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庭题材电视剧叙事流变与价值引领
作者:***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02期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继承与创新的角度探讨家庭题材电视剧一般叙事规律及审美倾向的产生,重点分析新时代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继承与流变,探讨新时代家庭题材电视剧中的文化反思和守正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家庭题材;电视剧;叙事流变;社会价值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家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讨越来越多,以“家”为核心叙事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以下简称“家剧”),在帮助发现社会问题、宣扬良好家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家国情怀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进入新时代,随着现实题材电视剧数量的递增,“家剧”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叙事流变。
期待你的爱        一、国内传统“家剧”叙事特点及程式化审美倾向
        “家剧”乃是以家为主要叙事空间、以家庭生活为主线、以家庭成员的主要行动为情节,凭借电视媒介进行叙事传播的大众文艺形态。此类题材在观察社会现实和艺术提炼的同时,借助视听语言,将“家”塑造为具有东方意蕴的影像叙事符号——“中国意象家庭”。这类电视剧承载并传递了创作者对不同时期家庭的思考与解读,具有阐述当下热点及反映历史事件的叙事功能。
        “家剧”中的“家”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空间,更多时候是创作者托“物”言志的影像叙事符号。1958年,原北京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生产的《一口菜饼子》作为中国第一部电视剧,其叙事即围绕“家事”展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不同时期的家庭成员的生存境遇进行对比,宣传党中央提出的“忆苦思甜”“节约粮食”精神,并以贴近生活、契合时代、触发共情的现实价值而获得好评。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电视剧制作进入成熟与繁荣期并走向市场,“家剧”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并逐渐在行业内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剧”凭借“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强调与现实生活的互认性,在其发展历程中显现出鲜明的“程式化”审美倾向。这种看似自觉产生的审美倾向,主要源自叙事手法的高度概括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练”:把关于家的故事用相对简单的现实形态、精练的内容叙述表達出来。
        (一)长久以来,“家剧”叙事的空间塑造往往相对写实且不惧雷同
        “家”字面理解含义是“住所”,由此电视剧中有关“家”的一切叙事从建立“住所”影像开始。较其他题材电视剧,“家剧”中的“家”的空间塑造相对写实,往往出场就指代故事背景,是作为主要的叙述空间带领观众进入故事情境的重要画面组成。“家”作为“住所”在“家剧”中总有它特定的模样。这样的做法并非创作者缺乏想象力,也并非制作的笼统、简单,而是由普通大众审美心理所决定。相较电影、戏剧等相对小众的艺术而言,“家剧”中的“住所”以满足普遍大众的日常生活逻辑、审美经验、习惯为前提。
        (二)传统“家剧”的情节设置偏好中正之道,追求“中和”之美
        “家剧”是距离现实生活最近的电视剧类型之一,它真实的代入感更易让其成为中华文化与思想的叙事载体。传统“家文化”蕴含丰富的伦理规范和治理思想,即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家庭重整体、倡协同,强调个体需持守中道以促成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由此,“和美”成为了长久以来“家文化”认同与倡导的幸福标志,也成为了多数“家剧”叙事的主题立意点与情节设置点。如传统“家剧”所喜好的“大团圆”结局就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家庭观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同样类似“安分守己”“父慈子孝”“夫妻和
