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专访“老保税”徐红
林依臻颖
【摘 要】徐红,男,1966年出生,浙江丽水人,中共党员,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参加工作不久即被抽调至北仑港工业开发区开发办公室,参与筹建宁波保税区。1992年11月19日宁波保税区正式成立后,先后担任保税区管委会办公室科员、经济贸易科科长、副主任。1996年保税区管委会分设后,历任保税区经济贸易(发展)局局长、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2012年8月履新宁波市经信委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人们亲切称之为“老保税”。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
【年(卷),期】2012(000)021
【总页数】2页(P22-23)
【关键词】宁波保税区;专访;公共管理硕士;经济贸易;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共党员红装 徐良
【作 者】林依臻颖
【作者单位】《宁波通讯》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99.27
徐红,男,1966年出生,浙江丽水人,中共党员,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参加工作不久即被抽调至北仑港工业开发区开发办公室,参与筹建宁波保税区。1992年11月19日宁波保税区正式成立后,先后担任保税区管委会办公室科员、经济贸易科科长、副主任。1996年保税区管委会分设后,历任保税区经济贸易(发展)局局长、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2012年8月履新宁波市经信委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人们亲切称之为“老保税”。
徐红主任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国字脸、中等个的徐主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癯、儒雅。一开口,坦率健谈的气息就迎面
而来。也许是理工科的专业背景使然,赋予他极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外化成冷静而理性的表述。这一点在他对保税区成立全过程的理解和追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徐主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一针见血点明了改革的要义。“开发区的建设一定是要独立的、专业的部门去做这个事情,不可能行政拖累,这就相当于长征一样,拖着很多马车在身上是跑不快的。所以开发区建设体制一定要精简,一定要跑得快、决策效率高。”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十几、二十年前的人和事,经由他娓娓道来,几乎没有停顿的时刻,每到重点,他习惯略微提高声线或以重复来强调,聊至兴起,眼中就倏地一亮,睿智的神气在镜片后熠熠闪动。
“老保税”果然名不虚传。
“我的简历其实很简单,到今天之前,全部都在北仑这个区域工作。”
这位理工科出身的优秀经济干部,本想去大型国企或科研院所工作,然而命运却把他的人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激荡的实验室——改革开放的宁波北仑。
当年的北仑刚刚开放,正需要大量人才,但重点院校毕业生来的还不多。而浙大正好是全国试点,在毕业生中推行自主择业跟计划分配相结合的双轨制。“时任北仑区区长在杭州开会,我有幸碰到了,见面之后讲了几句,感到非常兴奋,感觉北仑这个地方非常好。我是从丽水山区出来的,一想到可以到沿海开放城市工作,这是非常激动的一个事情。”
良禽择木而栖,徐红就这样到北仑科委报到了。单骑深入北仑沟壑纵横的机耕路,大约就是第一年的常态。“基本上一个星期总有三四天是骑车出去的,凡是车骑能到的地方都是骑车去的,几乎跑遍了所有乡镇。自行车还是向单位借钱买的,240块钱的凤凰,分12个月每个月还20块。那一年的工作对于我来说相当于见习,但是对北仑这块土地留下很深厚感情的,主要也是那一年时间。”
1988年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协调小组组长谷牧同志曾说过,“在宁波辟建保税区,可以考虑,可以进行研究,条件具备时,可以先行一步。”
1990年8月开始,徐红参与了北仑港大开发大开放时期三次最为重要的“过渡”运作。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过渡”机构的大量工作,孕育了保税区发展的先机。而就在这一轮轮的“过渡”中,徐红也将自己的热血青春倾注在了保税区的热土上。
第一轮“过渡”历时一年,是在1990年8月成立的北仑港工业开发区办公室。上海浦东开发吹响了全国加快对外开放的序曲,宁波紧抓机遇,大手笔开发北仑港工业区。市里专门成立北仑港工业区开放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北仑区主要领导兼任主任、副主任,具体干部则从市区两级抽调,共计13名精兵强将,徐红亦在此列。
