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音乐理论:
一、是有关音程、音阶和调式的理论:
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基人。他是数学家,偏重数学比率,通过数学比率与和谐音程间的一致性来解释宇宙的奥秘:“一切皆数”。
2.托勒密(公元2世纪),是古希腊音乐理论最后一位重要的解释着。他是天文学家,把音程与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
3.亚里斯多西诺思(约公元前330年)和克里奥尼德斯(约公元2世纪),对于音阶和调式的理论有较大贡献。他们指出四音音阶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以四音音阶为基础的调式有:多利亚、弗利吉亚、里底亚、混合里底亚等。
二、涉及音乐的本质及其教育作用:
相同:他们都认为,音乐具有伦理道德的性质,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和思想。即音乐对人具有教化作用。
不同: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诗学》):更注重经验和实用,并认为音乐也可以用于人们的娱乐。他还有一种理论是“模仿说”,相信音乐是对人的感情或各种情感状态的模仿,因此人们聆听音乐时,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反映。
古希腊的宗教音乐思想:
1.音乐是宗教仪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里拉琴(Lrye),是当时最重要的弦乐器。是比
较简单的乐器,供业余演奏者使用。它的一种变体叫基萨拉琴(Kithara),既用于伴奏,也用于技巧性的独奏,是供专业演奏者使用的乐器。它被用于崇拜太阳神的仪式上,也常用来为颂歌或史诗伴奏。阿夫洛斯管(Aulos),是当时最重要的管乐器。被用于崇拜酒神迪奥尼索斯的仪式上,并常用它为“酒神赞歌”这种希腊戏剧的前身伴奏,也被用于希腊古典时代伟大的悲剧中。
2.希腊神话认为音乐起源于神,并称、安菲翁和奥菲欧等神和半神为音乐发明者和
最早的音乐实践者。
3.音乐具有治病、净化肉体和灵魂,能在自然界产生奇迹的魔力。
古希腊的音乐哲学思想:
1.音乐与宇宙天体、算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音乐与诗歌语言在本质上息息相关。
3.音乐对人具有教化作用。
四音音阶(T etrachord):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即自然音的,变化音的,四分音的。
《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1—2世纪)是古希腊后期的声乐曲,共有三首,出现在克里特岛上。
希腊古典文化的繁荣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
大约有40个古希腊作品残存至今
古希腊音乐的基本特点:1.单音音乐2.偶有支声复调3.与诗歌和舞蹈相结合
古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是:《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组成。古希腊的悲剧三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阿伽门农》、欧里庇德斯《美狄亚》、索福
克勒斯《俄狄普斯王》
音乐在悲剧表演中的形式和地位:
形式:悲剧的形式包含戏剧表演与合唱——抒情两部分。
地位:古希腊留给观众的艺术印象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音乐的印象,因为尽管某些合唱曲很短,但他们是戏剧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的“七艺”:语法、逻辑、修辞、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
波伊提乌斯:是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理论家,著有《音乐的原理》。“四艺”: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他的音乐思想是:1、对音乐的分类:天乐(听不到的宇宙音乐)
人乐(身体、灵魂等各部分的内在的协和)和器乐(鸣响着的可听到的音乐,我要自由
包括人声)。2、强调音乐对性格和道德的影响。所以音乐不仅是研究哲学的入
门,而且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muddy waters