睦”“兄亲弟恭”等叙事情节的设计,也是从文化维度出发对传统家文化进行的程式化审美表达。
        (三)传统“家剧”通过角塑造,将“家”演变成人性观察与道德评判的重要“场域”
王茜个人资料        这里的“场域”指包含“他者”叙事的“家”时空,已不能仅仅通过字面“住所”概念去理解,而是可理解为由人物、声音、环境、心态、文化、氛围等共同塑造的可供观众观察与体验的艺术的“家”时空。“他者”作为“家剧”叙事中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对现实生活凝练后的艺术表达,也往往承载不同社会时期观众的审美期许。回望20世纪90年代“家剧”进入繁荣期,平民化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且生活气息浓郁。在那一时期,“家剧”作品往往通过普通人的遭遇与家庭变迁,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主要矛盾试图引发思考。以“家剧”中的女性角塑造为例,开始出现由坚守传统向倡导独立转变。而后伴随社会发展,“家剧”中的女性角走出家庭变得越发“独立”。她们在倡导“身体解放”即对时装、美发、化妆、美容等“外在美”刻意追求的同时,也积极倡导“人格独立”。如《换个活法儿》中的“郝晴”,知识女性、家庭优越,但因评职称不公,义无反顾地从大学讲台走向改革大潮中试水并最终在艰难中自我寻与印证。可见,“家剧”中的“他者”叙事大多在描摹现实基础上,将社会矛盾、社会
结构、社会心态的变迁,印刻在其自身叙事形态里,家则成为展示他们行动的重要“场域”与观众自我反观的镜像载体。
        (四)传统“家剧”通过“以小见大”的象征性叙事展现家国情怀
        “家剧”常将小家叙事与国家兴衰荣辱内在关联,透过“小家”叙述完成“家国情怀”的象征性书写。人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构社会,社会体现国家。人的思想在变化,家庭的风貌随之变化,社会的风气随之变化。部分“家剧”在对微观家庭个体情感叙事描写的同时,往往观照的是以个体延展到国家层面的宏观表达。如2018年播出的《大江大河》,该剧将家国叙事融入小人物及其家庭,通过剧中家庭成员在一系列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沉浮展开叙事,凭借朴实情感撼动人心。剧中一切个人的、小我的、平凡的情感,因被置于历史空间家国背景中而具有了普世的观照和情感寄托,也因此让剧中的“家”具有厚度且耐人回味。
        综上可见,作为电视剧媒介的影像叙事符号“中国意象家庭”,既是大众文艺的永恒经典,也是社会、家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每一部“家剧”中都至少有一个观照故事时空的典型“家庭”,关于它的叙事无论是空间建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抑或是家国情怀的主体表
达,均在长久以来传统的“家剧”叙事发展中展现出了一贯的文化品格与一般性的叙事特点,决定并影响大众对“家剧”程式化审美倾向的产生。
        二、新时代“家剧”叙事流变与艺术思维革新
        进入新时代,“家剧”在长久形成的叙事策略与程式化叙事审美倾向基础上,从内容书写到形式表达均表现出了重构时代的叙事流变。这是顺应时代社会语境下的叙事手法与艺术观念的革新,是透过多维影像叙事展现的新时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与家庭形态的变迁。
        (一)新时代“家剧”叙事更注重“以人为本”,运用“人民”的标准让“家”更接地气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①新时代“家剧”较过往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人民朴素生活与社会日常的关注与情感位移。如《什刹海》就是一部以“人民”的标准立足创作的都市题材“家剧”。该剧讲述了在北京什刹海胡同里,宫廷菜名厨庄为天一家三代人的平凡故事。以百姓视角平视生活,凭借老北京胡同文化切入厚重的京韵历史。透过剧中生活的平淡与精彩、挫折与奋进演绎出中国
人勤劳、脚踏实地、不畏挫折、昂扬奋进、崇德敬业的精神。其中百姓生活的真滋味、寻常家庭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是真实的中国精神的体现,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艺术表达。
        (二)新时代“家剧”中的“家”内涵,不再拘泥于传统认知下的亲缘关系,更注重个体内心真实情感的认同与表达
