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备课资料(刁永河)
  作品定位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本诗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了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特别是对话描写富有特。
  文脉梳理
  字词正音释义
  正音
  自缢( yì) 箜篌(kōng hóu) 公姥(mǔ) 槌床 (chuí) 伶俜 (líng pīng) 葳蕤 (wēi ruí) 玳瑁 (dài mào) 流纨 (wán) 拊掌(fǔ) 窈窕 (yǒo tiǎo) 婀娜(ē nuó )
  踯躅(zhí zhú) 赍钱 (jī)
  释义
  白:禀告,告诉。 令:美好 幸:希望
  (1) 偏义复词
  公姥:意义偏于“姥” 作息:意义偏向于“作”
  父母:意义偏向于“母” 兄弟:意义偏向于“兄”
  (2) 古今异义词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与同情
  守节情不移 守节:遵守规则 今义:指妇女不改变节操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感君区区怀 古义:真情挚意 今义:很小,卑微
  处分适君意 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处罚
  叶叶相交通 古义:相连相通 今义:与运输有关的
  (3) 一词多义
  谢 ①谢家来贵门 谢:辞别
  ②多谢后世人 谢:告诫
  ③阿母谢媒人 谢:谢绝
  归 ①不图子自归 归:回家
  ②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适 ①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②适得府君书 适:刚才
  相 ①及时相遣归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②叶叶相交通 相:互相
  ②儿已薄禄相 相:容貌
  资料展板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现存的古代诗歌中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与稍后出现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主要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演奏时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文章主旨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勇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主的热烈向往。
  文章结构
  本诗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的作用就是“起兴”。古代民歌写夫妇离别的题材常常借用飞鸟起兴。“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后来,妻子生病,丈夫“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借用这种起兴的方法,使全诗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种哀婉缠绵的氛围,有提摄全篇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开端。
  这是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述,提出问题,展开矛盾。夫妻二人情深意笃,但婆婆不容。眼见事态无法挽回,刘兰芝主动请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诗歌一开始就揭示了刘兰芝和婆婆的矛盾。一个“故”字,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既表现了焦母的苛刻挑剔,也表现了刘兰芝心头郁积的不满情绪。她不肯再逆来顺受,继续这种令她痛苦、辛酸的生活,毅然提出“及时相遣归”的要求。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发展。
  写刘兰芝被遣回家,焦仲卿与她分别的情景。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焦仲卿为刘兰芝求情,遭到拒绝,只好说服刘
兰芝回家,还抱着团圆的幻想。焦仲卿和母亲的一番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一、焦仲卿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二、正面描写了焦母专横的面目。“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寥寥数语,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已然纸上。
  第二层(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刘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顾告别。回来后,焦仲卿只能寄希望于将来,劝刘兰芝忍受委屈暂且回家。但刘兰芝十分清醒,对世情看得深透得多,一句“勿复重纷纭”显得十分清醒和刚强。与婆婆和小姑的告别,凸显出刘兰芝两种截然不同性格特征。在旧社会,妇女被婆家赶回家是一件颇为难堪的事情,可是刘兰芝在临走前刻意打扮。作者在这里不惜笔墨,着意铺陈了刘兰芝的美丽,也从侧面衬托了她的从容镇定,不肯表现出自己的软弱和狼狈。尽管内心充满了痛苦,但始终没有在婆婆面前掉一滴眼泪。在与小姑道别时,刚强的刘兰芝却“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的本性。
  第三层(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被焦仲卿的真诚情义所感动,两人分别时相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然而,他又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性行暴如雷”的哥哥,绝不可能容忍她的等待。
  这对有情人的分别时,诗中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加以表现。“举手长劳老,二情同依依”,情真意切、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发展。写回家后的遭遇。
  “进退无颜仪”这一细节令人深思。刘兰芝性格刚强,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过失,但被遣回家这一事实,不能不使她在浓厚的封建意识面前感到某种强大的压力。也生动地写出了她初到家门,面对慈母,因为伤心、委屈、羞愧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复杂心态。
  刘兰芝回家后,县令首先派人来求婚,接着太守又派人来求婚。阿母虽然尊重女儿的意愿,婉言谢绝了媒人,但阿兄却无法忍受。“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家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势利、无情中还有威胁。
