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官场:等级森严下的身不由己
作者:杜悦 周华
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第11期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往往会跟风加入学生组织,目的在于培养自己的社交、组织等能力。高校学生干部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充满青春热情、勇担责任的形象,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可现如今,学生干部圈子不再那样单纯,它就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场的雏形,学生们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官场里,学习着摸爬滚打的本领。在这个充满残酷和无奈的过程当中,一部分人爬上了权利的巅峰,而另一部分人却成了争夺里的炮灰。
        学校是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小张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大三学生,在学生会任职两年,已经做到了部长职务。但就在这个时刻,她却断然离開了学生会。学生会工作很繁琐,两年来已经牵扯了她很多精力,现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了,她觉得自己也该退出来好好反思一下了。
        大一刚入学时,小张顶着父母阻挠的压力,进入了学生会。父母都担心频繁的学生活动会耽误小张的学习,可小张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既锻炼口才又锻炼能力,便还是最终遵从了自己的想法。
        两年后她再回忆起自己进学生会的初衷,不由得感慨当时的单纯:“现在想想,学生干部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还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小张所说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是指学生干部们饭桌上的应酬。
        通常在一项活动办完或进行中,学生会各级干部都会凑在一起吃个饭,但这顿饭却吃得并不简单。
        首先从座位的安排上,什么人该对着门坐,什么人该坐在中间位置,都有讲究。为部长倒酒,给上级盛汤,这些也都是干事的必修课。敬酒也是有说法的,从哪一位開始敬起,该说什么话,这些功课经过多次的历练,基本上每一位干事都能熟记于心。“吃饭的时候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果别人怎么敬你都不喝,估计下次就不会带你玩了。”小张一脸苦笑。
        小张的同班同学小杨说,这样的吃喝应酬在学生干部中很普遍,职位越高频率也就越高。
尤其是到了“换届竞选的季节”,请老师和各相关部长吃饭也成了公认的常态。即使你不明说,别人心里也明白这顿饭的目的,大家都对此心照不宣。
        对于小张来说,学到的还不止这些。从大一起,她就逐渐明白了,不要跟自己的上级唱反调,因为即使说了,他也不会采纳,还会对你有看法,最好的选择就是完全服从;当自己有事想老师商量的时候,最好先通过主管的上一级干部传话,不要越级汇报,不然他会觉得你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要得罪与老师关系亲密的干部,不要显得很有想法,锋芒毕露……等等这一系列都让小张觉得,大学已经不再是她心目中的那个象牙塔了,而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活动丰富却不招待见
        父母的担心也并不是多余的。担任学生干部的这两年来,小张也记不清自己为了学校活动“翘”了多少课,“有时甚至一个月都在为活动的事奔波,确实有点身不由己。”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干部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学生干部组织活动确实很辛苦,但让人寒心的是,大家费尽心思组织的活动,却常常面临无人响应的局面。上了大学之后,学生们都不怎么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
        湖南某高校大四的小王用四个字来评价学生会搞的活动:自娱自乐。
        他说,学生会组织活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流程——部门自己做策划——自己来组织——自己拉观众——自己做总结——自己做评估,而且评估材料大多不属实。例如活动的影响力,评估里通常都是“现场座无虚席”、“未了多少重量级嘉宾”、“气氛热烈”、“这些都是由于活动想法好、组织给力、领导英明”之类的套话。学生活动很少去考虑是不是为学生服务,只是为了让自己部门扬威、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小张也认为,有些活动表面上是为同学们服务,但其真正意义却在于作为一项自己的政绩汇报给老师。像学生会组织的趣味运动会,规模挺大,前期宣传面也做得挺广,但最终能来捧场的几乎都是学生会内部人员。“大部分同学对这样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即使有一些小奖品赠送,也很少有人买账。”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分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部部长刘形觉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的活动对同学们而言实质意义不大,是为了办活动而办。只要部门的领导者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把活动办得更加吸引人其实并不难。
        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刘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学生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组织,最大的特性应该是代表性,代表广大同学的呼声、利益,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更应该从同学的角度出发,为同学办实事。
        学生会在职能设置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引领。现在社团也承担了一定的活动任务,这时学生会所举办的活动就更应该具有育人价值和影响力。活动应具备这样四个条件:普遍性、内涵性、育人性、启发性。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性,校园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同学们参加。
        学生干部成了“官”
        学学长在很多新生心目中都是和蔼可亲的,但一些刚进学生会的大一干事却对自己上级学学长的种种做法感到无语。小张说,自己做干事时,部长就经常要求下面的学弟帮忙交手机费。其他同学也经常会遇到替部长上课,给部长买饭、买水的要求。通常这种情况下,小干事们都会选择默默接受,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会拒绝。一方面是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另一方面是不敢拒绝,怕会影响到自己以后在部里的发展。
        陈丹青先生第一次去美国,大吃了一惊: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而小张在某次学生会饭局上,却见到可怕的脸——刚入学生会的大一新生,在饭局上扮丑扮女逗主席開心,主席醉眼朦胧笑问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啊?”小张看着这个刚刚成年的孩子,脸上霎时绽放出怜悯。
        刘晓东认为,很多学生干部都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错误的把职能当成了权利。这不仅暴露出年轻人的不成熟,也说明部分学生干部没有认识到学生会最基本的代表性、服务性的性质。而目前很多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式都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干部官僚化的怪象。
        刘形说:“我和曾经的上级关系非常好,部门成员也像一家人一样,没有上下级区别。我们的口号就是‘不用怕,有我在:不要担心,让我来’。倡导‘家文化’,让每个人都亲密无间,所以工作起来都互帮互助,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会及时交流。”
        (摘自《光明日报》,本文有删改,标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