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3核心动机,这一部分出现了E-B、D-E-B 旋律。就D 段(第82-99小节)而言这是一个“8+9”结构的段落,音程B-G、B-#F 截取自B 段旋律线条,节奏再次回归4/4,以力度f 配合钢琴两声部的八度反向前行,使得情绪的变化与乐曲整体融合在一起。尾声部分(第100-107小节)又称Coda,保留了材料D 中的E-#G-B 并终止于E 商主和弦上。
(二)和声运用
为了丰富音响效果,主创团队使用了大量的三度叠置和弦,这也使得旋律更为稳固。这一咏叹调的钢琴伴奏基于稳定的节奏型,要求演唱者以饱满的情绪完成演唱,尽可能到演唱与演奏之间的有效共鸣。需要注意的是,处理好结束句对应的主和弦强调记号,才能自然地加大演绎的力度并加快演奏的速度,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旗帜扬”及“花衫”等词汇,又以第23至25小节为例,出现了功能性和声终止式,实现了下属-属-主和弦的变化。由此可见,这一作品的和声织体建立在传统和声学理论之上,使用了三度叠置手法并结束于功能和声终止式。
(三)节奏特点
主创团队在乐谱上明确标注了一拍70,前奏部分、前奏连接的A 段前几句,速度都较为缓慢,用于配合林生的回忆,这也是他行军在外情感寄托。至第26小节,出现了第一次变速,一拍从70加快至77,同时出现了一个情感标记,思绪万千,一改此前的优美风格,更多的是高音迅速下行以及迅速上下跳的旋律,对应的歌词也不再是广泛的内容,而是细化到了家乡的人、事、物,思念愈烈,情感更为真挚。至第40小节,出现了“rit”的标记,过了2个小节便变成了一拍75,与此前的速度有一个明显的区分点,旋律由第42小节开始下行,意味着思念及回忆结束,同时也为后续投入战争而做好了音乐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准备。
至第48小节,再次出现了速度变化,一拍138,对应处的节拍亦有变化,即4/4-2/4,从效果上来看,相较此前的舒缓节奏,这一段的演唱速度几乎翻了倍,并体现出了进行曲的特点。歌词“我已听见号声响”一句用于说明林生的思绪一下子被号声带回到了现实,旋律也变得紧张了起来,林生的形象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变,柔情的一面被英勇的一面所替代,一个铮铮铁骨的军人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演奏这一部分时,应当重点关注并正确处理跳音记号以及重音记号,如第78小
节的“rit”,演奏及演唱时需要一点点的减慢速度,直至一拍90。至第82小节,节拍回归4/4,速度持续下降至一拍66,与此前形成了速度上的鲜明对比,且至第83小节,速度有所增加,一拍74配合饱含深情的
演唱,把握好大线条的处理才能给人以更强的流动感。至第99小节,不仅出现了“rit”的标记,同时还在第3拍的半拍上出现了“自由延长”的标记,而第4拍对应的歌词“这是世”则变速度为一拍50,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听众感到无趣、疲劳,同时还可以为后续的高音做铺垫,一举数得,对于演唱者而言,则是一个调整呼吸、调整情绪的最佳时机,需要通过对演唱速度的把握来实现这一目的。
三、演唱释义(一)气息的运用
咏叹调《爱永在》的主人公为林生,虽然对家乡、亲人恋恋不舍,但仍然为了国家大义及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奔赴战场。结合复二部曲式结构来看,前后两部分不仅在旋律线条的起伏上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演唱速度、情绪表达等多方面也有明显变化,对比鲜明,尤其是音乐情绪,始终随着呼吸及节奏的改变而变化。
A 段与
B 段均为四句,结构之中的起承转合非常明确,悠长的旋律线条,与林生的思念之情非常切合,第一句为“从山里……层层叠叠隔云海”,演唱者需要在前奏部分的最后一个小节做好准备,以腹部来呼吸并加强对气息的控制,寻一种吸气时上腹微微隆起、小腹自然收缩的状态,呼气时应以胸部扩张,每一个字的发音都要清晰,且为了寻一种诉说的状态,应当保持腹部肌肉发力、两肋保持,以慢呼、慢吸为原则,避免过度挤压。
C 段的演唱难点在于附点音符,以第48及49小节为例,不仅有奠定进行曲基调的作用,还实现了音乐轻度、演唱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建议演唱者通过模仿狗喘气的方式,以此学会快吸、快呼,以气息托起声音,进而完成抑扬顿挫的演唱,此外在快吸快呼之时切不可随意更换喉位,尤其是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要与后一句第一个字的喉位保持统一,如此才能保持音、演唱风格的高度一致,避免给人以单字单音、过于跳跃的感觉。
(二)咬字吐字
经验表明,演唱质量不仅取决于字头的处理,还取决于字腹以及字尾的处理效果,以第66至82小节为例,演唱时一定要按照进行曲快板的节奏特点处理咬字
142
音乐表演
