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像玉兰花一样静静绽放
作者:刘云华
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4年第11
        亿利金威社区城市花园11号楼1101住户白玉兰就是社区里盛开的玉兰花。白玉兰,蒙古族人,蒙文名字敖特根稍(稍为蒙语的意思,敖特根稍因在家中5兄妹里年龄最小而得名),敖特根稍生于鄂托克前旗伊克柴达慕,是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人,亿利金威社区春之韵原生态艺术团创办者,鄂托克前旗“2000年度巾帼建功女状元
        长嫂为母,早年生活艰难困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形容白玉兰的早年经历着实恰当。
        白玉兰阿兀(爸爸)是村里的能工巧匠,木工活、铁匠活、擀毡、做马辔头等手艺样样精通;额吉(妈妈)是心灵手巧的手艺人,牵针引线,各种缝补的针线活都不在话下,家里人穿着的民族服饰都是额吉亲手缝制而成的,好些亲属朋友的衣服也是出自额吉之手。由于父母辛勤,肯干,家境当算富庶,缝纫机、水池子、毛驴车样样俱全,这在20世纪50年代里的农村家
庭还是很少有的。但在十年期间,也正因为家境富裕,而被打为富农受到迫害,赶进了阴冷潮湿的小茅庵。在小茅庵里,为儿女长远生计和手艺传承,额吉开始教授年仅7岁的小玉兰学习针线活,白玉兰也是从此踏上了民族文化传承这条路。
        小茅庵的几年困顿生活之后,白玉兰又饱受着包办婚姻之苦。经人介绍,嫁给了家境窘迫的同村青年,婚姻本身没有物质基础,而丈夫家中又有2个年幼的小叔子,一个四岁,另一个仅两岁,婚后不久婆婆病逝,几年后,丈夫的大伯又粗暴干涉家庭,在白玉兰怀孕时逼迫丈夫与自己离婚。长嫂为母,之后的40余年,白玉兰就是凭借母亲传给自己的手艺,抚养着4个孩子(自己的一儿一女和两个小叔子),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支撑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忧患催人进,苦难见真知。曾经岁月的艰辛,也孕育着美好时刻的到来。
        儿女争气,生活看到了一丝曙光
        白玉兰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天资聪慧,爱学习,在内蒙古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曾供职于鄂尔多斯市司法局,后自己开办律师事务所,现为蒙南律师事务所主任、鄂尔多斯律师协会
会长;女儿继承母亲的民俗手艺,在家乡鄂托克前旗开起了自己的少数民族服饰店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拥有一技之长,到了需要的时候就能用的上。儿女争气,白家的生活也慢慢地有了起。2011年,白玉兰来东胜照看孙子,随后住进了亿利城市花园小区,在闲暇时间里开始培养与发展自己的爱好。
        老有所为,晚年生活含饴弄孙
        人生的酸、苦、辣、咸一一都尝过了,的日子也就随之而来。晚年的白玉兰继续挑战自我,60岁开始研习古筝弹唱,61岁自谱词曲,至65岁已经完成了12首原创歌曲。白老师的歌曲就是一部人生回忆录,曲中歌唱阿兀(爸爸)、额吉(妈妈)、阿哈(哥哥)、额格其(),歌唱牧人的家乡和美丽的鄂尔多斯大草原。随后,白玉兰自己出资组建了鄂尔多斯春之韵原生态艺术团,先后出资购买了10架古筝、2白兰花林俊杰架扬琴、古风琴、电子琴、三弦和手风琴,并亲手为队员缝制演出队服,前后累计投资36万余元。同时,白玉兰热心公益,感恩社会,回馈家乡,分别在1991年、1993年向鄂前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和希望小学捐赠价值合计12200元的儿童舞台演出服饰,得到社会的称赞和认可。
        当一个人不再以追求名利为目标时,往往名与利也就紧随其后了,白玉兰为少数民族文化做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许。2000年,获鄂托克前旗工商行政管理局“2000年度巾帼建功女状元荣誉称号;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旅游行业工作服最佳设计二等奖;2007年,在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服饰大赛中获设计一等奖、服饰制作二等奖;2013年,获由鄂尔多斯文化局、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成吉思汗基金会共同授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中心”;2014年,亿利金威社区建党93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团体一等奖......
        采访最后,笔者不禁又想起了那婀娜的玉兰花,玉兰花开,花香醉人,虽寥寥数日,却穷尽繁华,将最美献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