。该音乐旋律节奏自由,节拍多变、真假嗓交替使用,歌唱性音调和叙述性说唱音调交替出现。演唱程序比较固定,由拘腔(序曲、引子)、正曲白话三部分组成唱曲,时而高亢悠扬、粗犷豪放,时而婉转低沉、轻声细语,如小溪流水潺潺。完整地演唱一遍大约需半个小时,甚至四、五十分钟。
        海菜腔在石屏流传广泛,众基础较好,所辖九个乡镇就有八个乡镇流传海菜腔,彝族、汉族都会唱。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有几位石屏的文人在诗句中提到海菜腔。胡嬴在诗集《忆异龙湖》序言中有横笛化龙桥畔,系舟来鹤亭边。调翻海菜之腔,鱼沁谷花之味的句子,诗集里有描写异龙湖风光的诗: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冥蒙里。
海菜腔尖醒睡鸥弦子的传说”。张舜笙也有采菱人上捕鱼船,新歌唱细蒲草田。海菜腔和倒搬桨,春花秋月逐年年等诗句。这些资料记载了彝家姑娘、小伙子在异龙湖上打渔、采菱对唱海菜腔和山区彝族过火把节时对唱大扳桨(民间称海菜腔为大板桨),展现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彝族尼苏人生产、生活的画卷。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域差异形成了3种演唱风格。以龙朋、龙武、哨冲镇为中心的北部山区流派,以异龙湖沿岸村寨为中心的坝区流派,以牛街镇为中心的南部山区流派。
        为了弄清石屏海菜腔的源流,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彝族文化艺术的整体结构中加以考察比较。以石屏北部山区流派为例,这个地方主要居住彝族支系尼苏花腰泼(称谓是以她们民族服饰而来)。只要把现今的海菜腔与花腰彝情歌《阿哩哩》、《阿里墨颉莫》等作品比较,石屏海菜腔的来龙去脉就相对清晰了。
       
        一、二者演唱环境和演唱动机的一致性
        花腰尼苏一直保留着以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为目的的社会习俗朝勒妮勒捭,用汉语说是
姑娘伙子玩。开始先说约会的时间、地点,表达某日某时何地相会,以什么暗号联系等等。一般是小伙子主动邀约姑娘,玩场或设在山上,或设在伙子寨中。上山时双方共同前往,如果在去伙子寨,小伙子要到半路去接姑娘。到了玩场,男的弹三弦,男男女女边唱边舞,跳累了便围火而坐,依偎着唱情歌,摆酒肉作长夜饮,黎明便送姑娘踏上归途。这种习俗在石屏所有的彝族(尼苏)中都一样,可见《海菜腔》与《阿哩》演唱环境是相同的。其演唱动机都是一小伙子与一姑娘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男女谈情说爱的体交往方式与其他民族青年的成双成对沟通方式大不相同。
       
        二、演唱形式
        海菜腔演唱开始时,男女双方要说一段拘腔白话,在相互推让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知识才能和艺术水平,这是恋爱中相互了解的重要环节。随后采用一人唱众人合的基本演唱形式完成整个民俗活动。
        花腰尼苏《阿哩》的演唱程序首先是男女对唱编曲,一唱一和,要求能够相互应答。
对唱编曲实际上是考察和了解歌手的知识有多丰富?水平有多高?《阿哩》的正曲一般唱的是叙事长诗或创世史诗。叙事诗一般都是爱情故事,歌手将自己的心愿巧妙地表现在故事情节中或者故事结尾处,有唱有还,有问有答,以此交流思想感情。演唱的基本形也是一个人独唱,众人附和。所不同的是海菜腔由唱者起头,带动众人来和唱,《阿里》则先由和者先唱一句助兴的空腔,引导唱者起声,随之进入一唱一和的情景。
        可见,海菜腔和阿哩的演唱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海菜腔的众人合唱部分较多,显得更为活跃,并用汉语演唱,而《阿哩》是用本民族语演唱。另外《阿哩》曲是叙事长诗或创世史诗,而海菜腔正曲是七言绝句,内容虽不同,但它同样起到表达思想、心愿的作用。
       
        三、
        海菜腔合唱部分称为的含义来源于阿哩中的在彝族传说中是远古时候的一对情人,习惯称作阿神阿棱。传说彝族青年男女唱阿哩相互表达爱慕之情
就是由他俩兴起来的,千百年来彝族人把他俩尊为阿哩的先祖,所以每唱《阿哩》和者都要反复叨念阿神”“阿棱,以表达对阿哩先祖的怀念,并祝愿自己的爱情就象阿神、阿棱一样坚贞不移。这表明,具有传奇彩的海菜腔在整个历史传承进程中之所以持续生存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它和尼苏人心目中的信仰密不可分。
       
        四、关于音乐风格特点
        海菜腔与阿哩的调式旋律、风格特点都不一样,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它们在承传上的血缘关系。其一,海菜腔源于阿哩,并非源于今天流传在花腰文化流传区的《阿哩》、它传承的是古代的《阿哩》;其二,彝族古代的阿哩,也决不可能只有一种曲调,发展到不同文化时期,特别受汉文化的影响,各地阿哩曲调也随之会有新的风格出现。现在从花腰文化流传区收集到的《阿哩》就有五六个版本,这些曲调都是可以演唱叙事长诗的,而它们的调式旋律风格特都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肯定,石屏海菜腔和彝族尼苏的阿哩曲调,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发展到现在就成为了《海菜腔》、《三腔》、《四腔》和《王山腔》。
        也就是说,不管是海菜腔还是花腰放歌的阿哩,他们都是同源于这一地区的古阿哩,只是地区不同,受汉文化影响程度不同。特别是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居住在异龙湖沿岸村寨的彝族尼苏与汉文化融和最为广泛,生产、生活与汉文化已融为一体,自身的语言逐渐淡化,主要用汉语交流。而花腰文化流行区地处高寒山区,经济欠发达,受汉文化影响的机会相对较少,更多的保留了古阿哩的曲式风格。不言而喻,石屏海菜腔的各个流派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多,最终导致了它们在音乐曲调和唱词结构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石屏彝族尼苏海菜腔是云南很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源头文化是促使它生存、繁衍、流传的根基。只有探清原生态艺术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传承民族艺术精华。我们有责任把石屏海菜腔推向世界,让奇艳的石屏民族传统艺术之花在现代艺术的百花园里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