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送别读书笔记
【篇一:西厢记读书笔记】
《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
李春阳 41202342
一般认为该剧通过崔张二人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提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 一:《西厢记》剧情
相国千金崔莺莺随母扶父灵柩返回故里,路遇孙飞虎叛乱,交通不便,借寓普救寺。白衣秀士张生赴京赶考,偶游普救寺,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便居西厢,借故搭斋,道场传情,月下对诗,借兵解围,之后,老夫人赖婚,张生患上相思病,莺莺酬简,夫人拷红,长亭送别,张生得中,大团圆。 二:人物性格分析
⑴老夫人
老夫人是《西厢记》的核心矛盾,他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是全剧主干,贯穿始终。崔
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是枝叶,所有矛盾皆有老妇人引起,并受起支配。老夫人治家严谨,为防小违背礼仪,“家无应门五尺之童”。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中,老妇人表面上是安排筵席答谢张
生救命之恩,暗地里却是赖婚,宴席开始前,一片温馨景象,气氛融合,张生、崔莺莺、红娘都以为要“第一来压惊,第二来谢承,三来避众僧,请老兄,和莺莺匹聘”,但也不乏警觉,〈红云〉敢着小单和张生结亲呵,怎生不做大宴席,会亲戚朋友,安排小酌为何?宴席一开始,老夫人翻脸不认婚约,让他们以兄妹相称,在张生与崔莺莺红娘心中激起狂风骤雨,颜大变,但老夫人依然镇定有礼,表现出她老练深沉,果断威严的贵妇习气,她以“奈小早已许配与郑恒为妻”为由,说此举是尊奉先夫遗志,是秉礼之举,将赖婚说得有理有据。从中看出老夫人是一个饱经世故,世家命妇的相府主妇,在她心中家谱门第的观念是极其顽固的,纵然是已有夫妻之实,她依然要张生争得一个状元,不要辱没了她孩儿。与郑恒结亲也是因为他是尚书之子。但老夫人又有强烈的感恩之心,他设宴款待张生,是报他“活我之恩”,又留他“来家内书院里安歇”,又以“金帛相酬”,因而他又不是那种故意背信弃义,世故弄权的小人。
二、红娘
剧中以红娘的形象最为光彩照人,她的唱词道白幽默诙谐,性格泼辣爽快、聪明伶俐又机智勇敢,是促成崔张二人婚姻的“撮合山”。《送简》《闹简》《赖简》《拷红》四折戏中,红娘主唱。如红娘探望张生,不从正门入,偏要“我把唾津儿润破窗纸”,让我们看到红娘天真淘气温柔可爱的一面,
当看到张生“涩滞气,瘦黄脸儿”,又戏语“我是个散相思的五瘟使”,接着又在张生面前不无夸张的描述莺莺的苦恋情态,展现了她灵慧机敏的特点和苦己利人的美好品性,《闹简》中,红娘先“将简帖放在妆盒上”,以观小之意,精明可爱的特点跃然纸上,《拷红》是红娘最美好品行的展现,又是全剧的高潮,在崔张二人之事被老夫人发现后,他二人都不敢与老夫人相争,却是红娘据理力争,打退了老夫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见义勇为又深谋远虑的女子。
三、莺莺与张生
莺莺本是秀户侯门女,被母亲严加看管,佛殿乍逢张生,唤醒了她的青春,便情不自禁的向爱情走去,又意识到爱情所要遭遇的阻力,不敢争取,于是出现了之后的《赖简》,写她矛盾的内心世界。白马解围把她与张生联系在一起,而母亲的赖婚又扑灭了她的希望,《酬简》
是她勇敢追求爱情的一步,《长亭送别》则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珍惜和依恋。
张生的形象缺乏戏剧张力,是典型的书生形象,满腹才华,多愁多病。初见莺莺,便痴迷于莺莺的美,想方接近莺莺,道场上,又上演了一幕闹剧,其人没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四、《西厢记》的语言美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辞藻美,频繁使用优美的诗化的语言,如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飞絮雪,燕泥相惹落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销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这对《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节的描写有一定的影响。《长亭送别》极尽语言之华美,首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获得了巧夺天工意境美,营造出悲秋的气氛,是什么将枫林染得像醉酒的美人之颜一样美,是离人分别的眼泪啊!在凄凉的深秋送别新婚的夫君,更加使人悲伤。【拖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请疏林挂住斜晖。作者深知这是他们最后一面,大团圆只是迎合世俗趣味,特意
将送别的场景写得如此美丽,希望树枝挂住夕阳,将时间停留在这一刻。又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是化用李煜《浣溪沙》“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丝毫不见牵强之意,又赋予诗句新的生命。【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似这泥和土。假若便是泥和土,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新婚别离,宴席上的菜肴尝起来也不如泥土,美酒却是相思泪。【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写尽莺莺内心的忧愁。【首尾】四围山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四周围是苍翠的山,一鞭扬起,远行的马就奔驰在西洋参照之中。此时此刻,人间所有的烦恼都填在我的胸怀,量这些大大小小的车辆如何载得起!化用李清照的《如梦令》,写莺莺相思之愁,如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总之王实甫的《西厢记》语言的最显著特是铺叙委婉才情富丽。
【篇二: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论文-《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从《长亭送别》的景物描写入手,以文本细读的鉴赏方式,深入细致的探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总结了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写情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借景抒情  情境交辉  乐景写哀  化腐朽为神奇  过渡、引起情节
  引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
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这幅画面,彩热烈。热烈的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正因为他们的“马儿迍迍的行”,因此,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长亭路,这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夸张的成分。牵手观姻
景二: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是第二幅画面:西风,黄叶,寒烟,衰草。夕阳西下,西风渐紧,“黄叶纷飞”,叶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温柔状态,而是肃杀的,是秋风扫落叶,一股冷嗖嗖的感觉袭上身来。再笼以寒烟、缀以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怨情滚滚涌出。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满庭芳”曲词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朝天子”曲词中莺莺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她珍视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极目是黄叶纷飞,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西风瑟瑟之中一片沉寂。“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这恰恰是莺莺怨极产生的幻觉。
“霎时间”言筵席时间很短,可是读者却同曲中二人一样感到这场沉默的饯行宴是那样地漫长。而他们在赴长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却显得时间那么短,这也许就是情人心中的时间辨证法。
景三: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宴席结束,余人散去,唯有一对恋人和红娘。“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看到眼前的横山,又心里不禁一沉,因为没有山的阻挡,分手之后,还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