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父母牧神午后前奏曲》
中文1203 许嘉新 120101324
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彩进行光与影的交替,捕捉一霎那的感觉。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辞,他的音乐代表了振兴中的法国音乐从浪漫主义到20世纪音乐的过渡。
这首梦幻一般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 
马拉美的原诗晦涩难懂,任凭人们去自由想象:“牧神——一个憨直、好、多情的神——拂晓时在森林里醒来,尽力回想他在昨天午后的经历。他分辨不清:究竟他真是幸运地接受了那洁白和金黄的仙女——她们是那么温柔和放纵——的访问呢?还是他那保留的记忆只是
爱已化成灰
一个幻影?幻影是不会比他从自己的笛子吹出来的一连串干燥的音符更真实的。但是肯定的是。在那闪光的湖里的棕苇丛里,当时和现在,都有着洁白的动物。她们是天鹅吗?或许是!这种美好的经历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了保留它,他情愿辞退他在森林里的神位。美好的时刻逐渐淡漠了;他永远不会知道,这究竟是亲身经历还是做梦。太阳是温暖的,草地是柔软的;他重又把身子卷成一团睡起觉来,以便他可以进入更有希望的睡林之中,去寻求那可疑的、心醉神迷的情境。”
而乐曲的开始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得十分分明的线条,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乐队的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
阿郎使道传马拉美听了前奏曲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写给德彪西的信中说:“你的《牧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以微妙、敏感、迷离的衬托提高了它。”
乐曲结构比较自由,但大体保持了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乐队的主要乐器是木管、弦乐和竖琴。木管多用低音区,圆号与弦乐常加弱音器,音响奇异、柔和,整个画面如蒙上一层薄纱。户田惠梨香男友
第一部分的主题调性模糊、很不稳定。这个无伴奏的模拟牧神芦笛的主题,形象的描绘了这个古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的牧神懒洋洋的神态。
mpg格式歌曲下载中部的主题为梦幻般的热情,这个由双簧管演奏的主题,经过多次动机的交织展开,派生出更热情的曲调,再由弦乐齐奏,在木管三连音和两架竖琴琶音的伴奏下,你会感到牧神在梦幻中。甚至洋洋自得起来了,尤其在圆号引导下出现的小提琴独奏,更为动人。
当乐曲的主要主题在竖琴琶音与弦乐弱奏长音的弦背景上两次出现,并间隔以圆号、木管的颤音和下行顿音演奏时,却又是牧神的怀疑、焦躁不安的神情了。
再现部,在更轻微的弦乐颤音伴奏下,长笛再现一段的主要主题,此时加进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的上下游动的半音弦律,弦乐配器已细分为是个声部。牧神重又返回懒洋洋的境地。特别是最后,竖琴的下行音调,圆号的平行大三度的半音起伏的进行,鲜明地表现了懒散、寂寞的牧神,是在做了一场虚幻的白日梦。
就如当代著名法国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莱兹所说:“正像现代诗歌无疑扎根于波德莱尔的一些诗歌,现代音乐是被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唤醒。”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奠定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 ,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
 《牧神午后》是最常演奏的德彪西作品之一,我个人也十分欣赏音乐带给我的感觉。模糊的轮廓,朦胧的彩,不易分辨的调变化。音乐中充满了难以琢磨和微妙的东西,没有堂皇雄伟的气势,充满着暗喻和隐喻没有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难怪拉威尔说,倘若在他临死之前有可能最后再听一次音乐的话,他要听《牧神午后》。   
>杨东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