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
——卓越班李淑芬
Ellen Olenska: Is New York such a labyrinth? I thought it was all straight up and down like
Fifth Avenue. All the cross streets numbered and big honest labels on everything.
艾伦·奥兰丝卡:纽约就是这样⼀座迷宫吗?我认为它的⼀切都像第五⼤道⼀样笔直。所有的⼗字路⼝都标上了
数字,这⾥的⼀切都贴上了让⼈⼀⽬了然的巨⼤的标签。
⽬录:
电影故事梗概
服装设计师简介
电影的时代背景
服装流⾏背景
电影服装的风格与时代关系
⼈物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分析
服装设计与环境
服装设计与⼈物性格
服装设计要素的运⽤
⼀.电影服装设计师简介。
Gabriella Pescucci 意⼤利著名服装设计师(1994年因《纯真年代》货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国籍:意⼤利
设计风格:以新颖的主题、⼤胆的表现⼿法和强烈的个⼈风格著称。
作品简介:作为演员Sartoria Tirelli - Vestire il cinema (2006)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Designer Chocolate (2005)
救命呐!唐吉诃德 Lost In La Mancha (2002)
The 6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94)
图1
作为服装设计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时间之雾/阿果拉 Agora (2009)
贝奥武夫/贝奥武夫:降龙伏魔(台)/魔战王贝奥武夫(港) Beowulf (2007)
查理和巧克⼒⼯⼚/查理与巧克⼒⼯⼚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格林兄弟 The Brothers Grimm (2005)范海⾟/狙魔⼈/凡-海尔⾟/凡赫⾟/怪物猎⼈ Van Helsing (2004)
Secret Passage (2004)
Perdutoamor (2003)
Ballo in maschera, Un (2001)
追忆似⽔年华 Temps retrouvé, Le (1999)
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
贝蒂表妹 Cousin Bette (1998)
孤星泪 Misérables, Les (1998)
红颜祸⽔/绝代宠妓/宠妓/危险的美丽 Dangerous Beauty (1998)
Manon Lescaut (1998)
Per amore, solo per amore (1997)
Albergo Roma (1996)
Cavalleria rusticana (1996)
真爱⼀⽣ Scarlet Letter, The (1995)
新所罗门王 Solomon & Sheba (1995)
窦唯个人资料Slave of Dreams (1995)
纯真年代 Age of Innocence, The (1993)
La traviata (1992)
