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陕西戏曲交流史
称颂新篇章,有回顾往昔重温前一章的必要。陕西、山西古称“秦晋之好”,两省人民有着悠久深厚的传统友谊。仅从戏曲交流活动谈起,在清朝末年,秦晋艺人联袂进京,号称“山陕梆子”同台献艺,传为艺坛佳话。植根于黄河之滨的“同州梆子”显然与晋剧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建国以来,两省又有着频繁的艺术交流活动。缩小范围,只说西安太原两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晋剧一团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剧作《屈原》,丁果仙饰屈原,牛桂英饰婵娟,郭凤英饰宋玉,在陕西省剧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难怪她表演具有诗人的气质。一曲《雷电颂》,慷慨悲壮,已成绝唱,至今仍觉余音绕梁。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领衔主演的太原市晋剧一团出省巡回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个月。西安文艺界一时竞说《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对丁果仙的表演艺术,牛桂英富有韵味的唱腔,郭凤英的翎子特技等,都为之倾倒。晋剧团同志们观看了秦腔著名演员刘毓中演出的《祭灵》、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华、杨令俗演出的《龙门寺》等。秦晋艺术家互相观摩,切磋艺术,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云学唱《探窑》中王宝钏的唱段。郭凤英给秦腔青年演员陈妙华说戏。还有一桩轶事:一个星期天加演日场,丁果仙演出《卖画劈门》,这正是刘毓中的拿手好戏,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
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得演员一等奖。刘满怀虚心地去看戏,两位“卖画老人”在此剧中的唱腔苍劲悲放,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却失悔戏没有演好,情绪不安,掉下泪来,表现了一个真正的演员忠于艺术,刻意求精的可贵精神。
1959年元旦以后,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剧团、眉碗团、西安易俗社组成的赴京演出团,所谓三大秦班共二百人从首都演出载誉归来,路经太原访问,分别在长风剧场、建筑工人俱乐部演出。“三大秦班”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拥有着刘毓中、刘易平、田德年、杨金风等名老艺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员宋上华、杨令俗等,他们大多数是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得奖者。还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青年演员马蓝鱼、李继祖、李应真、李瑞芳、王毓娴、张亚丽、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等。其中许多演员参加拍摄了秦腔戏曲片《三滴血》、《火焰驹》,在观众中享有盛誉。他们在并演出的剧目有《三滴血》、《赵氏孤儿》、《游龟山》、《游西湖》(以上秦腔),《白玉钿》、《金碗钗》(以上华剧),《梁秋燕》(眉户)等。山西、太原省市委、省市政府对“三大秦班”来并演出,非常重视,给于较隆重的礼遇和热情接待,首场演出举行了开幕式,演毕太原市剧校学员献花致敬。还组织了多场艺术交流演出和座谈会、联欢会,参观游览等多项活动。当时“三大秦班”为我省文艺界演出的剧目是眉户现代戏《情投意合》(《梁秋燕〉》中一折)、《刺目劝学》(
《五花马》中一折)、华剧《借水赠钗》(《金琬钗》中一折)、秦腔《虎口缘》(《三滴血》中一折)、《窦娥冤》等,真是精英汇聚,异彩纷呈。
“秦声秦态最迷离”(孔尚任),演出轰动晋阳,盛况空前。秦剧人才众多,底子深厚,剧目丰富,多经过整理改编,演出富有生活气息。在戏曲改革方面遥遥领先,特别是马健翎、黄俊耀主持下的戏曲研究院乐队在民族乐器外增添了西洋木管乐器,讲求配器,如《借水赠钗》,“一曲能销座客魂”,名闻遐迩,脍炙人口。艺术交流,我省丁果仙、郭凤英演出的《详状》,冀美莲演出的《挂画》,为秦班的同志们所津津称道。那时太原市戏剧学校的学员面临毕业,正在实习演出阶段,在欢迎会上向老师们汇报演出的剧目是《见皇姑》、《打瓜园》、《别洞观景》、《扈家庄》。他们籍此良机观摩学习,场场不误,通过接触,面受教益,对他们艺术的成长帮助不小。歌曲 曹操
艺术交流演出和联欢会的气氛是热烈的,并且充满诗情画意,犹记得秦腔名旦宋上华即席赋诗。与会者两方秦晋戏剧工作者相赠纪念品,后来鱼雁往返,音书不断,他们的合影如今成为珍贵的戏剧资料。
李云迪 女主