  刘兰芝的应婚是故事的转折点,“兰芝仰头答”中的“仰”值得玩味,表现出她刚强的一面。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高潮,写两人双双殉情。
  婚变的消息传到焦仲卿耳内,他急忙请假来会兰芝。这对夫妻尽管相亲相爱,但无法挣脱身上沉重的枷锁。于是,双双殉情。一句“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话,一个“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动作,无不表现出刘兰芝的坚决果断。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诗的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彩。不但有枝叶相交的树木,还有一对象征爱情的鸳鸯,彼此相依的树木,夜夜啼鸣的鸟儿,无不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象征了人们对自由婚姻、幸福爱情的向往、追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借用互文的修辞,象征有情人彼此心心相同,相爱永久。
  写作特:
  1、 精练传神的语言描写,特别是对话描写,更能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如,与婆婆辞别时,刘兰芝的语言,不卑不亢,有理有节,进退有据。与之相对的,焦母的话,专横、苛刻,自私。
  2、 “赋”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太守迎亲一段,关于太守的气派真是极铺张排比之能事。但并不是为了铺张而铺张,而是为了突出这一势利环境用以反衬刘兰芝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和爱情。
  3、 文章结构谨严,前后照应。如开始时,刘兰芝诉说的“十三能织素……”,与后文阿母所说基本一致;兰芝“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的猜想与阿兄的言行;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前后都有暗伏、照应。这些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凑天衣无缝。
  鉴赏要点
  1、 本诗成功塑造了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诗时,一定要抓住以下两点来把握人物形象。其一,出有关刘兰芝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对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其二,关注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这对凸显人物形象具有重大作用。
  2、 本诗的结尾富有浪漫主义彩。这种结尾的方式,在我们熟知的《梁山伯与祝应台》中有充分的体现,它是悲剧的升华,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普通大众的良好愿望。
  课文串讲
  文本展示
  文章第八段
  内容讲析
  刘兰芝与焦母告别之前,有这段铺陈。这段铺陈,写刘兰芝的梳妆打扮和衣着服饰、容貌举止,很详尽。为什么在与焦母告别之前写这么一段呢?一是显示兰芝的美丽,同她的勤劳、能干一样,来说明焦母休弃兰芝的无理;二是突出兰芝从容不迫的精神状态,焦母遣逼,并未使她惊恐万状,而且很镇定。三焦母多次谈到罗敷,称其“窈窕艳城郭”,而兰芝之美“精妙世无双”,形象也更加丰满。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驳斥了焦母遣逼的理由。
  重点指津
  第8段中,诗歌极力描写刘兰芝的打扮,结合全诗来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是横向铺陈,诗歌从足到头、至身、指、口、步,一连串的夸饰语言,铺陈刘兰芝的美。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刘兰芝之所以这样做,主要与她的心情、性格有关。主要有(1)在焦母面前,表现应有的自尊,从容、镇静,这与她一贯的性格相符。(2)阅读延伸
  陌上桑
  乐府歌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梨,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 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
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赏析】《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描写的是一个太守调戏民女罗敷,遭到拒绝的事。作品揭露统治阶级的卑劣行经,歌颂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诗歌先写罗敷的美貌,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起因和基础。前六句描写环境,介绍人物。接着六句运用了铺陈的方法,写服饰、器具之美。罗敷挎的是青丝作络绳、桂枝作提把的筐子,梳的是时髦的发式,戴的是宝珠做的耳坠,穿的是彩艳丽的绸缎作成的裙子和短袄。真可谓光艳四射。这是民歌经常用的一种手法,着意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物。接着,作者又从旁观者的角度侧面描写罗敷。你看,行者放下担子捋着胡须,少年赶紧整理一下头巾,耕者、锄者竟看得如此专注,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活计。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通过侧面烘托,细致、传神地刻画出罗敷的美丽。
  太守也见到了罗敷,也看到了她的美貌。作者没有说太守被罗敷的美貌惊呆了,而写了“五马立踟躇”。这是一种委婉的写法。写马其实就是写人。果然,太守吩咐小吏去了解情况。一句“共载否”,揭示出太守阴暗的心理。
  罗敷没有畏惧,走上前,回击了太守,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太守。“你怎么这么愚蠢!你有你
地妻子,我有我的丈夫。”这个回答不卑不亢,充分显示出罗敷高洁品质。接着,作者又用铺排的手法,写罗敷对丈夫的夸奖。自己夫婿官位显赫,人才出众,相貌堂堂,胡须漂亮,步履轩昂,仪表不俗。写官位显赫,是为了震慑“使君”,使他不敢胡作非为;写“夫婿”人才出众,又足以使“使君”自惭形秽。这充分展示主人公活泼机智的性格。
  【思考与探究】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本诗也用了铺排的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外貌,试分析铺排这一手法在本诗中的作用。
 
  课文串讲(三)
  “上堂拜阿母”到“涕落百余行”
  内容讲析
  从刘兰芝“上堂拜阿母”的行为来看,刘兰芝知书达礼、谦逊自尊。其中,第一句与前后文都有照应。“受母钱帛多”又与前文的精心打扮和后文太守聘礼关联。这里的“钱帛”多,绝非焦母的聘礼,更不是兰芝贪婪,而是暗指自己家庭地位。“念母劳家里”一句,表现了刘兰芝善良的本性。辞别小姑,兰芝倾诉衷肠,满腹的依恋化作泪水体现了友爱和丰富多情。
  重点指津
  ① 故事情节至此,矛盾的双方有了第一次接触,联系上文,试分析两个人的性格特征。
  ② 兰芝辞别焦母和小姑。为什么前者不哭而后者哭?文章还有两次写到刘兰芝的哭,出来加以分析。
  明确:
