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 招魂 风俗与杜诗 剪纸招我魂 新释∗
安天鹏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杜甫研究中心 项目资助 杜甫三秦行迹之考察与研究 (编号D F Y 201902
).收稿日期:2020-01-17
作者简介:安天鹏(1995-)
,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㊀陕西西安㊀710119
)㊀㊀摘要:
结合出土文物与唐代诗文中 招魂 和 剪纸 文化来看,杜甫«彭衙行»中 剪纸招我魂 一句实际上记载了流行于彭衙地区的一种民间剪纸文化,可与当地的抓髻娃娃剪纸图样以及吐鲁番出土人形剪纸相互印证.此句所记乃孙宰为杜甫的小儿女剪 招魂娃娃 或 送病娃娃 ,目的是为避难逃窜受到惊吓的孩子招魂祛病.
关键词:杜诗;剪纸;招魂;抓髻娃娃
㊀㊀中图分类号:I 206.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3-4580(2020)02-0082-(06
)㊀㊀D O I :10.19717/j .c n k i .j j
u s .2020.02.018㊀㊀天宝十五载(756)夏,
安史叛军 兵临潼关,长安人心惶惶,杜甫由长安返回奉先,匆匆携家北上逃难.据杜甫作于后来的«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一诗回忆,这次逃难十分惊险慌张,杜甫在途中丢失了马,险些与家人走散,幸得重表侄王砯相助,才得以与家人会合继续北上.一家人赶路到离白水东北约六十唐里的彭衙故城(今属陕西白水县)已经狼狈不堪,因而决定投靠此处的故人孙宰,得以稍作休整.大概一年后,
杜甫回鄜州省家,又经过彭衙之西,写了一首
«彭衙行»
,生动地回忆了当初的逃难行程.诗曰: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
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攀牵.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
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
孥,相视涕阑干[
1]
.其中关于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一句,历代注家或语焉不详,避而不谈;或勉强解释,难以符合杜甫当时逃难实际.实际上,杜甫这句诗保存了十分珍贵的唐代民间文化信息,应该重视并加以正确的解读和利用.
从唐代诗文来看,其中有大量关于唐人招魂习俗和剪纸习俗的书写,考察这些诗文,可以窥见唐人 招魂  剪纸 的一般社会风尚.然而,杜甫此句诗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为这种一般社会风尚提供了注脚,而在于它与唐朝这些常见的招魂习俗和剪纸习俗并无契合之处,又恰好可以与今陕西白水地区一种十分独特的民间剪纸文化  招魂娃娃剪纸联系起来.因而,本文先利用唐代诗文记载,依次理清唐代社会常见的 招魂  剪纸 风俗,指出杜诗与其相乖之处,纠正古注的错误,再从剪纸民俗的角度考察,证明杜甫此句与今陕西白水地区保存下来的 抓髻娃娃 剪纸有关.解读这句诗,即可以丰富我们对唐代民间巫术剪纸文化的认识,也可以还原杜甫此次避难行程的部分真实场景.
一㊁唐代诗文中的 招魂 书写
唐代诗文中有不少关于 招魂 的描写,其中三种主题最为常见:秉承«楚辞 招魂»遗意
(总第197期)
(S u m N 0197
)2020年第2期
N o ,2,202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J i u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而感慨今古㊁书写上巳节招魂仪式以及描写招魂葬习俗,以下分而论之.
(一)秉承«楚辞 招魂»遗意
唐人继承«招魂»遗意,多有感念屈原或借浇块垒之作.«招魂»一篇中身世飘零㊁思乡怀土之情成为唐人感怀屈原,自伤身世的一个窗口,因而当这些诗人旅经荆楚大地之时常常留有诗篇为屈原 招魂 ,表达对先贤的仰慕和追念.同时,在升降浮沉之中,也往往借 招魂 之意一抒羁旅行役之慨.试举几例可见一斑:
祓禊谣
欲招屈宋当时魂,兰败荷枯不可寻.(罗隐
«渚宫秋思»)
已怀湘浦招魂事,更忆高唐说梦时.
(吴融«宋玉宅»)
不劳渔父重相问,自有招魂拭泪巾.
