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是爱着的原来,爱真的需要学习
这堂语文课上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也为了最后为词编曲的环节,我特意唱了首《但愿人长久》,以此导入新课,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尤其是最后学生为《如梦令》编曲,居然煞有介事,有模有样,真有点古韵悠长的意味,一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
中午自习课上,可能是上节课的余兴未了,我随口问了声(平时跟学生关系一直不错):“老师唱得还行吧?”马上有人接口:“难听!”众人哄笑。还没笑停,另一人又大声叫:“恶心!”众人又笑。我根本就来不及有所反应,我明知他们只是开玩笑,并没有什么恶意,可还是被刺伤了,怎么也控制不住情绪。越想越气的后果是当场批评了几句:“老师的歌声比不上歌星,可不至于达到难听恶心的程度吧……”语气当然不会柔和。正说着,有人举手说:“老师,季圣浩他说你又‘发x’(意同发疯)了!”我气不打一处来:“把你们当朋友看呢,你们却这样对我;对你们凶一点吧,你们又反感,那我该怎样对你们呢?”没想到此时此刻还有人接口(居然是个女生):“把我们当猪看!”整个一幅无聊漫画。我气极反笑,是谁说农村孩子纯朴的?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我沉默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教室里恢复了安静。我用平静的语气说:“我这一课没白上,你看,我收获了这么多:讽刺、挖苦、嘲笑,甚至辱骂,这是你们对我努力付出的回报吧,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呢,我应该好好感谢你们。此时此刻,更为高兴的应该是你们的父母吧,儿女们长大了,懂得回报师恩了,那么就更懂得回报父母的恩情了吧,这表达爱的方式真是独特呢!”看得出,孩子们不是没有反应的,他们的脸严肃了起来。我稍稍停顿后接着说:“还记得吗?有一次沈老师讲到日本的一次性木筷多数从我国进口,日本使用后回收制成高档纸返销我国,获利竟然高于进口木筷的成本,而我国却因此丧失大片森林。其他班的同学听到这儿都很气愤,唯独我们班一大半同学竟然哈哈大笑。沈老师很不理解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本来也不明白,可通过今天,我懂了,不过这个答案需要你们来告诉我。静静地想一想,写一写,明天课上交流。”说完,我就下了课,转身就走,留下了一片静默。
深夜,静下心来思索:同学们的现状不能不令我担心,他们这种情况与当前所述的“爱心缺乏症”有诸多吻合之处:与人打招呼时总是喊“喂喂喂”或叫绰号;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调自我,对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对公共事业冷淡,没有热情。而这些并不是他们先天带来的,而是生长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等方面存在弊端所影响的结果。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且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孩子们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接受着大人们的关爱,鲜少有机会向对方表达爱,渐渐就失去了这种意识和能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的孩子身上就拥有了自私、任性甚至冷漠,而同时,他们每一个都渴求爱,渴望被别人注意,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因而就采用了一些别扭甚至伤人的方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他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的教育,是我如今必须给孩子们认真补足的课程。
第二天,打开同学的作业本,每个人的心思都赫然纸上:言辞恳切,为老师抱不平的有;心存愧疚,向老师道歉的有;委屈不平,为自己申辩者也有。有的孩子写道,季圣浩他们唯恐天下不乱,闹出一点笑话,就是想让人家注意他们,这个举动太幼稚了。还有人写道,我觉得他们应该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重学一遍,再好好反省,这种行为真是太可恶了……
孩子毕竟是纯真的,这样我的教育就顺利多了。晨会课上,我郑重地给孩子们道了歉,为我平时的疏漏。接着我开始了第一堂爱的教育课:尊重。孩子们由意外到了然,渐渐神肃然,听得十分认真。
一个多月过去了,季圣浩同学的进步有目共睹,虽然没当面跟我说对不起,但看到我对他还
是一如既往,不是不懂感激的。上课时他的眼睛开始注视书本和老师了,也知道举手回答问题了。再也没有对老师粗言相向,跟同学们也能和平共处。同学们跟我的关系更加融洽,一个小女生在一篇读后感中这样写道: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语文老师曹老师。虽说她脸上有斑又三十多岁了,但她对大伙儿好得不得了!比如我们功课紧张了,开俩玩笑唱俩歌,真是我们的“开心果”,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我们淘气了,就说要“k”我们,却从来没有多少行动。她还经常称大伙儿“孩子们”,直到升六年级了,个子长得也老高了,就称大伙儿“同志们”……让孩子们记住的是一个个温馨的细节,正是这一点一滴慢慢渗入他们的心田,使他们逐渐懂得感激、同情、尊重、愤慨,这些情愫汇集到孩子的心灵里,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爱”来。
我的爱心系列课程仍在继续,我总是相信:“爱”从来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只要我们把它唤醒,“爱”的潜力是无穷尽的。“爱生就这么简单,如果你已是母亲,那就让学生分享你给予儿女的一半爱;如果你正在恋爱,那就让学生嗅闻一下你赠予恋人的玫瑰花香;如果你才刚刚踏上这方讲台,那么,就请牵起孩子的手,做他们的孩子王!”这就是指导我行动的总纲领,也是我从教至今最深切的体会。
就这样,我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着,爱着,烦恼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