印度⽀那/情证今⽣ Indochine (1992)
Che ora è (1989)
终极天将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 The (1988)
Qualcosa di biondo (1988)
Haunted Summer (1988)
Splendor (1988)
Famiglia, La (1987)
魔宫传奇,玫瑰的名字 Name der Rose, Der (1986)
美国往事/四海兄弟/义薄云天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Nuit de Varennes, La (1982)
Passione d'amore (1981)
Tre fratelli (1981)
⼥⼈城 Città delle donne, La (1980)
管弦乐队的彩排 Prova d'orchestra (1978)
遗产 Eredità Ferramonti, L' (1976)
Divina creatura (1975)
Identikit (1974)
Addio, fratello crudele (1971)
⼨⼟必争 Uomini contro (1970)
⼆.电影故事梗概
这是⼀个消逝的年代,⼀个曾经华丽⽆⽐,⼜空洞⽆⽐的年代。优雅⽽虚伪,繁荣⽽⽆奈。所有的绅⼠与淑⼥都遵守着业已成规的道德操守和⾏为准则,所有的⽣活都有章可循,所有细节都如同事先编排好的⼀样,不能混乱。本⽚根据艾迪丝华顿
1921年获得普⽴兹⽂学奖的同名⼩说改编,⽽她也是普⽴兹奖史上⾸度获奖的⼥性作家。剧情描述发⽣于18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三⾓恋情。
《纯真年代》讲述的是发⽣在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的⼀段坎坷却⼜⽆法兑现的纯真爱情故事,那个时候上流阶层的⼈⼠都有着⼀套⾃⼰的判断标准和⽣活规则,要求体⾯、得体,年轻⼥⼦离婚是件很不道德的事情。⽽从欧洲逃回到纽约的⼥伯爵夫⼈埃伦,尽管因为丈夫成天在外沾花惹草,恰是这样⼀个“败坏门风”的⼈。埃伦的表妹梅已准备和律师纽兰·阿切尔订婚,在Ellen回来的之后的舞会上阿切尔公开宣布了订婚⼀事,并且遵照规矩,提前告诉了梅的表埃伦。事实上青春时代的纽兰既已暗恋过埃伦,有⼀次还偷偷“强吻”了她。多年后再次相遇,使他的内⼼波澜起伏。纽兰为抑制⾃⼰的情感,向梅求婚,端庄娴静的梅内⼼玲珑剔透,早已察觉未婚夫情感有异,告诉纽伦如果他爱着其他⼥⼈,就不⽤和她结婚,追求他⾃⼰的幸福。然⽽艾伦出于对他的爱⽽拒绝了阿切尔的请求。艾
伦表⽰,只要阿切尔不要求她做出“出格”的事情,她就会留在美国。⼆⼈结婚了。纽兰很快便发现⾃⼰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我,他觉得他要被不幸的婚姻所活活埋葬了,并深刻地明⽩了:⾃⼰真正爱的⼈是埃伦。纽兰⽆法再欺骗⾃⼰,终于向同样备受煎熬的埃伦倾吐了⼼中的爱,但在⼀次被艾伦回绝。最终,出于对纽兰的爱,艾伦准备回到欧洲,从此在他的⽣活中消失。但她没有向他表述,只是在欢送宴会上暗⽰纽兰要和梅⼀起来看她,⽽实际上宴会上⼈⼈都知道艾伦是纽兰的情⼈)。纽兰下定决⼼去欧洲埃伦。但此时,妻⼦梅平静地告诉他:⾃⼰已怀孕,并且在不确定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了埃伦。世俗的规则终于成功地拆散了埃伦和纽兰。多年后,已届⽼年并已丧妻的纽兰终于有机会见到埃伦,并在⼉⼦⼝中得知了“纯真”的妻⼦对他的同情与怜悯,在临死前让⼉⼦实现纽兰⼀⽣最重要的⼼愿。然⽽他只是在楼下遥望着埃伦的窗⼝,年轻时代