(李德裕«汨罗»)
罗隐在湖北江陵,凭吊楚成王的别宫,感慨于楚国的衰亡与屈原㊁宋玉的遭遇,乃有 招魂 之思;吴融则对宋玉古宅,以 招魂  高唐 凭念屈原㊁宋玉;李德裕被贬潮州司马,经江淮赴潮州,借屈原 渔夫  招魂 来寄寓自己遭贬之慨.
唐人还有不少依托 招魂 的诗句,都是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杜甫尤其喜欢使用
招魂 一词, 招魂 在他的诗中已经化为一种寄托自己命运感慨,叹息漂泊无依的象征.杜诗中写到 招魂 的诗句有:
1.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
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
往事»)
2.老魂招不得,归路怨长迷.(«散愁二首»其二)
3.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返照»)
4.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寄高适»)
5.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
五)
6.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一诗,叙述自己至德二载(757)从金光门逃离叛军,至凤翔投归天子的经历,过程十分惊险,以至于回忆起来仍然心惊胆破,好像魂魄都吓丢了一样.«散愁二首»其二,写安史乱中王思礼练兵,有望破贼收复失地,诗
人既抱有极大的期望,同时又怀抱悲观之意,借自己 老魂难招 表达再归长安的迷茫之情.«返照»一诗,写于寓居白帝城时期,以南方 未招魂 来比喻自己漂泊西南,衰老患病的境况,寄托想要重新回到长安的心愿.«寄高适»借 病客魂 来表达自己与高适分隔两地,北归无望之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五亦如此.只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首,是高适故去后,杜甫偶然翻检出二人酬唱往来之作,悲从中来,于是作诗 追酬 高适,诗末用 招魂 来感怀故友.从这些诗例可以看出, 招魂 已经成为杜甫在漂泊无依中期盼重归长安的愿望象征,而 未招魂 则是北归无望的残酷现实.所以,以杜诗自证, 剪纸招我魂 和这种象征意义并没有关系,跟杜甫的习惯性用法也不相同,一些古注引用杜甫这种习惯性象征意义来解释此句是不合适的.
(二)上巳节招魂仪式
三月三日上巳节继承古代修禊而来,发展到唐代,成为了重大节日之一.招魂仪式是其中一个重要活动.早在«诗经 郑风 溱洧»中就有对修禊招魂仪式的描写.«韩诗外传»载: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拔除不详. [2]«初学记»卷四引«韩诗»: 三月桃花水下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㊁洧两水上,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详也. [3]文字稍有差异.隋大业四年(608),王绩就曾写有«三日赋»,详细描写了三月三日上巳节人们修禊踏春的盛大场面.其中一段云:
新开避忌之席,更作招魂之所.相呼携手共留连,著晚风光最可怜.棠梨别馆
低斜日,鸱鹊重楼含暮烟.树下遗香粉,
砂头送纸钱.[4]
可见,在当时上巳诸多活动中, 招魂仪式 仍必不可少.不但有专门的 招魂之所 ,而且有在水边送纸钱以拔除不详的习惯.关于唐代的纸钱,下节有详细讨论.唐承隋制,文化习俗多一脉相承,上巳招魂的习俗至唐代依然流行.杨炯«幽兰赋»: 至若桃花水上,佩兰若而续魂. [5]也是对这一习俗的描写,其中提到 佩兰若 与前
38
安天鹏:唐人 招魂 风俗与杜诗 剪纸招我魂 新释
引«韩诗» 执兰招魂续魄 相同,可见佩带兰若是招魂仪式中的一个细节.沈佺期被贬谪驩州
(今越南安城县)时期,在上巳节这一天追念长安繁华生活,有诗«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 谁念招魂节,翻为御魅囚.朋从天外尽,心赏日南求. [6]诗中把三月三日上巳节直接称为 招魂节 ,也可见招魂仪式在上巳节诸多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上述唐人描写上巳 招魂 习俗的诗文来看,都与这一节日息息相关,而杜甫此诗却是记录入夏避难经历的,去上巳节已远,因此,不能用 招魂 仪式以拔除不详这一点来解释杜诗 剪纸招我魂 ,是不言而明的.
