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产生始末:
    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敖包山开拍。 这部电影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敖包相会”的歌曲是影片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电影拍得很顺利,只是主题歌还没产生。出生在内蒙古呼盟的作曲家通福已经构思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句,只是一时还没到理想的歌词,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冲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通福踏着月,仔细的一遍遍回想着编剧海默对故事的解说,徜徉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上。头顶是一轮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乌日娜在影片中的出的表演闪现在眼前…  
  而就在此同时,词作者海默的情绪来了,一句句优美的歌词从天而降,跳在眼前。他捕捉灵感,掏出纸笔,一挥而就。他马不停蹄地去通福。通福看后,非常激动和高兴.看到歌词灵感突然爆发.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首民歌<韩秀英>的基调旋律跳进了脑海,但原民歌音乐主旋所表达的是悲伤,哀怨的寓意,而影片所要表达的是战斗胜利后,相爱的人团聚与欢心,所以作品要体现出期盼,兴奋这样安静,欢快的音乐感觉.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中积极向上的韵味,把新创作的主旋从原音乐中跳出来,发展.于是他拿出身上仅有的一条小纸,写下了一段初期的旋律,打
算全部采用民乐来体现歌曲的主题,但考虑整体音乐的效果,还是放弃了这样的想法.经过多次的修改,思考,终于全曲采用了最新的创作手法,完整的写成了歌曲,<敖包相会>就这样产生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正式在全国上映
在许多人印象当中,《敖包相会》是一首民歌。其实,这是一首电影插曲,195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这部电影是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而这部电影的插曲《敖包相会》的词作者亦是玛拉沁夫。

玛拉沁夫193088日生于土默特右旗吐日根布村(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玛拉沁夫意为牧人之子。他是贫苦牧民之子,从小挨饿受冻,15岁便参加八路军。这种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主导方向。他创作、编剧的小说、电影《祖国啊,母亲》和《活佛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分别以在阜新地区驰骋战场的双红司令乌兰和阜新人王扎拉为原型,这当然与他在阜新的出生、成长经历有关。被老舍誉为文坛千里马的玛拉沁夫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等职。近十年来,他曾数次回到家乡阜新,看到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老人感慨万端。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一档文艺节目中,再次出现了玛拉沁夫的面孔。他向主持人说起《敖包相会》这首歌的歌词创作过程时,自然而然地说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我的家乡,在辽宁阜新……”

敖包溯源

这首海内外尽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会》,使得敖包一词在中华各民族当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可是对蒙古族以外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敖包,仍然是一个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许多男人在唱着《敖包相会》,把美丽的姑娘等来了,却可能一直没弄清敖包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说,敖包是寺庙的意思……这,都是对让我欢喜让我忧吉他谱敖包一词的误解。其实,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热闹的祭祀活动。在祭敖包这一祭祀活动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be my love

那么,古老、辽阔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究竟起源于什么呢?记者就此查询了大量史料和学术文章,以图到最科学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祭敖包是萨满教的源头。因为萨满教义有三种信仰内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为目的。因此,祭敖包与敖包文化来自比萨满教更早更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敖包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从初民时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见证。从象征意义上说,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树或树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栖息之地,亦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征意义,按着人类在初民时代的生存需求考虑,敖包在北方草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么呢?许多学者认为,它的初始意义,便是路标。它是人们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求生存而动用的智慧之举。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崇拜它,信仰它,对它许心愿,祈求幸福,这便成为人们在生存之外求发展的愿望……就这样,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积淀越深厚,越流传越久远。随着历史的发展,敖包作为路标作用,日渐淡去,逐渐成为一种祭祀、纪念活动,再后来又带上了旅游文化的彩。


阜新的敖包文化

敖包,起源于蒙古高原,但并非蒙古高原独有。凡是蒙古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譬如新疆天山、青海草原和东北半农半牧区,处处可见敖包的踪迹。作为与内蒙古毗邻的阜新,亦有许多敖包,而且阜新的敖包文化颇有特。

从今年四月至八月,记者偕同市教育局原副局长、阜新中小学乡土史地教材作者之一王昆山和民间考古学家罗显明、考古爱好者王振宇等人在阜新广袤的山野行走,分别在阜蒙县佛寺镇、大巴镇、王府镇、七家子乡、太平乡等乡镇发现了十余座敖包。