的埃伦灿烂的笑容在纽兰的⼼中如鲜花绽放,他终于明⽩他⼀直在⼼底保存着他最美好的记忆,⽣怕它被岁⽉的流逝所淡化。他和艾伦的爱是⼀种在⼼灵和灵魂上的爱,遥远,⽽⼜亲近,⽆需表达。摇望着当年爱⼈的窗⼝,只留下淡淡的惆怅。他宁愿将艾伦在海边那个回眸定格在记忆中,让她成为⼼中那永远遥不可及的美丽,成为他⼀去不复返的纯真年代。想到这⾥,纽兰轻轻站起,在窗户关闭(提⽰他进去)的暗号下,缓缓⾛过街道的尽头。
(www.doczj/doc/98d3ce59804d2b160a4ec007.html /Html/MovieInfo/2010/10/info_52320.html)
这是⼀个消逝的年代,⼀个曾经华丽⽆⽐,⼜空洞⽆⽐的年代。优雅⽽虚伪,繁荣⽽⽆奈。所有的绅⼠与淑⼥都遵守着业已成规的道德操守和⾏为准则,所有的⽣活都有章可循,所有细节都如同事先编排好的⼀样,不能混乱。
梅和纽兰,也如同所有的纽约青年贵族⼀样,⽣活⾼尚、体⾯⽽苍⽩。
于是,当⼀袭红⾐的伯爵夫⼈出现时,不和谐之⾳便出现了,⽽与此同时,在这⼀潭死⽔的⾼尚准则之后,⼈的情感,那唯⼀不能被束缚的冲动、欲望和爱情,开始挣扎、逃离,渴望摆脱禁锢。
然⽽,正如那被永远定格的画⾯⼀样,在美妙的如同油画的场景中,伯爵夫⼈明知⾝后有⼀颗渴望爱的⼼在祈祷她的认可,她终究躲开了。在那个美的虚假,美到苍⽩的浮华世界中,她也终究落荒⽽逃,带着⽆奈、惶恐和牺牲,带着⼀⽣⼀世⽆法释怀的爱与遗恨,逃离了。
往往,多数评论都把这场爱情悲剧怪罪于纽兰的懦弱。可我始终觉得,纽兰在最后的关头,曾经努⼒挣扎过,我完全相信,如果在那场由梅⼀⼿导演的,充满阴谋、欺诈的“欢送会”上,伯爵夫⼈接受了纽兰的请求,也许,他们是会不顾⼀切私奔的。可是,正如夫⼈在堤岸上不曾回头那样,她再⼀次拒绝了他。
其实,这场爱情的⽆疾⽽终是因为奥斯兰卡(伯爵夫⼈)最终不能冲破⾃⼰⼼中保守的道德防线:她
可以为了幸福⽽背弃上层社会的礼教,以离婚的⽅式寻求解脱,可她却⽆法以破坏表妹(梅)的幸福为代价,追求⾃⼰的爱与快乐。是的,上层社会的流⾔诽语固然可怕,但对于奥兰斯卡⽽⾔,梅即将失去丈夫的痛苦,纽兰将永远被纽约上流社会所抛弃、放逐的可悲下场,却是她内⼼⽆法承受的⾃责和恐惧。
她难以⾯对这种共同毁灭的创痛,她只有逃避纽兰于绝望中渴望解脱的眼神,她只有拒绝纽兰在最后所提出的,那虚弱⽆⼒,有如濒临溺毙者最后的恳求。她逃⾛了,逃离了这段带给她⽚刻温暖的纯真爱情,逃离了⼼中的负罪感,逃离了繁华虚伪的纽约,也逃离了⾼尚优雅、却鄙夷唾弃她的上层社会。
她匆匆逃离,没有回眸,不曾留意⼀下纽兰绝望的⽬光,⽽那⽬光会使她痛彻⼼肺,会令她⾝⼼崩溃。
当纯真年代悄然流逝,纽兰和⼉⼦⾛在去奥斯兰卡家的路上时,纽兰才知道,⾃⼰多年前的秘密早已被⼉⼦知晓。这⼀次,再也没有了虚伪的道德规范,没有了旁⼈的流⾔诽语,没有了内⼼的⾃责和惶恐。可是,时代变了,岁⽉也带⾛了⼀切激情和冲动,⾯对伸⼿可得的爱情,纽兰把选择的权利⼜⼀次给了奥斯兰卡。
纽兰静静地坐在楼下,望着奥斯兰卡家的窗户……,结局呢?
当仆⼈缓缓关窗,当玻璃反射⼣阳发出的耀眼闪光打在纽兰的脸上时,他仿佛⼜看到当年长堤上背对着他的那位沉着⽽固执的贵妇。她明知他在楼下,她明知他在等着她出现在窗⼝,然⽽,这⼀次,她仍然关上了那扇
窗,那扇⼼中的爱之窗。
纽兰转⾝离去。时代不同了,可他们的⼼也不同了。那曾经的纯真岁⽉,纯美的爱情亦随着那年代渐⾏渐远。这⼀次,他们⼀同维护了那份优雅、执着却⽆奈的爱情,维护了那个⾼尚、⾃律却永远留在回忆中的“纯真年代”。