大海张雨生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及形成:
形成:公元590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和他的后继者对圣咏进行重新编订,故称格里高利圣咏。
基本特征:1.对吟诵经文的音调经行夸张
2.对经文或圣诗自由谱曲
3.单音织体,拉丁文歌词
4.节奏自由,由歌词的韵律决定
5.音域较窄,旋律以级进为主,多呈拱形
6.音乐结构由歌词段落的划分来决定
7.音乐具有节制和超脱的表情特征
历史意义:今天已知的格里高利圣咏大约有三千首之多,他们在多年的口头传唱后,直到九世纪前后才被记下谱来,成为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将会看到,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音乐的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格里高利圣咏的历史意义是很深远的。
法国游吟诗人歌曲概述:
“特罗巴多”:用于法国南方,用普罗旺斯语写作。其旋律段落不分明,常以较自由的节奏处理,节奏性复杂。
谢霆锋砸吉他
“特罗威尔”:用于法国北方,用奥依语写作。旋律轮廓和段落分明,与法国民歌相似。
特罗巴多大约有2600首诗,和大约300首旋律被保存下来,特罗威尔则有大约2130首诗和2/3的旋律流传至今。当时的诗歌大都配有旋律,但是乐谱却不像诗歌那样总是被记录下来,因此大部分旋律遗失了。那些被记下谱来的歌曲被收在《尚松曲集》(Chansonniers)中,由于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存在许多略有不同的抄本,记谱的方式则与教会圣咏所用的相同。他们的中心题材是爱情,最重要的新主题是“宫廷之恋”。
弥撒:是教会主要的和最公开的仪式。它是对耶稣最后的晚餐的象征性再现,通常包括序引、福音仪式和圣餐仪式三个部分,中心内容是圣餐仪式,用象征基督的鲜血和肉体的葡萄酒和面饼献祭和分享。弥撒按照歌词可以分为特定弥撒和常规弥撒两种。
教会调式系统:也称中世纪圣咏的调式系统,是在7——9世纪之间形成的。由法兰克人在整理和记录圣咏时归纳而成。它是以拜占庭调式系统、古希腊音乐理论和对圣咏旋律的研究作为基础,以圣咏的
音域、结束音和一些常见的旋律音程作为依据来制定的。当初,总结他的目的只是用它对已有的圣咏经行分类,而不是为新的音乐创作提供理论基础。这个调式在11世纪基本完成,并在随后的很多世纪中被当作音乐理论的基础。
规多·达莱佐:(Guido d’Arezzo ,约1025年),是意大利修士,是十一世纪的音乐理论家。
1.在《辩及微茫》中肯定了波伊提乌斯的功绩在于阐明了音程的数值比例。
2.构造出不以四音列为基础的音阶。
3.发现了多音同鸣现象的一些雏形。
4.发明了一套唱名法,即“规多手”。
《我看到云雀高飞》:是南部游吟诗人伯尔纳·德·旺塔多恩的作品。这是一首分节歌,当时流行很广,至少有五首其他的诗采用了这个旋律。它倾诉了失恋之苦,生动的
表达了热情而悲伤的“宫廷之恋”。他的歌词共有8段,每段有八行,按照AB AB
CD CD 来的押韵,而每行又各有八个音节。
林俊杰 转动
记谱法的演进:1:现存最早的9世纪出现的圣咏手抄本,它是用符号谱记谱的。
2:这是西方记谱法最早的根源,10世纪有了“表示音高的”纽姆谱。
3:到了11世纪初,圣咏开始使用四线谱记谱。
4:13世纪出现有量记谱法。
现存最早的中世纪世俗音乐是一些流浪僧侣或诗人创作的拉丁文歌曲,其中《卡米纳·布拉那》保存在德国博伊伦修道院,用这些地方语言创作和演唱的世俗歌曲在12—13世纪盛极一时,形成了欧洲最早的世俗音乐的传统,其主要的代表便是法国的游吟诗人和德国的恋诗歌手,以及后来的工匠歌手所创作的歌曲。
恋诗歌手的歌曲《我的生命有福了》采用的曲式是AAB
西方音乐是以基督教文明为基质发展起来的艺术音乐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13世纪经文歌的形成与发展:克劳苏拉成为一种可以分开的作品后,它的上方声部原来是无词的,在加上新的歌词(最初是拉丁文的)后,便被称作经文歌(Motet)
奥尔加农:9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
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根据其历史
发展阶段可分为四种类型:
1、平行奥尔加农: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按协和音程八度、
五度和四度平行的两声部圣咏。平行奥尔加农预示了西方音乐将逐步挣脱依附语言的单线条思维传统的束缚,进入纯音乐性的和声发展的新天地。
2、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
3、花腔式奥尔加农:上方第二声部的音符增多,与低声部圣咏构成多音对一音的关系。低