(三)招魂葬风俗
为死者招魂曾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重要一环,在唐代仍然流行,诗文中可以见到这类的描写.如张籍«哭山中友人»: 绕墓招魂魄,镌岩记姓名. [7]«征妇怨»: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7]贯休«古出塞曲三首»其二: 功高宁在我,阵没与招魂. [8]有人据杜甫此句来比附招魂葬,但是杜甫此次逃难,家中并没有人罹难,这种解释是因为没有理清杜诗诗意而犯的错误[9].朱熹在«楚辞辩证»中说: 后世招魂之礼,有不专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盖当时关陕间风俗,道路劳苦之余,则皆为此礼,以拔除而慰安之也. [10]朱熹已经明确辨认出招魂有生招(为生者招魂)和死招(为死者招魂)之别,认为杜甫此诗是生招之例,并且认为这种招魂方法是关陕地区的一种风俗,是为了 拔除 而 慰安 .但是朱熹忽略了杜诗中 剪纸 这一因素,没有解释为什么这种风俗需要借 剪纸 而行.朱鹤龄继承这一说法认为: 古人招魂之礼,不专施於死者.公诗如 剪纸招我魂 , 老魂招不得 , 魂招不来归故乡 , 南方实有未招魂 ,皆招生时之魂也. [11]这又忽略了杜甫写作 剪纸招我魂 一句的时地,将此句与杜甫其他 招魂 诗句混同,上文已有辨别.
综上,唐代诗文中常见的三类 招魂 书写均与杜甫 剪纸招我魂 没有直接联系,把此句简单看作是唐人招生魂的风俗也是不够的,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招魂过程中为什么要 剪纸 ,这种 剪纸 又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问题,下文将考察唐人剪纸文化.
二、唐代诗文中所见剪纸招魂风俗
剪纸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习俗,其起源在文献记载上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齐书»最早记载: 肖木为箭,剪纸为羽. [12]«南史»记载: 剪纸方寸,贴着舅枕. [13]唐代剪纸已经盛行,从笔记小说和出土的考古实物中,可见到许多关于剪纸钱焚烧以送鬼神的记载.如封演«封氏见闻记»卷六有详细描写:
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
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
以钱送死.«汉书»称 盗发孝文园瘗钱
是也.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
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
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
取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
今纸钱则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
也.[14]
封演所记为唐代送葬时剪纸钱焚烧的习俗.其中有这样几点信息值得关注:①唐人以纸钱送葬所用数量巨大,往往 积钱为山 ;②封演认为纸钱是古人丧葬中圭璧币帛等珍贵物品的代替,因为这些物品过于珍贵,所以率意从简,使用纸钱;③自蔡伦造纸后,纸钱之用始于魏晋;④纸钱通行于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的丧葬之间,是十分普遍的;⑤纸钱最后要焚烧,以通神鬼.于此,可以大约窥见唐人风俗.在唐人诗歌中亦有类似记载,仅举一例,如 王建«寒食行»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15]
除了用于送葬的纸钱外,剪纸钱也有送鬼神以祈求平安的用途.在传奇小说中有很多记载表现这一主题,故事模式亦十分相似.比如«玄怪录»载吴全素故事,有: 惊起而泣,求纸于柜,适有二百幅,乃令遽剪焚之,火绝,则千缗宛在地矣. [16] 二百幅 纸钱已经是很大的数目了.«全唐五代小说»载崔明达游神冥,冥间二吏送其返还后求纸钱: 及房,见二老婢被发哭,门徒等并叹息.明达不识其尸,但见大坑.吏推明达于坑,遂活.尚昏沉,未能言,唯累举手.左右云: 要纸钱千贯? 明达颔之.及焚钱讫,明达见二人各持钱去.自尔病愈. [17]从这些类似的故事中可以看见唐人的一般社会信仰,他们认为地府所用之钱,乃是人间纸钱,通过焚烧纸钱给鬼神可以祛病免灾.而大量的小说故事,也可见这一民间信仰在唐代社会的流行.