(www.doczj/doc/98d3ce59804d2b160a4ec007.html /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62965.shtml)
这个故事,关于⼀个离了婚的魅⼒⼥⼦、⼀个循规蹈矩的男⼈、⼀个温柔贤惠的⼥⼈的三⾓恋爱。
纯真,意为纯洁真挚。说纯洁,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从未逾矩。说真挚,梅的爱纽伦,纽伦与艾兰的相爱,还有艾兰的爱梅,都是同样真挚的。
花木兰新剧照
只可惜感情是错位的,最爱的⼈并没有在⼀起,“纯真”是以放弃⾃⼰的真实感受为代价换取的,那个婚姻并不真挚。
不纯真的年代⾥同样不纯真的婚姻。那么纯真年代的名字⽏宁看作处处透着反讽。被上流社会的虚伪压得透不过⽓的纽伦,表⾯上循规蹈矩,⼼⾥却是⼀团⽕,但是如果没有氧⽓,这⽕也会渐渐熄灭,其结局⽆⾮是跟其他⼈⼀样,带着⾔不由衷的笑,在规则下⾯庸碌⼀⽣。艾兰的出现,却提供了那种救赎,艾兰就是那个可以给他氧⽓的⼈。
艾兰不虚伪、不做作、敢于追求⾃⼰的幸福,在离婚是禁忌的上流社会⾥,敢于和不幸福的婚姻说再见,她性格中的敢作敢为、直率开朗都是纽伦所缺乏的。
所以她的出现对纽伦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她既是被爱者,也是施救者。⼈们总是不⾃觉地以爱情作为救赎的载体。希望在其中可以得到新⽣。对救赎的主题⼀向感兴趣的马丁·斯克塞斯这⼀次把承载物从暴⼒投向了爱情,但救赎的主题可以说是⼀承未变。
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呢?⼈都是有原罪的。耶稣为了众⼈⽽被订上⼗字架,⼜死⽽复⽣,那是⼀种救赎,即献⾝。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个体在弃绝个体性中获胜。
再来看这部电影,当结尾处,年近六旬的纽伦站在艾兰的寓所外,想起年轻时——去海边码头艾兰时曾经下定决⼼,只要她回头,则他就抛下⼀切,跟她⾛。结果她没有回头。她后来告诉他,她是故意不回头——此时纽伦脸上露出了发⾃内⼼的笑,恍然看见艾兰在波光粼粼的海边回头灿然⼀笑,还是年轻时秀美的容颜,纽伦决定不去见艾兰,把记忆留在最美的⼀刻。
纽伦的释怀的笑或许就是导演的态度,即这种救赎在舍弃⾃⼰、成全他⼈后就会得到。所以,艾兰是得到救赎的,因为她深爱表妹梅,所以不会抢⾛她爱的男⼈,⽽是⾃⼰退出。纽伦也得到了救赎,也因为他⽤⼀⽣为代价,给了梅⼀个“完美家庭”。⽽梅呢,她⼀切⼼知肚明,还是忍受了没有爱情的婚姻,全⼼对待纽伦和家庭,似乎也⽆可挑剔。
也许因为舍弃⾃⼰⽽得到救赎,但是,结果他们不过成就了⼜⼀段虚伪的上流社会完美家庭的假象,貌合
神离的夫妻,平静如⽔的⽣活,匆匆溜⾛的时光。以⾄于纽伦的⼀⽣⼏乎都可以在他的书房⾥浓缩。在这⾥,孩⼦受洗,孩⼦成长,孩⼦结婚。⼀⽣就差不多⾛到了尽头。他⾃⼰的⼈⽣呢,⼤概是从那个招待贵宾们的晚宴上,就划上了⼀个休⽌符了。
那是他们这对新婚夫妻第⼀次请客,⾼朋满座,虚伪也⾼贵的⼈们不怀好意地盯着纽伦和艾兰,却不知他俩⽐他们中的任何⼀个都纯洁。纽伦看着艾兰的表情,沉重极了,眼神凝注,那种认真和专注着实令⼈感动,⽽艾兰还是谈笑风⽣,她故意忽略这男⼈的深情,因为那时她知道了梅有⾝孕,也是在那时,她也决定了给⾃⼰的⼈⽣画上休⽌符。
那是那个年代,他们能选择的最顺理成章、最省事的⼀种解决之道。所以,在我看来,实在没什么意义。救赎没有错,但更忠于内⼼的救赎,⽽不是在虚伪下苟且,才更加难得⽽珍贵吧。
三.电影所讲述的时代背景
图2
影⽚背景设置在19世纪70年代,那时的⼈们按照严格的社会礼仪谈
话、⾛路、见⾯、聚会、进餐,甚⾄他们个⼈的⽣活、恋爱和婚姻也
