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李舒桐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师:最近老师的学校正在搞趣味运动会,通知如下。(指名读)同学们,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吗?(生:5+4=9)
2.出示统计表,让生观察。
跳绳陈东李方丁旭杨明刘红
踢毽刘红于丽周晓李方
师:真的是这样吗?请看参赛学生名单,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生答有两个刘红。师:名字重复了说明了什么?)要想求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我们得知道什么?(得知道有几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你能不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设计整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哪几名同学的名字重复了?(组织小组讨论)心痛2009mv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引发矛盾冲突,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合作,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选出几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式:①将两项参赛的名单排列好连线;②将名单重新调整顺序;③将名单调整顺序,并且把重复名单撤走一个等等。)二月里来钢琴曲
第一种汇报完后追问:哪几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哪几名是只参加跳绳或踢毽的?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
第二种汇报完后追问: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他们小组是调整了名单的顺序,把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放在了前面,把只参加了一项的放在了后面。(让生用不同颜的笔将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圈起来)
大壮被央视点名 第三种汇报完后追问:(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种方案)这两种设计方案有什么不同?明明名单里有两个刘红两个李方,为什么你们却只用了一个呢?(因为刘红是一个人,李方也是一个人)他们采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哪几名同学参加了两项?你们这种方法真是太妙了!
3.对比优化: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几种设计方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能清楚地看出哪几名同学的名字重复了)那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直观?(第三种)第三组的同学,你能圈出哪些是参加跳绳的吗?哪些是踢毽的呢?(让生用不同颜的笔圈起来)哎,为什么这部分你圈了两次呢?(因为他们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谁看明白了这种分法?能过来把老师黑板上这些姓名卡片也像这样分成三部分?(指名分)
4.引出集合圈:(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开始我们把跳绳的同学放在一起,圈起来,(指着第二种方案,同时课件出示)这样的圈它有一个数学名字叫集合(板书),数一数跳绳同学的集合里有几个人?(5个)把踢毽的同学放在一起,圈起来,这就是踢毽同学的集合。数一数踢毽同学的集合里有几个人?(4人)第三种方案里发现刘红和李方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于是将他们合二为一,于是就变成了这一种表达方式(课件演示)。早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维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因此这个图又叫维恩图。(2)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统计表对比,它有哪些优点?(能直观的看出参加者两项比赛的人数,尤其是同时参加两项比赛的人数部分很清楚)
何珈好
5、据图列式:现在你能根据这个图列式计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了吗?(预设:5+4-2;5-2+4;4-2+5;3+2+2)能结合维恩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吗?(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整理的过程,合作交流、对比优化,自然而然引出维恩图。
三、巩固应用
1.智慧闯关:(1)第一关见P105做一做第1题(下图左)。(2)第二关见P105做一做第2题(上图右)。(3)第三关见P107练习23第4题。
2.课后拓展训练:老师这有两个礼品盒,第一个礼品盒里有4种礼品,第二个礼品盒里有3种礼品,猜猜看这两个盒子里可能共有几种礼品。
心中的日月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巩固课堂知识,拓展学生思维。
四、全课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
2.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圈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些好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更多的数学奥秘。
参考文献:
[1]马旭,欧阳尚昭.“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点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22):17-23.
[2]刘美君.“数学广角——集合问题”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6(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