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敦煌莫高窟北区出
48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
土了大量唐五代剪纸,其中有圜形纸钱㊁圜钱形剪纸以及联珠形剪纸等(见图1-3),为上述文献记载中的唐人纸钱提供了物证.剪纸不易久存,而纸钱剪纸往往是用来焚烧给鬼神的,所以更难保存下来.敦煌㊁吐鲁番所保存下来的这些剪纸源于当地的特殊气候,十分珍贵.虽然这批剪纸不是出土于唐代长安周边地区,但是考虑到唐代西域与中原文化的流通性,结合这些剪纸和文献记载来推测唐代社会纸钱剪纸的盛行是可行的.从上述文献材料和考古文物来看,剪纸钱焚烧常用于招魂葬和送鬼神.前人注杜,由于不了解这一点,常常引用后代丧葬仪式中常用的 旐 来解释杜甫 剪纸招我魂 一句.如仇兆鳌«杜诗详注»引蔡梦弼语: 梦弼曰: 剪纸作旐,以招其魂,不必果有此事,只是多方安慰耳.  陈贻焮继先生承其说,认为这句是说: (孙宰)剪纸作旐为我们(杜甫一家)招了那惊吓出了窍的魂. [18]这就混淆了 旐 与 纸钱 ,把 剪纸作旐 同 招魂 联系起来,这不仅不符合上文指出的唐人招魂风俗,也不符合唐人剪纸作钱的记载.且不说在唐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尚未见到以纸剪 旐 这样的记载,试想,孙宰怎么会用这种丧葬仪式上才使用的 旐 来为刚刚见面的老友一家招魂呢?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但陈贻焮先生认为,孙宰剪纸乃是为了替杜甫一家招受到惊吓出窍的魂,却很有见地.结合上引唐人笔记小说里常写到的剪纸钱送鬼神以祛病求安来看,这个说法是很有可能的.那么,杜甫诗中的剪纸是否是 纸钱 呢?考求出土的唐人剪纸文物,吐鲁番阿斯塔那301号唐墓出土了一幅 招魂娃娃 剪纸(见图4),阿斯塔那北朝306号墓出土了束腰形㊁菱形 纸片 ,可以给我们的推论提供关键证据.这些形状相类的剪纸被研究者认为是 寓意招魂的人胜剪纸 ,是 剪纸为死者形象来招魂安葬 [19].这些剪纸不是文献中常见到的 纸钱 ,而有和人相似的形状,显得很特别.发掘者初步认为这是 人胜剪纸 ,却又说是按照死者形象来剪的,似乎让人不能信服.
发掘报告中把这一剪纸当作 人胜剪纸 ,一直被长期沿用,但从文献记载来看,人胜是一种节令性和装饰性剪纸,与招魂无关.报告称其为 寓意招魂的人胜剪纸 ,实际上是一种招魂剪纸.在详细考察了今陕西白水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剪纸图样之后,笔者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唐代 招魂娃娃 剪纸,杜甫此诗正好写于白水地区,可以互相为证
.
图1㊀圜形纸钱
㊀㊀图2㊀圜钱形纸钱
图3㊀连珠型剪纸
(图1-3录自彭金章等«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图4㊀招魂娃娃(录自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
三㊁今陕西白水 招魂娃娃 剪纸与杜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些僻远乡村,由于医药缺乏㊁文化水平落后,人们生病往往不能及时就医,于是衍生出了许多民间巫术来治病.这是原始巫文化的遗存,经过长时间的代代相传,使得人们相信通过某些手法能够沟通阴阳,治病祛灾.在这种巫术性活动中,人们常常使用剪纸充当沟通人鬼的 法物 ,渐渐产生了巫术性剪纸,并流传下来.其中,抓髻娃娃具有受惊驱鬼㊁辟邪招魂的作用,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一种民间保护神.抓髻娃娃是多种娃娃形态的概称,它的
58
安天鹏:唐人 招魂 风俗与杜诗 剪纸招我魂 新释