及吐字,在“时刻准备冲锋”一句中,“时”的声母为“sh”“准”的声母为“zh”“冲”的声母为“ch”,发音都会受到舌头的影响,字头要咬准、要迅速、要有力,字腹要饱满、要圆润、要自然,而字尾要清晰、要果断、
要归韵,既要在快速的节奏之中把每一个字唱清楚,又不可以一个字式地蹦着演唱。又以A 段慢板为例,在处理歌词之时要慢、要有感情,且在日常练习时,可以考虑暂时撇开声母、只唱韵母,以“从山里”这三个字为例,练习时忽略其声母“c”“sh”及“l”,仅练习其韵母“ong”“an”及“i”即可,吸足气后要保持住,切不可过快地使用完气息,避免断句出现错误,或是出现高音顶不上去、长音保持不住等问题,影响演唱效果,尽可能寻一种头腔的共鸣状态,保持横膈膜发力并将气息均匀地送出来,从而做到演唱时有“音”有“韵”。对于传统式旋律,一定要唱出汉字的音调,四声是精髓,以歌词“我的誓言”一句,其中就包含了全部声调,要想做到字正腔圆,就一定要处理好音调,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情感。
(三)歌唱语言的把控
作者设置了许多跳音,以第25至27小节为例,跳音的作用在于辅助情感的表达,从而达到了一个局部的小高潮,第40、41小节中的跳音亦有此作用,但同时对于演唱力度的要求也更高。经验表明,若将歌词唱得过于激烈,就会改变原本想要表达的愁思,此外,需要注意气息及力度的稳定,保持喉位的统一,避免错误用力而影响声带的振动。相较完全的情感宣泄,适当的控制演唱力度可以得到更好的演绎效果,这有赖于声带喉咙及呼吸气息的完美配合。详细分析第40、41小节,可见谱例上有明显的渐慢、渐弱记号,分别代表着速度以及力度上的变化,对这一部分的彩布局有决定性作用,配合歌词内容,实现了自然过渡。演唱者应当把握歌唱语言,尽可能地展现雪花的轻柔之态以及动态之美,以足够的气息作为支撑,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换气,跟着节奏的律动、控制速度的变化,才能实现气息的自然流动,
通过与此前的速度及力度进行对比,实现了音乐穿透力的提高。以C 段第48小节为例,乐思开始由愁思的表达转为战斗场面的描述,演奏时需要关注重音符号的正确使用,还要以较快的速度来配合抑扬顿挫的节奏。至第89小节,出现了五度及六度大跳演唱,徘徊于e2的旋律已经临近男高音的真声极限,部分演唱者因自身条件有限或演唱时状态不好,可能出现音准
不准或过于用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旋律线条的流畅性以及情感表达的自然性,部分听众会有憋闷感,对此,处于换声区的旋律演唱应协调胸腹及丹田力量。
(四)情感的表达
在第一乐部中,情感的表达以林生对于其妻子海棠的思念为主,同时还有对家乡的不舍之情,在深入分析时,可以分为由近及远的两个乐段。在第一乐段中,情感依托在周围事物之上,一拍70的速度相对较慢,演唱的速度受其影响非常大,这种情感的表达应当是悠远的、连绵的,从演唱力度来看,mf 表示中强,以此作为开端,肯定了这种思乡之情的强烈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表现强力度之时,并非经一味地加大音量便可实现该目的,而是要实现音量与乐曲的完美融合。结合歌词来看,以“从山里,望山外”一句为例,一定要将“从”与“望”这两个字唱实,避免因发音过虚而表现为情绪不足,虽然在音高方面不足以满足情绪的表达需求,但却可以通过适当地加大演唱力度来补充。以“从一个山口……山口”一句为例,第一个不可以咬得过重,最后一个字则需要咬实,前者表语气而后者则表感叹。歌词与旋律的配合,虽
然没有一个字提高了林生的内心世界,但表达出了他的所思所想,上行的旋律与林生高涨的情绪相契合,对应“从山里,望山外”一句,而下行的旋律则预示着情绪的走向越发低落,对应“层层叠叠隔云海”一句,这一部分的旋律线条始终游走在上行及下行的变化中,以此彰显了林生的无奈以及愈发浓烈的思念,对此,演唱者一定要牢牢掌握旋律线条的走向。
第一乐部的第二乐段实现了思念的进一步具象化,是对远处家乡的回忆,为此情感的表达也更为强烈,速度相对更快,来到了一拍77,但整体的演唱速度仍然较慢,意在将那种思念之情慢慢道来。结合歌词来看,第二乐段多为对实物的描写,例如“干插墙”“海棠花”及“老碾子”等,但问题在于这些实物来自林生在参军之前的生活,对于现在而言是想象,蕴含着对于家乡的思念。演唱者可以用上下句的形式来表达万千的思绪及复杂的情感,例如“那干插墙的影子……那村口的老碾子”这几句,在一上一下之中有了呼应,通过加强上句线条演唱,将速度及情感慢慢地提起来,通过减弱下句旋律,将强弱对比衬托得更为明显。又以“白雪皑皑”一句为例,演唱之时应当同时做渐弱及渐慢的处理,目的在于体现雪花在飘落之时的轻盈之态,同时借景抒情,“飘呀飘”的演唱为弱起,且为减弱部分的最弱音,
143g弦上的咏叹调乐谱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3直至“飘进暖暖心怀”一句,情绪更为沉沉、坚定。