在这种程式下进⾏,虽然这种社交礼仪的密码并没有任何书⾯记录,
但⽣活在其中的⼈⾃出⽣以来就在不断地对它进⾏着研习。⼩说作者
伊迪丝·沃顿以强烈的讽刺⼝吻将那⼀时代称为“纯真年代”,这⼀
看似已成为过去了的年代在现今的社会依然以乔装改扮过的⾯容继
续存在。虽然影⽚展现的是19世纪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爱情悲剧,
但斯科塞斯以往影⽚中显见的流⾎和冲突却被隐藏在看似优雅和⽂
质彬彬的社会礼仪之下,这种表⾯的⽂雅端庄之下却是精于算计的残
忍。虽然相隔了⼀个世纪,但马丁·斯科塞斯和伊迪丝·沃顿都是研
究纽约部落战争的专家。
任曦>flowerdance钢琴谱
纯真年代故事发⽣在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总是以“⾼贵者”⾃居,排斥“暴发户”进⼊他们的核⼼圈⼦。尽管当年铁路⼤王范德⽐尔特富可敌国,但是范德⽐尔特夫⼈⼀直受到艾斯特夫⼈的蔑视与排挤。范德⽐尔特夫⼈想尽⼀切办法也没有能打⼊艾斯特夫⼈的社交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洲⼤陆上的有钱⼈家庭的⼩与欧洲⼤陆的旧贵族家庭通婚是⼀件⾮常时髦的事情。也是“暴发户”们将“新钱”变成“旧钱”的⼀种最便捷的⽅式。当然这种跨洋婚姻毫不在意当事⼈的意愿,其中发⽣了多少⼈间悲剧⽆⼈知晓。美国著名的⼥⼩说家伊迪斯·华顿创作的⼩说⾥,许多情节都是取材于这样⼀种“跨洋婚姻”,如她创作的《纯真年代》⾥的⼥主⼈公就是⼀位被远嫁欧洲去“联姻”的美国上流社会的妇⼥,后来
终因不满缺乏感情基础的丈夫⽽离婚。
上流社会对于“新贵”的排斥,甚⾄连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都不放过。相传波⼠顿的⼀位旧贵族对于肯尼迪家族的发迹史⼀直耿耿于怀,即使在肯尼迪当上美国总统后,也不忘咒骂肯尼迪家族是“在街上
流浪的、下贱的爱尔兰⼈”,并拒绝与肯尼迪家族交往。当然,在美国,最终决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还是“经济实⼒”。
在欧洲,有贵族封号的⼈不仅意味着他的⾎统纯正,还意味着他的举⽌、教养、风度甚⾄道德⽅⾯都为⼈楷模(当然历朝历代的贵族阶层都有丑闻缠⾝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在美国⼀个⼈有可能在⼀夜之间暴富,但他决不可能⼀夜之间迈⼊受⼈尊敬者的⾏列。要赢得世⼈的尊重、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还需要练“内功”。卡内基⾳乐厅、杜克⼤学、福特基⾦会等等名字似乎都在提醒⼈们注意,现在处在美国上流社会的⼈⼠在巧取豪夺的同时还有事业成功后回馈社会的另⼀⾯。纽约的“贵族区”
对于⼀般⼈⽽⾔,10021只是美国某⼀个地区的。然⽽,对于美国⼈⼝学家来说,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个编码代表着美国最富裕的社区:位于纽约市的、介于第五⼤道和东河之间的、从东61街到东80街的这⽚区域。这⼀地段的核⼼区则是有
着“贵族区”之称的社会名流王国。这⾥盘踞着拥有财富、权⼒和社会地位的机构团体、最时髦的私⼈俱乐部、最好的私⽴学校。
在美国建国初期,像纽约、费城、波⼠顿那样的港⼝城市中的上流社会家庭⼀般都将宅地建在城中最早开发的地区,即所谓的“下城”(Downtown)。在纽约市,上流社会家庭开始在华尔街⼀带筑屋。到了18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扩展,上流社会将宅地迁⾄百⽼汇⼤街附近。到了镀⾦时代,纽约市的豪
