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教学设计
    型:音乐欣赏课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曲)
2.器乐:认识小提琴
3.表演:教师演奏
4.活动:学生诗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配乐。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了解作曲家巴赫,充分感受这首咏叹调的抒情性。
          2.通过直观教学,认识小提琴。
     3.学画旋律线。
     4.通过师生演奏促进对作品理解 ,使学生对乐器小提琴感兴趣。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 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 通俗名曲。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 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 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 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 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 “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 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 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乐曲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特别少,器乐曲欣赏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 认识乐器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教学理解音乐。
教学准备: 小提琴、多媒体、教材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
组织教学
1.宣布上课。
2.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1.全班起立。
2.有礼貌地问好:“老师好!”
营造上课和谐氛围
 
二、
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古典音乐的历史长河里,美妙的乐章不胜枚举,有的曲子愈久愈甘醇,雅俗共赏,今天我们介绍一首乐曲
 认真听讲,随教师进入新课内容。
 导入新课
 
 
三、
 
欣赏
 
音乐
 
 
 
 
《G弦上的咏叹调》
 
1.播放音乐(第1次听),直接从聆听入手,请同学在听的过程中静静思考是中国乐曲还是外国乐曲、什么乐器?
2.提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看幻灯片介绍乐曲作者巴赫的成就和成长故事。
 
1.认真聆听。
2.回答问题。
3.认真听讲。
 
带着问题听,可以使不熟悉的歌曲有兴趣的欣赏完。
 
 
激发学生对乐曲和乐器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并学习巴赫的勤奋刻苦的学习音乐的精神。
四、
欣赏
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
1.教师送惊喜:现场表演该曲(第2次听),提问音特点。
2.教师演奏的时候只用了G弦,顺便简介小提琴这件乐器。结合乐曲和情绪为乐曲起名字
3.讨论听乐曲感受到的画面、场景、情绪
4.教师分段赏析讲解该曲(第3次听),启发学生画出每段的旋律线。
5.通过分析力度变化,音特点,得出乐曲所表达情绪特点。
1.欣赏演奏,给以鼓励,回答问题(音乐要素的知识)。
 
2.《G弦上的咏叹调》
3.回答自己感受(静静的、夜晚、悲伤、悲凉等)
4.自己画出旋律线,并回答旋律特点(起伏较大)
5.抒情性强。
本节课第一个小高潮,有助于学生对乐曲音的掌握。
加深对乐曲了解。
有助于学生对乐曲所表达的情绪的理解。
根据旋律线的起伏从而得出情绪的起伏。
通过音乐要素的特点了解乐曲。
五、
课堂活动
配乐诗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1.根据对乐曲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样的抒情性乐曲的用途。
2.教师设计个活动用《G》做背景音乐,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虽然大家都很想马上参与,但是老师先抑制一下学生的高亢情绪,先听名家来朗诵。再一次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竟然也是静静的,舒缓的,有起伏的情绪
然后再来和着《G》一起朗诵一遍(第4次听),最后选出四位同学参与教师现场配乐(第5次听
1.学生回答很活跃(教堂、咖啡馆、背景音乐)
2.学生都来了兴趣。哇!
前面的分析很有效果,学生自己到该类乐曲的用途。
g弦上的咏叹调乐谱
名家朗诵很震撼,带给学生惊喜.
这节课的高潮。我想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真的记住这首歌曲的旋律,并有较深刻的认识了。
 
 
 
六、
课上练习题
你会做乐曲说明吗?
请你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使其成为《G弦上的咏叹调》的“乐曲说明”
《G弦上的咏叹调》是(        )代表人物巴赫创作的,整首作品速度(   
)、力度(    )、音调(      ),
开头两小节形成一个“问号”形状图案,似在表达了作曲家的思索。这首作品抒发了(        ),感人至深。
积极回想整节课收获,完成练习。
加深和巩固本节课内容。
七、
结束全课
 
同学们“下课”
全班起立,老师“再见”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后记:
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鉴赏与感受”,我们初中音乐课教学通过广泛的欣赏各种音乐形式的音乐艺术,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整体水平。八年级的学生正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古典音乐都会有自己的认识。
对于古典音乐这部分,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中接触的很少,我们教材的第四单元,是《西乐经典》,赏析的都是古典音乐中较有代表性的乐曲。
《G弦的咏叹调》是音乐家巴赫的代表作品,我在讲这节课前做了大量的设计和准备,反复研究乐曲挖掘这首曲子中的音乐基础知识。为了在课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上现场用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并且也是只用了一根弦来完成全曲。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使学生被这首乐曲所震撼,并认识了西洋乐器小提琴。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真的是在教师给的惊喜意外又多的意外,因为《再别康桥》这首诗很著名,同学们都会背上几句,我又到中国最著名的朗诵给大家欣赏,又是一个震撼,再来让学生配《G弦的咏叹调》来朗诵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这节课,我仔细认真的研究想了很多办法手段,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听了5遍音乐,制造了3个惊喜,最终让学生掌握了该乐曲的作者、音乐的基本要素、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