应该说秦晋艺术交流这是一次高潮。1961年,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由罗明和尚小云先生率
领来到太原演出了《破宁国》、《断桥》等剧目,那慷慨激昂,满宫满调的声腔和经过名师传授的水袖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同州梆子老树红花,其音乐曲调与晋剧极为相似。探溯源流,互相承认到了近亲。在山西,尚小云先生以爱花育花,诲人不倦的精神对晋剧青年演员传道授业,不遗余力。一批旦角演员拜于门墙,山西省文化局为此在迎泽宾馆举行了向尚小云拜师仪式,其弟子有王爱爱、田桂兰、张友莲、冀萍、肖桂叶、高翠英、薛林花等。太原市的两名弟子高翠英、薛林花于1963年又专程前往西安受教学艺。尚先生居住菊花园寓所,高翠英向尚老师学会《昭君出塞》一出戏。在《凤台关》演出中,她饰演的张秀英那股勇猛凌厉的刚健台风便是得自师传的。
在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期,两省艺术交流频繁。樊粹庭先生率领狮吼豫剧团来太原演出了《王佐断臂》,随后狮吼豫剧团二队来并演出了《红珠女》。自成一家的“樊剧”剧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戏曲革新和吸收科班教学,严格培训青年演员的经验,给了太原市戏剧界以启示。市戏校学员胡润保每天跑到大中剧院向扮演陆文龙的何尚达学艺,以后在实验晋剧团演出的《文龙归宋》中他扮演的陆文龙极得老师神态潇洒自如,动作干净优美之妙。太原市豫剧团和狮吼豫剧团亲如兄弟,于1959年商定互派留学生,太原选派李振卯、田小燕等留学西安,接受基本功训练。“狮吼”派旦角演员娟娟、宝珍向刘福梅、陈
钟拜师学习唱腔,学业上都获得长进。
这段时期,先后还有延安文工团、临潼县秦腔剧团、宝鸡市话剧团、渭南文光剧团、渭南地区秦腔剧团、西安市三意社、西安市民众豫剧团、陕西省京剧团、铜川市阿宫腔剧团、大荔县碗碗腔剧团来太原演出,使并州舞台增添无限春,满足了广大观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太原市京剧团、碗碗腔剧团也曾去西安演出及观摩学习,太原市碗碗腔剧团吸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碗碗腔而丰富了音乐唱腔。太原市属剧团先后移植演出了秦腔《三滴血》、《游西湖》、豫剧《红珠女》、阿宫腔《王魁负义》等。树有根,水有源,《打神告庙》中水袖的运用就是从阿宫腔学来而有所发展的。
期间,“霜刀风剑严相逼”,百花凋零,两省艺术交流几陷于停顿,近年来又复趋活跃。1983年,西安易俗社举行建社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山西省太原市应邀前往祝贺的有省剧协、省艺校、太原市实验晋剧团代表张万一、郭凤英、杨秋实、花艳君等人。易俗社在成立伊始,即确提出把剧社办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与今天社会主义文艺团体致力于四化建设,宣传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吻合的。它的首创精神、光荣传统以及在甄别积累剧目,致力艺术建设,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宝贵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林心如主演的电影
时光流逝,二十年前两地艺术交流,舞台繁华景象恍如昨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在陕京剧秦晋名家尚小云、王天民、苏育民、马健翎、丁果仙、冀美莲、刘毓中、孟遏云、李应真等已离开人间,这对我们的戏剧事业是莫大的损失,不胜悼念。但“芳林新叶催陈叶”,“雪消花发凝新瑞”优秀的青年演员正在成长起来。当前陕西省广大戏剧工作者正在积极响应陕西省委“振兴秦腔”的号召,努力工作,也感染了实验晋剧团同志们振兴晋剧的信心。回顾往昔,是为了更加珍惜秦晋戏剧工作者的革命友谊,求得两地老树红花盛开不败。“一年长占四时春”,祝愿秦晋妹艺术相互辉映,再续秦晋友谊的新篇章。
陈紫函 否认怀孕
在三大秦腔班来太原演出之后,1959年夏,我随太原市京剧团巡回演出到达西安,演出于五四剧院,在与西安市戏剧界艺术交流会上,曹佛生演出《扈三娘》、李开屏演出《贵妃醉酒》、超演出《金钱豹》。引起了台下观众凝目神注,一片喝彩赞扬。数日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马健翎院长、黄俊耀副院长邀请我与本团领导及主演李铁英、超、李开屏、曹佛生、周长云等座谈联谊。同时应邀参加活动的另有成都市川剧院阳友鹤院长及演员李笑非、舒元卉等。主办方陕西戏曲研究院多位演员精英马蓝鱼、李继祖、李瑞芳、李应真、王毓娴、张亚丽等一同迎迓,气氛热烈。马老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后,对秦腔艺术改革发展、培养人才硕果累累,成就辉煌。
他德高望重,在省内外戏剧界获得广泛崇敬,影响久远。往事并非如烟,多年后忆西安犹如昨天,我由此想到马老对“秦之声”的贡献如同当年刘舒侠、张焕、程勉斋等前辈领导对太原市戏剧之贡献也。
魏大勋个人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