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致橡树
舒婷
教学⽬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提倡的独⽴平等、互相依存、亲密⽆间的爱情观,树⽴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的情感世界,提⾼学⽣的⽂学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提倡的独⽴平等、互相依存、亲密⽆间的爱情观,树⽴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的情感世界,提⾼学⽣的⽂学修养。
教学课时
爱不释手李丽芬⼀课时
教学过程
⼀、导⼊
爱情,⼀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让⼈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变化,今天让我们⼀起⾛进舒婷的⼼灵深处,听听她的⼼灵独⽩。(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6⽇出⽣,福建⼈,当代⼥诗⼈。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
抒情⾊彩;语⾔精美,具有鲜明的个⼈风格。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是诗⼈⽤⼀种内⼼独⽩⽅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时代背景:这⾸诗写于1977年3⽉27⽇,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年浩劫刚刚结束,⼈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年,⼈性遭到蔑视,⼈的尊严遭到肆⽆忌惮的践踏。爱情,这⼀⼈类⽣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扼杀。当时不少诗⽂中所描写的男⼥主⼈公,除了有⾰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命者的⾝份格格不⼊。但是即使是在令⼈窒息的年⽉,诗⼈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伸向⼈性的各个领域,对⼈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
⼆、讨论:情为何物
一个人的等待
师:我们⾝边有多少⼈在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下:“爱情是什么?”
学⽣讨论发⾔,⽼师出⽰前⼈爱情语录:
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颗⼼去敲打另⼀颗⼼,⽽是两颗⼼共同撞击的⽕花;
郑保瑞
苏联·尤·留⾥科夫:爱情不仅能给⼈带来光明,⽽且也带来⿊暗,不仅使⼈们感到振
奋,也使⼈们感到压抑;
英国·莎⼠⽐亚:爱是⼀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条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亚:伟⼤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变得敏锐、勇于献⾝、充满信⼼;
法·莫⾥哀:爱情是伟⼤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
苏联·留⾥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天等于⼀年,⽽使⼀年等于长⽣不⽼。爱情能使⼈变成神,使⼈长⽣不⽼。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种传统爱情观
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要求:学⽣注意体会语⽓、语调和重⾳,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要求:读准字⾳,把握节奏。这⾸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由朗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师:请你随着⾳乐轻读,想想此诗阐述的是⼀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开始阐述的?
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引⼊崭新的爱情观。
2.解读第⼀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1)男⽣或集体朗读第⼀层。
(2)师问:诗⼈在这⼀层中运⽤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泉源、险峰、⽇光、春⾬。
相关知识: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者⽔融,互为依托。
(3)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明确:
⼀⽅攀附:
A.先显⽰“凌霄花”图,问:“好看吗?”(好看)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没有,因为它的⽣存⽅式是“攀援”,它没有⾃⼰的主⼲,它是靠别⼈的⼒量上去的。)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天,“傍⼤款”者还想通过依附“⾼贵”的丈夫来实现⾃⼰的⼈⽣价值,真是可怜⼜可笑。现代⼥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不做靠男⼈发光的⼥⼈。⼥⼈不能再是⽉亮。
单⽅痴恋:
A.放⼩鸟画。
B.这是⼀只可爱的灵巧的⼩鸟,但是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还有可以让它展翅⾼翔的⾃由天空。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性?(⽢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鸟,在男性的阴影中⿇⽊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我的⼥性,这是单⽅地痴恋。)
⼀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光、春⾬画。
B.这是⼀泓清泉,它给⼈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泓清泉,是会让⼈⼼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C.提⽰:我想给⼤家念⼏句歌词,选⾃艾敬的《外婆这样的⼥
⼈》:“⼥⼈,⼥⼈,这⼀⽣啊,为了谁⽽活着;⼥⼈,⼥⼈,这⼀⽣啊,为了他和他的孩⼦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熟蒂落时为爱受困,⼈到中年时残花败叶,⼈⽼珠黄时为着⼉孙……”外婆这⼀⽣过得怎样?(把⼀⽣给了他和孩⼦们,为了别⼈⽽活,没有⼀刻是为了⾃⼰活的,这就⽆所谓有⾃⼰的⼈⽣理想并实现⾃⼰的⼈⽣理想,所以从⼈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味的奉献不⾜取。虽然从道德情感⽅⾯说是⾼尚美好的,但从⼈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看也未必是明智的,如《牵⼿》中男⼥主⼈公的故事所透露的:夏⼩雪和钟锐是⼤学同学,后夏为了⽀持钟的事业和照顾⼉⼦,放弃了⾃⼰的理想,成了很称职的“贤妻良母”,但这时,钟觉得与妻⼦缺少共同语⾔,于是感情不和,终⾄
离婚。后⼩雪重新回了⾃我,此时她⼜具有了吸引钟的魅⼒,使钟希望与她再次牵⼿。所以现代⼥性应摒弃“男性中⼼”的世俗偏见和“⼥⼈⽀撑男⼈,男⼈⽀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味地牺牲⾃⼰
⽽“为他⼈作嫁⾐裳”。
D.险峰⽢愿作他⼈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光、春⾬作者是否否定?——从字⾯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把它补充⼀下:甚⾄(也不⽌像)⽇光(四季射来炽热的光焰),甚⾄(也不⽌像)春⾬(遍洒你的枝叶,浇灌你的⼼⽥)。
3.教师⼩结: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爱的双⽅的结合,并不是⼈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的攀附,也不是单⽅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层,了解诗⼈追求的爱情观
师: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静听来⾃诗⼈⼼灵深处的真实表⽩吧。
1.学⽣集体朗读第⼆层。
2.理解意象“⽊棉”。
师:诗⼈在这⼀层⾥提出了“⽊棉”这⼀形象。象征⼥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有⼀⾸歌⾥这样唱
道:“阿⾥⼭的少年壮如⼭,阿⾥⼭的姑娘美如⽔,”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更能表现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棉来象征⼥性?
