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 15-2019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分题型汇编★★
小说客观题汇总
(15年1卷)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
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
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
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解析】选E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E项符合小说写作意图,小说重在忧虑与反思,所以是第一正确项,给3分。C项虽然符合材料意思,但是“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与原文意思的表达稍有出入,所以是第二正确项,给2分。D项“又是一个精明的人”不太恰当,所以得1分。A项“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与原文不符。B项“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不符合材料的意思。A、B两项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15年2卷)(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
镇的风俗画卷。
【解题指南】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涵盖面广,涉及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需要我们全面分析选项,落实相关文段,放眼全文脉络,慎重确定答案。
【解析】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迂腐无能”错,突出其认真、不被理解。B从原文“老汪摇头:‘不得,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我差点丢了命。’”“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可见“真相大白”不准确。E“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错,人物像并不鲜明,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也没有表现出来。
(16年1卷)(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
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
请你别说
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解析】选BD。本题综合考查分析小说结构、概括小说主题、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小说的形
象、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孤僻”“他与村人的分歧”于文无据。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扩大了主题。E项,“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不正确,小说中体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望。
【评分标准】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答A、C不得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得分。
(16年2卷)(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做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解析】选CD。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项,小说人物都是虚构,“我”只是第一人称,并非作者自己。B 项,对女主人公的喜爱太过牵强,因为首次电话就喜欢上人不合情理,只是喜欢上了她的声音。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不妥。
(16年3卷)(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
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解析】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A、B不给分。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的细节,主要是与新盖酒店形成对比。A项“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无中生有。B项“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错,是用“我”的投机贪财烘托主人公王有福的形象。
(17年1卷)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
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领悟内涵的能力。
【解析】选B。“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都是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体现,并不是生命的奇迹,也不是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