        近年一大批优秀“家剧”陆续登陆荧屏,其中都或多或少提出有关“家”“家人”的再思考。2020年《以家人之名》播出后引发媒体关注及网络热议,该剧讲述了来自三个不同家庭的“两爸三娃”,组成“共享家庭”相互扶持、彼此守护,开启温暖人生的青春成长治愈故事。剧中塑造了两类不同的“家人”形象:一类是用“血缘”定义的家人,另一類是“与爱陪伴成长”的“家人”。其中主角“凌霄”,在面对同母异父的妹妹“小橙子”时倍感陌生,而把从小一起长大却没有血缘关系的“李尖尖”视作妹妹并表现出家人般的关爱与依赖。剧情中血缘关联的“家人”总是在彼此伤害,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彼此珍惜。类似彼此熟悉的家庭成员实则关系疏离的情节设置在中国传统“家剧”叙事中也并非少见。但进入新时代,打破传统家庭壁垒创建新型家庭模式及跨越传统认知下亲缘关系的直接叙事具有新意,能较好的从艺
术观照现实的层面,引发社会舆论对“家”“家人”内涵的具象思考,也成为新时代家剧叙事流变中的突出表达。
唯一 王力宏 歌词        (三)新时代“家剧”叙事中的家庭类型更加多元
爱与愁 黄渤
        据2019年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超7700万的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2021年会上升到9200万人。②热播“家剧”中开始出现独居的空巢老人、寂寞的单身独居女性、选择自我居住独立生活的新时代青年等。家庭类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是新时代“家剧”叙事随社会变革进行的叙事拓展与生活的艺术化呈现。总而言之,新时代“家剧”在继承传统叙事的基础上,敏锐捕捉当下社会家庭之变;凭借光影叙事将当下普通“家庭”的思维和情感再现,体现出叙事手法与艺术观念的革新。
        三、新时代“家剧”两性叙事策略转变及文化反思
        进入新时代,性别议题随时代进程而呈现出含混与多义性。社会性别的媒介再现不仅仅是一种观照生理特性的简单家庭叙述,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想象符码被全方位研究。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写道:“电视通过
其承载的节目和信息将外界社会带入家庭环境中,从而改变了空间的构造。这种改变使得女性接触和参与电视所代表的公共环境成为可能,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了性别关系的变化。”③可见,社会性别的媒介再现即是展示性别权利的方式,艺术表现的手法也是社会话语的传承,更是对当代现实家庭伦理秩序重构的力量。国内家庭题材电视剧中的两性叙事也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呈现出区别以往的表达,并引发媒介关于社会性别文化的诸多思考。
        (一)新时代“家剧”中的女性叙事相较以往更强调“自我”与“独特”性
        英国哲学家索菲亚·孚卡对女性主义与后女性主义曾做区别概述:女性主义是一场革命,认为“女人和男人没什么差别”,而后女性主义关注的重心则是“女人是各自独特的”。④就国内电视剧叙事而言,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家剧”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并非女性自己的选择与自我意愿表达,更多时候表现为男性凝视下的“他者”存在。这与人类生存及成长经验传授中根植的社会性别以及文化观念息息相关,也与电视行业曾以男性从业者为主导的工作环境有关。20世纪90年代,影视叙事中的家庭女性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萌芽,但整体表现仍以男性凝视下的传统女性形象为主。直到进入21世纪,家庭中的女性才逐渐出现等同男性地位的角塑造,“大女主”类型的崛起成为这一时期的“家剧”代表。而进入新时代以
因为爱着你
来,“家剧”中的女性角开始大量表现出“后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各自独特”的女性角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
        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新时代“家剧”女性叙事策略的主要转变。新时代“家剧”中的女性,即使以全职的家庭主妇角存在于剧中,也常表现出思想独立、经济独立与行动独立的角能力。面对家庭传统性别议题如平权、阶层矛盾等问题时,能更多地表现出主动性及凭借自我意愿独立成长的叙事特点。如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角的塑造,“顾佳”与“顾家”谐音,名字给了人物以家庭为中心的定位。虽然家庭是“顾佳”生活的全部,但她却区别于传统家庭女性,投射出大多数现代都市女性努力生活的影子,透过“顾佳”生活的苦与甜,表现出新时代家庭女性的自我独立与被尊重,观众也品味出生活的味道。新时代“家剧”中的女性角叙事,已开始脱离依附男性叙事的传统套路。她们从最开始就对自我命运握有主导权,并且能自在游走于家庭生活、职场与社会之间。她们对真实生活和人性善意的展现也让“家剧”更具人间烟火气,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同时为“家剧”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