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音乐迷扬科》《旅杖》一周强化沪教

高中语文《音乐迷扬科》《旅杖》一周强化沪教
一、一周知识概述
  《音乐迷扬科》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全文紧紧围绕“音乐迷〞三字来展开,从他对大自然优美节奏的非凡感受力、对别人歌唱和演奏的迷恋以及对得以表现他音乐感受的小提琴的执着追求,来突出他的性格特征.本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来塑造杨科这一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及自然环境的描写等,使一个既有音乐天赋,又遭受不公正对待的音乐天才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旅仗》一文中,旅杖和由旅杖引起的思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对于一个“没有旅杖就不能行走〞的老人来说,旅杖是他的“第三只脚〞.手拄旅杖,思绪万千。文中或记叙,或回忆,或议论,或抒怀,都由眼见手中所拄旅杖而起,作者记叙了学生时代的体育锻炼,描述了少年时广泛的阅读引起的旅游幻想,再现了中老年期的旅游实践和与旅杖的情缘,字里行间体现了对生活的
深层感悟:人的生理衰老虽然无法避免,但精神和心态应可永葆蓬勃朝气。
二、重难点概述
〔一〕《音乐迷扬科》
1、关于作者及作品
  亨利克·显克微支(1846—1916),波兰现实主义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曾在华沙大学语文系学习,1876年作为《波兰报》记者访问过北美,以后经常出国旅游,到过北非.第一次大战期间侨居国外,死于瑞士。于7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写了不少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揭露波兰和美国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80年代后转向长篇创作,写有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窦耶夫斯基先生》,反映17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但美化贵族地主阶级。还写有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前者反映古罗马多神教同基督教的斗争,后者描写15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抵抗日尔曼人入侵的斗争。
  显克微支的作品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朴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
爱上了瘾 胡杨林
  《音乐迷杨科》是显克微支早期的作品。作者着意描绘杨科的音乐天赋及其被鞭打致死的悲惨命运,揭露波兰社会对人才的扼杀。文笔简朴,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富于艺术感染力.
  本篇写杨科从出生到被打死的短暂的一生,始终紧扣“音乐迷〞这一特征来进行叙述和描写。从开头写杨科出生到杨科在酒店墙下倾听歌唱和演奏,是小说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写杨科生活极端贫困,但却是一个音乐迷。从杨科渴望能有一把小提琴到结尾,是小说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杨科为了想得到小提琴而历经磨难,被鞭打致死。
2、本篇对杨科的音乐天赋的描写是非常出的,举例具体说明.
  例如写杨科到处都能听到音乐:无论是在树林里,还是在田野上,在村庄里,他都能从有节奏的声响里听到音乐。这种灵敏的感受力,是音乐家特有的天赋.比如贝多芬,他的许多乐思都是在森林里散步时泉涌而出的。在离维也纳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道,便是贝多芬经常散步构思乐曲的去处(人们称这条小道为“贝多芬小道〞)。贝多芬曾告诉一位朋友,说他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鹌鹑、夜莺和杜鹃常常是同他一起作曲的。“在这里,在大自然造物的怀抱中,我经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热爱乡村的了……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杨科还不是音乐家,而只是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作者对他的音乐天
赋的描写是真切的,有分寸的,例如写杨科向母亲诉说“树林里在奏什么音乐〞。在挨了打之后,“心里还是想,树林里确是有一种音乐在演唱……到底是什么在演唱呢?他搞不清楚,只知道松树、山毛榉、白桦、黄莺,一切都在歌唱,整个树林都在歌唱〞,这里写出了杨科对大自然中音响节奏的感受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确实是感受到的。
3、本篇有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1)表现杨科的音乐天赋。如:“回声在歌唱……田野上艾草也在歌唱,麻雀在房边的果园里啾啾叫,连樱桃树也在摇动奏出音乐。〞“青蛙咯咯地叫鸣,秧鸡在草原上歌唱,苍鹰迎着露水在呀呀高叫……〞这里写植物或动物,着重写它们的音响,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又表现了杨科对各种音响的敏锐的感受力.
  (2)既表现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推动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写杨科在一个夏夜来到饭厅外面,想摸一摸、弹一弹那把挂在墙上的小提琴,这时既写了天上的皓月、闪电、乌云,又写了夜莺、猫头鹰、牛蒡,其目的是展现杨科活动的特定的空间和氛围,而其中如月光之类的描写,又起了推动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的作用.例如:“在这皓皓的月光中,凹进去的琴腰、琴弦和弯把,所有这一切都看得十分清晰,……〞“那小提琴在月光中像是在向他靠近,
仿佛直向他游来……〞“乌云也遮住了月光,什么都不见了,什么也听不见了。过了不久,一种低微的、像是哭泣那样的声音在黑暗中响了一下,好像有人不小心把琴弦碰响了。〞这里所写的月光的朗照或消失,都与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3)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夜莺在花园的池旁时而轻微、时而大声地歌唱:‘快去!快进去!把它取下来!'诚实的猫头鹰却在杨科的头上轻盈地盘旋,对他说:‘杨科,不要去!不要去!'后来,猫头鹰飞走了,夜莺留下了,牛蒡便大声地嘟哝着:‘那里没有人啦!'〞由于杨科对大自然景物有特殊的感受力,所以这样通过夜莺、猫头鹰、牛蒡的“语言〞来写他的心理活动,便显得很自然.再如:“在花园池塘里的青蛙突然一齐大声叫了起来,像是受了惊,过后又静默了。夜莺停止了鸣啭,牛蒡也不再低语。〞这些景物描写意在映衬、渲染杨科当时的紧张、恐惧的心情.