“这个办公室只存在了一年时间,把北仑港工业区的规划定位、前期的项目布局、三块成片开发的小区基本上定了下来,其中港前工业区就是现在的保税区东区。”
第二轮“过渡”又历时一年,是1991年9月北仑港工业区管委会成立后,与北仑区合署办公的时期。8月,时任浙江省省长葛洪升在北仑开了一个现场办公会议,专门审议《关于建立宁波北仑保税区的方案》,会后很快就成立北仑港工业区管委会。作为北仑区府办秘书,徐红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分管保税区工作的常务副区长。
“这个决心市委是下得很大的,从全市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班子,都是哪些人你看看:管委会主要领导由市区两级领导兼任,市级机关派出了能力很强的两个人,其中就有邵占维,当时是最年轻的市计委副主任,现在是杭州市市长。这个机构存在了一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和华能合作成立公司。当时引外资还很困难,所以我们就静下心来做规划、做前期,为后面积
蓄力量。”
第三轮“过渡”历时四年,是1992年11月19日宁波保税区成立后,与宁波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的时期。“时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了沿海各省设立一个保税区的概念,有了这个‘尚方宝剑’,批起来就很快,因为我们规划基础全都做好了,跟华能的合作定了,班子也定了。”
保税区和开发区管委会由于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就在管委会下面专门设立了一个保税区办公室。“一开始真正人事关系在保税办的只有我和柴利达两个人,柴利达现在是市外经贸委副主任,一起做事的还有华能公司几个人。最初半年主要有三个事情:一是招商引资,二是准备验收,三是制订出台宁波保税区管理办法、人员出入等行政法规,基本上半年之内都置办齐全了。”
忆及当年验收的场景,徐红的眉梢重又飞扬起了青春胜利的喜悦和骄傲。“1993年2月27日、28日,柴松岳副省长也来了,验收组冒着雨进到卡口,我们直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夹道相迎,印象非常深。当时的心情没有‘忐忑’这个词,总的非常激动,没有通不过的顾虑,就是兴奋,因为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保税区就可以用有关政策了。大家心都很齐,包括部里、省里来的人,都很重视,非常热情,用柴利达的话来说,他连续几天都可以不睡觉,一天可能
就吃个方便面,非常兴奋。”
谈到最初筹备招商的事情,徐红情不自禁眯起眼,笑了。“早在保税区管委会成立之前,宁波保税区发展总公司就按要求成立了,这个执照还是我去办的,很有意思。工商的第一反应是愣住了,从没看到过‘保税区’,更没用过,没这个概念。但北仑工商局思想还是很解放的,研讨了之后,执照就发出来了。”
“招商是生命线,服务是兴衰线。”这是徐红在各个场合时常强调的一句话,实际上这也正是其本人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他鼓舞士气的经典格言。
1996年12月5日,宁波保税区管委会正式分设,步入新一轮创业格局,徐红的职业生涯也随之上升到一个新的舞台。“管委会分设后,设了六七个局办,办公室、经贸局、建设局、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定了我去做经贸局局长。”此后徐红一直在经济管理岗位上耕耘不辍,直至2005年1月升任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后,“涉及经发局的,如有需要,仍会做好‘补台’工作。”
据宁波保税区办公室的同志回忆,“徐主任在管委会的十六七年里,大量从事保税区经济规划
、经济管理和政策协调的工作。很多项目他可能不是主持谈判的人,但在每个项目的背后,比如整个区域的产业规划发展、政策制定,跟上面要政策、跟海关等部门协调,企业落户以后很多经贸服务。比如奇美落户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海关没有管过这样的企业,国检也没有,这样的产品也没有检测过,而企业要求很快就要通行,就要坐下一步一步谈,所以招商过程的前、后、中都有他的影子。”
时至今日,谈起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定位及后续的招商过程,徐红仍历历在目,深有感触。“1996年确定下来‘贸易和实业并举’,1997年、1998年和省电子信息局一起做了好多论证,到1998年的时候结合自身区位特和产业基础,定位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的招商引资方向。”
“目标很明确,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就是台资,我们的人就在深圳、东莞一带蹲点,主动跟台协、台企建立关系,上门去发名片,挨个拜访,机会建立感情,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轮,后天再来一轮,很多企业就是这样拉进来的。这个招商团队的热情很高,不计报酬不计白天黑夜,讲的是激情,物质奖励说实话是很少的。当时台湾《经济时报》就专门报道过这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