声部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符被拉长,明显的减弱了原有旋律感,华丽的上方声部几乎压倒下方圣咏而成为奥尔加农主旋律声部。它的节奏自由,记谱中没有节奏标记。
4、有量奥尔加农
节奏模式:出现于12世纪,是记谱法中最早的标记节奏的系统,对它的运用时巴黎圣母院复调的一大
特点。它共有6中节奏型,纽姆谱的组合加以标记,由长、短两种时
值构成,大体近似诗歌的韵律模式,其基本单元可以被分为“完美的”三拍子。克劳苏拉: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艺术歌曲》中,提出的一种新的音符时值系统。其包括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long)、短音符
(breve)、和小音符(semibreve)。长音符又分为三种:倍长的(六拍)、完满
的(三拍)、不完满的(二拍);短音符有两种:正常的(一拍)和变化的(二
拍);小音符也有两种:小的(1/3拍)和大的(2/3拍)。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的特点是:三声部。
9世纪末的《音乐手册》记载的奥尔加农,一种是四度的,另一种是五度的。五度的奥尔加农是严格平行的,而四度的却是在平行中混合了斜向和反向的运动。
等节奏:在“新艺术”时期的经文歌中经常被使用,是一种利用节奏因素来组织音乐结构的手法。在经文歌中运用一个短小重复节奏型组成的定旋律声部,定旋律声部的旋律也经常重复,但节奏的重复不同步。这种手法在13世纪就已有萌芽,但是维特里对它首次加以更有
新意和更为复杂的应用。
《弗威尔的故事》:是“新艺术”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带有插入的音乐段落的讽刺诗剧,他的手抄本大约产生于1310—1314年。该剧对法国宫廷中的各种罪恶进行了讽刺,并批评了腐化的教士和一些政治时事。它是用动物寓言的传统来写的,这在12世纪和13世纪的法国文学中很流行。它的诗歌是丰富而生动的,音乐也很多样。剧中有15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有素歌、世俗歌曲、孔杜克图斯和经文歌。既有拉丁词也有法文词,既有单声部的也有复调的,作品的风格既有最老和最传统的,也有当时最新和最现代的。
马绍(1300—1377):是法国“新艺术”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有23首经文歌,1首圣母弥撒曲和大量的复调世俗歌曲,其中有叙事诗42首,回旋歌22首,25首单音的和8首复调的维勒莱,以及19首单音和复调的行吟歌。
叙事歌:
兰迪尼终止式: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是当时最常用的一种终止式。其中,两端声部仍然是大六度到八度,但是在高音部的导音进入主音之前,先下行到导音的下方邻音,即音阶的六度音上,然后再上行三度跳进到主音。这种终止式并非兰迪尼首创和专用,在15世纪的音乐作品中也很常见。因此似乎称之为“下三度终止式”更好。
在14世纪的记谱法中,音符时值由过去的3种扩大到5种。旭日阳刚 回家
马绍的创作题材:经文歌,回旋曲,弥撒曲
“精致艺术”出现在14世纪末
文艺复兴的含义:“文艺复兴’在被用来指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时,有着侠义和广义两种含义,侠义:对中世纪加以否定。广义: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人”的精神的再生。勃崀第乐派的创作包括:经文歌,尚松,弥撒曲
最早创作完整的弥撒套曲和定旋律弥撒曲的作曲家是:邓斯泰布尔
若斯堪创作的经文歌有100首
邓斯泰布尔:一位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出现在法国,勃誏第和意大利人的乐谱手抄本中,他的作品从音乐语言在基本因素到体裁,都对15世纪初的大陆音乐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他除了创作常规弥撒的套曲之外,还写了很多三声部的经文歌。
定旋律弥撒:是一种特殊的弥撒套曲,其中所有的乐章都与一个借用的旋律相结合,这旋律通常是圣咏,它由支撑声部陈述,形成了对位的基础。同时,这种手法也保证了常规的弥撒套曲各乐章之间的
统一。定旋律弥撒成为15世纪主要的弥撒形式,在杜费这一代作曲家的创作中,它作为可以展示更多作曲技巧的首要形式,取代了过去的等节奏经文歌。
勃崀第尚松:继承了14世纪的传统,仍是采用三声部织体和以支撑声部——高音部的二重唱作为结构的基础。曲式也沿用过去的常规,如叙事歌的结构仍是aabC,回旋歌的曲式也还是AbaAabAB,只是回旋歌在这个时期比叙事歌更为流行,而且节奏也更平滑。旋律和对位中出现了更多的三和弦的音响,三个声部的音响更加一体化,使作品听起来像是一首真正的互相作用的伙伴之间的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