  ①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请归”;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归家时还牵挂着婆婆和小姑;她外柔内刚,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对焦仲卿深情专一,另外,她还果断忠贞,誓死捍卫爱情。焦母: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她专横、冷酷、独断专行。
  ②兰芝上堂辞母,态度从容,不卑不亢,且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本自无教训”“不堪母驱使”,我们可以看到她知书达礼谦逊的修养,但她并未落一滴泪,又表现了她的刚强和自尊,不愿在迫害她的人面前显示软弱。而小姑尽管“如我长”,年龄还小,兰芝的悲伤和痛苦再也忍不住了,所以“泪落如珠子”,又表现了感情的丰富。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在婆婆面前的镇定是强忍着巨大的痛苦的。另外三次落泪,一是与小姑说完话,登车时“涕落百余行”。二是“阿女含泪答”。当阿母询问阿女的婚事时,兰芝的“流泪”表现自己不被理解的心情,也兼有乞请母亲理解的意味。三是“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答应婚事后,兰芝内
心的痛苦难以言说,这里的泪是委屈的泪,痛苦的泪,也是忧伤的泪。
  延伸阅读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 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释①黄腾酒:以黄纸封口的酒,是宋时的官酒。②东风:暗指自己的母亲。红泪:眼泪。
  【赏析】陆游初娶表妹唐琬为妻,夫妇间感情本来很好。但陆游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媳妇,最后迫使陆游休了唐琬。绍兴二十五年陆游去沈园游玩。偶然遇到了唐琬和她的丈夫。后来,陆游就写了这首词。
  陆游这首词写得很委婉含蓄,内蕴很深。“红酥手”三句,是新婚不久得一段美好回忆:明媚的春日,夫妇到郊外游玩,宫墙边,柳阴下,两人对酌,唐琬一双红润细软的手,捧酒相敬。
可是,好景不长,“东风恶,欢情薄”夫妻落了个痛苦不幸的结局。现在回想起来,只有一迭声地长叹:错!错!错!“春如旧”三句是写现在的唐琬,尽管依然美丽,但比从前瘦多了。她心情不好,想必她的眼泪时常把手帕湿透。“桃花落”四句,写陆游此时的心情,从前的海誓山盟化为空谈,到如今,彼此之间,连托人捎封信都不可能。据说,后来唐琬看到了这首词,不久就抑郁而死。
  【思考与探究】试分析《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相同点?
  同步高考全线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本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兄弟情义歌词  ④ 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的亡国之音吗?
  分析点拨:
  这两道题一是考查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把握意境,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含义,如“笼”,笼罩,从上往下包裹着,其次要发挥想像,尽量再现诗人当时所见的情景,其三了解该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牧的对时事的忧伤和晚唐帝王官僚们的荒淫享乐不问民生等。对主旨的理解,主要是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答案:①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②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
 
  全脑过关训练
  二、 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选自《 》,原题为“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 ,也是 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 〉合称“ ”。这首诗的开头“ , ”是民歌常用的 手法。
  三、 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鸡鸣外欲曙, 。 , 。 , 。
  , 。 , 。 ,精妙世无双。
  感君区区怀, 。 , 。 ,磐石无转移。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 ,勿违今日言。
  四、 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虽与府吏要 (yāo) 耳著明月当dāng
  B.勿复重纷纭 (chóng) 伶俜萦苦辛 (yíng)
  C.否泰如天地 (fǒu) 踯躅青粽马 (zhí zhú)
  D.便可白公姥 (mǔ) 留待作遗施 (wèi)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人故嫌迟 故:总是 好自相扶将 扶将:服侍
  B.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可怜体无比 可怜:可爱
  C.却与小姑别 却:回头 便言多令才 令:美好
  D.谢家事夫婿 谢:感谢 可使断来信 信:指媒人
  3、下列各句中“相“的读音,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登即相许和 相:(xiāng ,代“它“,指亲事)
  B.誓不相隔卿 相:xiāng,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动
  C.儿已薄禄相 相:xiàng 命相
  D.好自相扶将 相:xiāng 互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 )
  A.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B.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句式的一项是( )
  A.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B.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同步阅读
  课文:“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段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段
  1. 两段中都用了“磐石”和“蒲苇”作比喻,分别说说男女主人公使用这两个比喻的真正意义和说话时的心情。
  2. 第一段诗在刘兰芝说完这个比喻后,又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分析这几句诗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两个方面的作用。
  五、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行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叙事的?
  2. 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来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