在第二乐部中,情绪的表达与此前有明显区别,曲风因变成了进行曲风格而形成了反差,形成对比的不仅是力度,更是节奏。号角声已然吹响,林生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对此,演唱应当铿锵有力,表达的情感应当是即将踏上战场的紧迫与紧张,这与2/4拍的节奏、一拍138的速度之间非常匹配,较快的演奏速度配上附点音符,同时以柱式和弦加以伴奏,将进行中的情感特点以及林生的激动展现得淋漓尽致,配合f 力度、正拍上的所有重音,使观众切实感受到战争即将打响的紧张。以“我已听见号声响……旗帜扬”一句为例,每一个字都应当处理为重音,又要处理为跳音,演唱者的眼神也要有变化,凸显林生投身抗日的坚定与坚毅,动作及形体需要加以控制,扩大幅度、以手握拳,直至“时刻准备”一句,凸显演唱的跳跃感,以此构建一个紧张的、激动的战斗场面。又以“此刻倚马可待”一句为例,演员应当做渐慢处理,以此将旋律线条做拉长处理,使林生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更为完美,将其比作一朵红海棠,为抗战、为国家而甘愿牺牲。
在第三乐部中,饱含着林生对于战争胜利的渴望,在情感表达之时还要对亲人团聚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且这一乐部是整个作品之中情感最为浓厚的地方,音乐速度先后经历两次变化,先从一拍90到一拍66,再到一拍74,整体速度是下降的,也正因为渐慢的速度,才与情感的变化完美地贴合在一起,观其力度,谱例上又以标记f,以此力度承接上一部分,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坚定、过渡更为自然、演唱更为连贯。结合歌词内容及旋律线条来看,歌词的设计基于一语双关的手法,一个“你”字不仅是指其妻子海
棠,更是指祖国,为此,演唱者应当将这一部分看成林生在最后的呐喊。此外,伴奏织体方面以八分音符模进为主,演奏之时,左右手之间的行进方向相反,恰好使得演唱部分的高音、伴奏部分的低音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需要注意的是弱起三连音的处理,确保演唱时其情绪是层层递进的,尤其是正拍部分,其情感表达应当更为浓厚。以“你的方向,梦的方向”一句为例,先弱后强,即使“你的”二字是弱起,但也要唱实,才能表达出坚定的情感,“方向”二字的演唱应当逐一加重,避免因只加重单个字而表现得过于突兀,且演唱者一定要避免机械化的处理,也就是说演唱者的情绪变化应当随着乐曲的前进而自然流露。最后两句“爱永在,不徘徊”以及“不徘徊,爱
永在”之间形成了倒叙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是简单的顺序颠倒处理,更是情感的加倍处理,全曲最高音出现在最后一句之中,此时的情感表达是类似于倾泻式的表达,一定要将这种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听众,由于“爱”与“永”两个字都做了自由延长处理,且这两个字紧挨在一起,为此在唱完前一个字时可以稍加停顿,换完气再演唱后一个字,且“永”与“在”这两个字要唱得实、唱得满,在形体及动作方面,确保手势与钢琴伴奏的上行相适应,唱至最高点要定住,同时收束声音及伴奏,从而使整个演唱更加完整,演唱者要体现出林生的深情。
结  语
咏叹调《爱永在》出自经典红民族歌剧《沂蒙山》,其主人公为林生,讲述的是他英勇抗战、舍身为
国的故事,从情感表达来看,无疑是整个歌剧的一条主线,赞扬的是他的民族大义,是他的红精神。通过对这一咏叹调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还可进一步感悟、把握、传承及弘扬民族精神,且在新时代中,我们应积极响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号召。从声乐演唱角度来看,民族歌剧的情感表达与演唱的技巧使用,二者之间应当是水融的关系,演唱者应当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听众并赋予这一作品以更多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邱雅洲.中国歌剧声乐艺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金砂,刘尔璎整理.中国民族歌剧探索[M].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
[3]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 姜伟博.歌剧《沂蒙山》中林生唱段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22.
[5] 邓清松.歌剧选段《爱永在》音乐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22.
[6] 张华鑫.歌剧《沂蒙山》选段《爱永在》的作品特征及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22,(13):15-17.
[7] 路志尧.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技巧与艺术处理[D].四川师范大学,2021.
[8] 于佳伟.歌剧《沂蒙山》中林生的咏叹调《爱永在》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