4、本篇除了有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
  杨科的母亲是个贫穷的雇工,她爱他,但她不理解杨科的音乐天赋。她不能保障他的正常生
活。他常因挨饿受冻而哭泣,或者只好到树林里去采菌子充饥。这使他越来越瘦,肚子鼓得很大,两颊凹了进去,头发淡白,肺部有病。
(2)社会环境。
  周围的人也都不能赏识杨科的音乐天赋。例如当杨科扬粪时,呆呆地站在那里听那风吹木杈的声音,他认为是在奏乐,而监工一看到这样,就解下皮带,给了他一顿教训。
  当杨科私自去取饭厅里的那把小提琴而被发现时,周围的人们都来看热闹.“传来了咒骂声,殴打声,孩子的哭声和‘啊,上帝!'的呼叫声,犬吠声,窗内拿灯照亮的人的跑步声,整个庄院一片喧哗……〞这时候,没有人出来为杨科说情,没有人来为这个有音乐天赋的可怜的孩子说句公道话。周围的人是那么愚昧,那么麻木,他们不理解杨科,更不懂得保护这样的人才.村长和陪审员竟把杨科当做小偷审讯,而那个愚蠢而粗笨的巡夜人斯塔赫竟把他按倒在地,把他活活打死.这时候,周围的人们依然像往常一样生活着,割草回来的姑娘们依然像往常一样唱起《啊,在绿草地上》这支歌。地主小也只知赞美意大利:“在那里,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发现和保护,那是幸运!〞但她未意识到,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正死在她的村庄里。
〔二〕《旅杖》
1、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外古今的各种人物、事件、自然景、风土人情,无不可以随意撷取,或单独成篇,或引用穿插。它可以选取具有广阔社会内容的重大题材,也可以选取具有一定意义的生活小事。它可以写思想的火花,也可以写感情的波澜。散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可以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描写中有抒情,抒情中有描写,以充分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阐发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旅杖》一文,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散文的上述特点.就其取材来说,可以说写的是生活小事,不属于重大题材,但由于作者感受深切,善于开掘,所以写得意蕴丰富,颇有新意。
2、文章为什么以“旅杖〞为题?
  本文题为“旅杖〞,是因为文中的记述、回忆、联想、抒怀都是由“旅杖〞而引起的。对于一个“没有旅杖就不能行走〞的老人来说,旅杖是他的“第三只脚〞,与他朝夕相伴。老年人喜欢回忆往事,今天拄着的旅杖使他想起生龙活虎的青少年时代(诸如在清华大学“风雨操场〞爬
杆,在爬长城时像山羊似的跳动等),想起自己未能实现的到国内外各地去旅游的愿望,想起杭州黄龙洞的方竹杖,想起斯芬克司之谜,想起夸父逐日的故事,等等。旅杖和由旅杖而引起的思绪,是贯串全篇的线索,它把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把中外古老的神话传说,把北京、杭州、南京等不同的空间的人和事统统勾连起来.作者以一种舒卷自如的结构方式,任笔挥洒,来表现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3、许多优秀的散文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所谓深刻,是指表层意义之外还有其深一层的意义。这一点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吕叔湘在《语文常谈》中指出:“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知道,所以才有‘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这些个话。〞就本篇来说,其表层意义是容易看出的,那就是作者诉说自己年轻时旅游不用旅杖,但后来爱上了杭州的方竹杖,最终因年老体弱而不得不拄起了旅杖.这一层意义虽说是表层的,但对于理解深层意义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深层意义是融汇、隐含在表层意义之中的。那么,本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呢?那就是人的衰老虽然不可抗衡,但人在衰老时仍可在精神上保有其雄心和朝气。文章前三段写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写小时候的幻想,写对时间的支配权,都是意在说明年轻时如何富有朝气,如何有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写垂暮之年的精神状态作铺垫。有了这三段文字,我们才了解作者年轻时是怎样地生龙活虎,才感到作者在垂暮之年所具有的高昂的精神状态,是一以贯之的。在清华大学“风雨操场〞的爬杆,在爬长城时像山羊似的跳动,都犹如一个个小镜头,与拄着旅杖蹒跚而行的龙钟老态叠印在一起,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