变体很多,常见的有 招魂娃娃  送鬼娃娃  送病娃娃  辟邪娃娃  五道娃娃 等.不同娃娃具有不同的作用,形状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正面站立㊁圆头㊁两肩平张㊁两臂下垂㊁两腿分开㊁手足外撇.这种形象与上述出土剪纸很相近,而且在今西北㊁甘肃地区,民间依然流传着这些相似的剪纸图样,或可以相互证明.这种剪纸图样是民间巫术文化的一种遗留,在今天社会,科学和医疗的普及下,这种巫术文化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形式,剪纸图样却流传了下来,且经过世代相传,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这种民间巫文化的内核被历史风化淘汰,而其外壳最终蜕化为一种民间剪纸艺术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剪纸并不是全国范围内有着统一形式的流行文化,而是只在一些特定地区流传,且具体的图样和使用方法也略有差别.比如陇东地区的 招魂娃娃 是剪个纸人吊在墙上或放在炕下,用筷子敲碗,边走边敲边叫着娃娃的名字,一直叫到孩子受到惊吓的地方.然后 招魂娃娃 就会将受到惊吓离开肉体的灵魂招领回来,孩子的病也就痊愈了.再如,陕西兴平 招魂娃娃 是剪3个或7个抓髻娃娃,寓意三魂七窍,用线吊在娃娃的扣子上,认为这样可以把娃娃的魂回来扣住.陕北的 招魂娃娃 则是剪两个人手拉手,认为这象征着抓髻娃娃招领着娃娃的魂魄回来了[20].杜甫携家人暂作停留的彭衙地区,在今天依然流传着抓髻娃娃这种剪纸技艺.在这些世代相传的剪纸图样中,可以见到受到惊吓用来招魂的 招魂娃娃 和驱邪治病的 送病娃娃 (见图5㊁图6).上文已经论述杜诗与唐代社会盛行的 剪纸招魂 习俗不同,结合杜诗写作时地㊁今陕西白水地区的剪纸图样㊁西北地区的剪纸招魂民间习俗以及吐鲁番出土的
人形剪纸来看,它们正好在同一个地域和时区内相互印证.由此,可以推断,杜诗 剪纸招我魂 所记,正是今陕西白水地区这种独特的招魂娃娃剪纸所承载的唐代习俗.联系杜甫此行避难的历程,这一推断将更加合理.
前文已经提到杜甫在避难之初就丢掉了马,险些与家人失散,幸得王砯的帮助,才得以与家人团聚.之后,为了避开叛军,早日离开战乱区,杜甫一家人日夜徒步赶路,样子狼狈不堪.杜甫此行身边至少带着四个子女,除宗文宗武二子
之图5㊀陕西白水彭衙招魂娃娃剪纸
㊀图6㊀陕西千阳送病娃娃剪纸(图5 6录自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体的原始观念»)外,据至德二载(757)所作«北征»: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可知两个小女儿此时年岁都不大.因为没有多少干粮,以至 痴女饥咬我 .在这种环境下赶路,尚年幼的儿女们即吃不饱又遭受风吹雨淋,还要担惊受怕,可以想见 一旬 赶路之后,身体状况不会很好.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儿女的身体状况,所以杜甫才会选择在深夜投靠故人孙宰以稍作休整,待稍微恢复之后,才继续北上三川到达鄜州.从诗文来看,孙宰烧了热水给杜甫一家人暖脚, 暖汤濯我足 的 我 应该是 我们 之义,不是专就杜甫自己而言.同样, 剪纸招我魂 的 我 也不应该是杜甫自己,更有可能是杜甫的小儿女们.这里的剪纸便是今陕西白水地区尚留存的 招魂娃娃 或 送病娃娃 ,这类剪纸娃娃多用于给小孩子招魂祛病.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解释.杜甫一家人匆忙逃难,中间又曾走散,之后累日长途跋涉已经身心疲惫,且小儿女们因为缺吃少穿,遭受惊吓,身体状况也十分糟糕.孙宰收留杜甫之后,除了烧水给他们暖脚之外,还用当地的风俗剪了 招魂娃娃 或者是 送病娃娃 来给杜甫的小儿女们招魂祛病,以安慰他们避难途中所受惊吓和所遭之罪.经过 剪纸招魂 ,才有了诗文中接下来的 众雏烂熳睡 .孙宰这次的援助对杜甫一家来说是雪中送炭之举,让杜甫铭记于心,所以在后来鄜州省亲再度路过彭衙时,便写下了这首«彭衙行».
综合上述论述,可以看到唐代诗文中关于社会上 招魂 和 剪纸 的流行风俗,而杜诗所记载的 剪纸招我魂 则不同于这一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俗,而是反映了彭衙及其周边地区的独特民间巫术剪纸习俗.由于剪纸本身的特点,使得唐代的剪纸很难保存下来,但是其所承载的文
68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