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经·邶风·燕燕》的再解读
作者:朱梦佳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9
        【提 要】《燕燕》是《诗经》中十五国风邶风中的一首,这首先秦民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一首送别诗, 诗歌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学界普遍认为,《毛诗序》记载是《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也就是说,这首诗是春秋时期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地的诗。笔者认为,这首诗并不是一首单纯意义上的送别诗,文章主要对诗中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燕燕于飞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几句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这首诗与其说是送别诗,不如说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是一首体现着怀念亡夫的爱情诗。
        【关键词】《燕燕》 送别 爱情 意义
        古代学者对《诗经·邶风·燕燕》的理解大都基于《诗序》,认为该诗的内容与春秋时期卫国夫人有关。关于《燕燕》的主题今之学者也颇有争议,但无一不认为《燕燕》是送别之作。笔者认为此诗并非简单的送别诗,本文通过研究期望接近诗歌的本来面目。
        一、对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意义诠释
        学界对之子于归的说法的争论集中在于归义上,多认为于归取送女子出嫁义,女子出嫁是喜事,取此义很难说通嫁娶场合为何会泣涕如雨,也难以解释最后一节出现的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古人对死亡充满了敬畏,认为人死了回归到阴间才是真正的圆满。死者的亲人以托魂树类的物品引领死者归到阴间,更像是一种义务性的仪式。在古人的意识里,死者可能会留恋阳间的亲人有所牵挂不想离去,如果死者的魂魄留在阳间,就会成为孤魂野鬼,会扰的亲人不得安宁。所以,为了让死者能按照生者所设想的那样及时的回归阴间,送精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应当是在丧礼死者的灵柩下葬之前,死者的亲人们要送死者的灵柩到墓地的送葬唱词。《周礼·春官·丧祝》云:及圹,脱载涂饰。”“,即墓穴。死者的墓穴一般都选在离人生活区较远的郊外,死者的亲人要一直把死者远远地送到墓地。远送于南应当理解为送死者的精魂回归西南,不一定就是指墓地的方位。在民间,山东的胶州地区至今都有这样的说法:西南在八卦中是坤位,属土,人从土里来到死也
应该回归至土。按照张岩及张素凤的观点来讲,常被刻在青铜器上的之子归就是送死者精魂回归之意,故出现在《燕燕》篇一连三句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之子于归,远于将之之子于归,远送于南放在送葬的仪式中来看可能就是送葬者口中的唱詞。
        二、燕燕于飞意义诠释
        在古人眼里,燕子是一种具有灵性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吕氏春秋》所记载的燕子更具有神秘彩,卷六《季夏纪第六·音初》云: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通常认为《诗经·邶风·燕燕》以燕燕于飞起兴,沈亚丹博士在《寂静之音》论及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时提出有娀氏二女具有巫的性质,以此推论,燕燕往飞可能就是巫师在进行巫术仪式时的唱词,即去,燕燕往飞可能指引鬼神去往该去的地方,后来逐渐成为送葬时的唱词。
        出土文献《郭店楚墓竹简》和马王堆帛书本《五行》篇里都有关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记载。《郭店楚墓竹简》以能参差其羽,
燕归巢 张靓颖
然后至哀,君子慎其[獨也]”解释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帛书本《五行》篇:能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即古代丧服上的麻带子,《礼记·檀弓上》:绖也者,实也。郑玄注:绖,所以表哀戚。悲哀到了极致,便无心顾及衣着打扮,心便不在丧服这些外在的形式上,哀絰至哀、这类词都和丧事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亲人去世,心情悲哀到了极点,连丧服上的麻带松散都无心整理,只能伤心地哭泣嘴里念叨着愿死者精魂回归的唱词,以此来解释诗歌的前三节非常合理,也可以理解为何会泣涕如雨
        三、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意义诠释
        《诗序》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以卫庄姜为此诗的作者来论,前三节的人称代词为即一般人的口吻,与归妾情同妹分别时伤心流泪,远送她到郊外,这些都是可以说通的,但最后一节为何又换以国君的自称寡人来赞美归妾的品德?这一观点明显不能解释全诗。边家珍曾提出《诗·邶风·燕燕》为应为两首诗误合,即最后一节原本就不属于此诗。由此来看,《诗·邶风·燕燕》造成多种不同说法的焦点就在于最后一节。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诗·邶风·燕燕》的前三节都是死者的亲人在送葬过程中祈祷死者
精魂回归的唱词,即此诗是一首送葬诗。笔者认为最后一节中作者交代自己了的身份以及与死者的关系。仲氏即死者在家中排行老二,《诗·小雅·何人斯》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郑玄笺:伯仲,喻兄弟也。” “《说文解字》注:符也。从人壬声。如林切。从造字角度看,,象形字,象男子负担直立之形。塞渊意即笃厚诚实。前两句即作者在唱词中夸赞在这位家中排行老二的死者为人有担当,性格笃厚诚实。这种在葬礼上夸赞死者美德的习俗一直为后代所沿袭,一直到今天笔者的家乡仍旧葬礼仍然能看到死者的亲人边哭边惋惜死者的好。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可以理解为死者是一名男子,这段唱词即死者的配偶所作,整首诗都是女子送丈夫精魂的唱词,即女子对丈夫的称呼,《礼记·内则》:君已食,撤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为称呼死者的敬词,多用于尊者。因女子的丈夫已经去世,所以女子称其为先君寡人常被看作为国君的自称,但在此诗中应当取义,《小尔雅·广义》: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寡人是刚刚没了丈夫的女子的自称。
        最后,全诗可以理解为:一位悲痛欲绝的女子在送葬过程中一边哭一边念叨着送丈夫精魂回归的唱词,因为悲哀到了极点她顾不得理会自己的形象以及外在礼节上的装饰。最后她
在唱词中回忆了自己与丈夫的美好的感情生活,丈夫生前笃厚诚实有担当,自己也贤良温柔为人善良谨慎,如今丈夫已死,自己就要守寡,只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时常念及逝者的美好来宽慰勉励自己。
        (通信地址:041000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