学⽣讨论后归纳明确:⽔虽然能表现出⼥⼈的柔美,但是⽔绕⼭⾛,给⼈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性;⽽⽊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起,平等独⽴,⼜不失⼥性的温柔之美。
师:诗⼈认为具有阳刚之⽓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棉应该保持着怎样⼀种特殊的关系呢?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平等。要有⾃⼰独⽴的⼈格形象,他们⼆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低的,男⼥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听懂我们的⾔语。”
——既有独⽴的⼈格,⼜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喻什么?
——“寒潮、风⾬、霹雳”⽐喻⽣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喻⽣活中的快乐与成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两⼈互通⼼意,⼼⼼相印、息息相通,并分担、共享⽣活中的⼀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性独⽴。
师:作为爱的双⽅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齐读:“你有的铜枝铁⼲,像⼑、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作者在这⾥⽤了⽐喻修辞⼿法,把理想中的男⼦汉⽐做⼑、剑、戟,枝⼲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像英勇的⽕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种⼥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像英勇的⽕炬”难以理解,联系⾃古以来中国⼥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性的⼤多是⼀幕幕悲剧,她们中⼀部分⼈意识到⾃⼰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告终,另⼀部分⼈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种依附品⼀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诗⼈作为新时代⼥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炬”突出了⼥性还需具备像男⼦汉⼀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带来⼒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分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终⾝相依(⼥)
这⾥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同⾈、患难与共,当⾬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最终是共享幸福⼈⽣的。这是诗⼈⼼中理想的爱情:独⽴平等、相互依存、⼼⼼相印、⽢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声表⽩:这才是伟⼤的爱情!
男⼥⽣齐读:“这才是伟⼤的爱情,坚贞就在这⾥: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在诗⼈看来,爱不仅只爱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活的⼟地,简⾔之,爱他所爱。这是⼀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境界。
关于“朦胧诗”,⼜称新诗潮诗歌,产⽣于七⼗年代末、⼋⼗年代初,强调诗⼈的⾃我意识。因其在艺术形式上⽤总体象征⼿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它往往借助象征、⽐喻等⼿法,创造⼀种朦
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诱发⼈们的好奇⼼和想像⼒,使⼈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其特点是:
A.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的本质,探索⼈的⾃我价值,体现诗⼈的主体意识。 B.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改新诗明⽩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代⼈》、《远和近》,梁⼩斌的《雪⽩的墙》。他们是⼀在⼗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活底层⽽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代⼈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活⽅⽅⾯⾯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致橡树》,是舒婷的⼀⾸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可以说是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且是⾼尚的,伟⼤的。它像⼀⽀古⽼⽽⼜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们的⼼弦。
五、联系实际,学⽣谈⼼中的爱情
1.学⽣谈通过学习本⽂,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注意:⿎励学⽣⼤胆发表对爱情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挖掘内涵。培养学⽣独⽴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
师:我真的很佩服⼤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那么请⼤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灵,男⼥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种爱情观的看法。
2.教师总结:
是啊!爱⼈是美妙的,被⼈爱也是幸福的,中学⽣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事业未确定⽅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先学习⽂化知识、不断完善⾃⼰,使⾃⼰成为⼀棵努⼒向上,根基牢固的⼤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活、拥有⽣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追求的爱,⽗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活、社会甚⾄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必定能长成参天⼤树。
六、拓展延伸:⽐较阅读
1.听朗读《⼀棵开花的树》,想象⼀幅画⾯。
(出表现抒情主⼈公⼼理的词语,然后明确地描绘说:“通过‘求’‘盼望’‘颤抖’‘等待’等关键词语,这个⼥⼦的形象似乎就在我们⾯前:纤弱、柔美的她羞怯地守候在路旁,祈祷着,激动着,渴望着,她所钟情的⼈会注意到她。席慕蓉表达了⼥性对爱情祈求的⼼情、被动的等待。)
2.⽐较分析李商隐《⽆题》、⽩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秦观《鹊桥仙》对爱情的评说。
明确:
李商隐《⽆题》(春蚕到死丝⽅尽,蜡烛成灰泪始⼲)忠贞不渝
⽩居易《长恨歌》(在天愿做⽐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翼双飞、相依相存
李多海图片《诗经氓》(⼠之耽兮,犹可说也。⼥之耽兮,不可说也)⼥性对男性的依附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盟海誓,⼼⼼相印
⼀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这最美丽的时刻为这不要在我离开前离开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演员朱墨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当你终于⽆视地⾛过
在你⾝后落了⼀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
我愿意是急流
[匈⽛利]裴多菲教学⽬标
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法,品味本诗的语⾔美。
2.感悟诗中的意象,理解诗⼈对爱情真诚⽆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3.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理解诗⼈对爱情真诚⽆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学⽣的⽂学修养。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赏析法
预习布置
1.⾃查背景资料。
要点:A.裴多菲的⽣平和创作。B.本诗的写作背景。C.裴多菲的代表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