门望族纷纷从下城的宅邸迁⼊上东区,他们沿着中央公园以东的第五⼤道建迷你式法式城堡、维也纳式宫殿,上东区遂成为名流聚集之地。⾄今这些宫殿依然存在,有的已经被外国驻纽约的外交使团购买,有的则由新的主⼈继续使⽤。
居住在纽约市第五⼤道和公园⼤道附近的⼀些名门望族⾄今仍然保留每年举⾏冬、夏两季社交聚会的传统。现在,这类社交聚会的性质已经从早年的“社交阶梯”变成⼀种家族公共关系的联络⽅式。
另外,⼀些封闭式的私⼈俱乐部也是上流社会⼈⼠热衷交往的地点。封闭式私⼈俱乐部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参加某⼀封闭式私⼈俱乐部是当时具有上流社会⾝份的⼀种标志。最早加⼊这些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商界的杰出⼈⼠。这类俱乐部包括:纽约的“世纪协会”、费城的“费城俱乐部”、匹兹堡的“林肯俱乐部”、芝加哥的“芝加哥俱乐部”、旧⾦⼭的“太平洋联盟”等等。这些俱乐部从全美各地招收社会名流,它作为上流社会“团结⼀致”的象征,成了上流社会内部交换意见、达成妥协的最佳谈判场所。她的私密性、⾮正式性都为统治阶级内部排除分歧、达成共识创造了氛围。现在,年轻⼀代的社会名流更愿意使⽤俱乐部作为社交的场所,⽽不像他们的⽗辈、祖辈那样在家举办⼤型社交聚会。
结“秦晋之好”既是上流社会成员之间加强彼此社会地位的⼀种办法,也是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上流社会家庭之间互相救助的⼀种同盟。⽐如在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的⼥⼉嫁给了艾森豪威尔的孙⼦,两家联姻使各⾃家族的社会地位都得以巩固。1995年居住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居民们就⽬睹了⼀场世界上“最富有的”⼈的⼥⼉
如果你也听说歌词
嫁给世界上“⾎统最纯正”的家庭的婚礼场⾯。22岁的亚历⼭德拉·娜塔莎·⽶勒嫁给具有最古⽼德国贵族⾎统的冯·依贡·富尔斯泰伯格王⼦。新郎的母亲叫戴安·冯·富尔斯泰伯格,是⼀位设计师;新娘的⽗亲则是经营全世界机场免税店业务的亿万富翁。在此前不久,亚历⼭德拉的茉莉就已经嫁给了被废黜的希腊国王的⼤⼉⼦。像这样的“财富嫁给衔头”的婚礼在美国社会还要⽆休⽌地演绎下去。
(www.doczj/doc/98d3ce59804d2b160a4ec007.html /chinese/RS/331917.htm)
四.故事所处时代的服装流⾏背景,以及电影服装设计的总体风格与时代的契合关系。
服装流⾏背景放生伴奏
⾐服:对19世纪末的上流⼈⼠⽽⾔,⾐服的设计原则就是脱离现实。由于遗产继承者最受尊重,因此⼲活是件丢⾯⼦的事;于是⾐服也传达出⼀种闲适⾃在的⽣活。凡勃伦说,不管是⽩⾊亚⿇西装、男⼠休闲帽、⼥⼠胸⾐还是⽆边⼥帽,⾐服就应该“价格昂贵,⽽且⼀眼就能看出,穿⾐服的⼈向来不从事任何⽣产性劳动。”
1870年巴黎爆发了⾰命,成⽴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时期,曾经在17、18世纪末流⾏的臀垫是裙撑有重新流⾏起来,成为巴斯尔。
图3 这种风格的长裙也是沃斯设计的。巴斯尔长裙的裙裾缩⼩,裙摆的⼀部分束到腰后,并点缀上各
种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