我市民间考古学家罗显明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加上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和走访,对阜新地区曾存在的敖包和现存的敖包已有较为准确和详细的研究。他说,敖包,按结构上区分,可分为单体敖包(即孤敖包)和落敖包。落敖包都是以中间为一个大敖包,周围有多个小敖包(即卒从敖包)。大敖包与卒从敖包排列的形式不一。敖包以参加祭祀
活动的人、属地划分,可分为旗敖包、地区敖包、村屯敖包、氏族敖包。阜新原有敖包275座,现存10余座。位于大巴镇关山的旗敖包历史较为悠久,为孤敖包,高达程闯12米,宽28米。王府镇舍不歹村敖包、佛寺镇八吉营子村和解放村敖包、七家子乡旧贝营子敖包和太平乡奇金台敖包皆为落敖包,而且主敖包周围的小敖包都是13个。阜新地区祭敖包的时间为每年农历42日、72日和713日。祭敖包时,人们都要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来到敖包前,把带来的石块加在敖包上,用哈达、彩带、禄马旗等物将敖包装饰一新,然后将鲜乳、奶酪、黄油、白酒、砖茶等物品摆放在祭包前的祭案上。主持祭祀者先从祭敖包的供品中取上一份给德高望众的长辈后,众人可分享敖包的贺喜格(福份子)——奶酪、黄油等物,据说若能分享敖包的福份子,将会万事如意。祭完敖包后,众人可聚在一起,畅饮美酒美食。随着时代发展,祭敖包活动在原有的祭祀礼仪和内容上,增添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内蒙古一些地区的祭敖包活动还加进了小型那达慕、歌舞比赛等活动。

让敖包文化,多一些旅游彩

时下,诸多地方风物、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皆已成为旅游文化。与阜新毗邻的内蒙各市、
旗、县,将敖包文化演绎得彩缤纷。不仅在传统的祭敖包节日中融入了许多诸如赛马、摔跤、歌舞等娱乐活动,而且在敖包的垒建形式上有了许多创新,如砖砌敖包、水泥敖包、琉璃敖包等各式各样的敖包。驰名中外的内蒙草原文化节中,敖包文化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

与内蒙古地区相比,阜新在开发敖包文化、给敖包文化赋予旅游意义的文章,还没有真正做起来。

愿敖包文化给阜新的旅游文化增添几许生机,几分彩!
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而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看。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据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创作而成。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
著名歌唱家李世荣病逝 《怀念战友》成人间绝唱
城市晚报》 记者刘畅报道 时间跨入2005年,就在人们以种种活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许多曾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老电影人悄然离去,昨天这个镜头定格为李世荣。昨日(19)中午11时许,长影著名歌唱家李世荣病逝,享年78岁。这个一生曾为400余部电影配唱主题曲、插曲,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电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演绎成经典的著名歌唱家离开了人们。
李老一生唱电影——400余首电影歌曲留后人
  相比浦克、刘世龙、梁音这些银幕上熟悉的面孔,多年来李世荣一直藏身幕后,但是他演唱的电影歌曲却为人们熟悉,甚至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电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以及《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 、电影《刘三》插曲《世上哪见树缠藤》,说起这些歌那个年代的人们几乎都能唱上几句。然而,李世荣演唱的电影歌曲远不止这些,据其长子李晓光介绍,李世荣演唱的电影歌曲多达400余首。此外,李世荣还专心于后代歌唱演员的培养,著名歌唱家、《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演唱者边桂荣就是他的学生,离休后李世荣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义
务为一些音乐爱好者辅导。
  李老有个未了愿——把唱过的电影歌曲收集成辑
  昨天(19)晚上,记者得知李世荣去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络到其长子李晓光,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李晓光告诉记者,最近这两年李老的身体急转直下,于农历年三十的时候住进了吉林省人民医院,脑出血、胃出血、肺炎多种病症困扰着他,今天中午的时候老人离开了。记者联络到李晓光时,他们正在操办老人的后事,记者的电话勾起了对李老的回忆。我父亲七几年就离休了,一个原因就是他身体非常不好。退休后他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直到最近才回到长春和我妹妹一起住。
  在李晓光看来,父亲晚年的生活一直很平静,偶尔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应《艺术人生》邀请录制节目;再或者是在北京参加了一部电影的拍摄,依旧没有离开音乐领域,演一个将自己的孙子培养成音乐家的老人;而更多的时间里李世荣喜欢老朋友打打牌,为一些喜欢声乐的学生做指导。在李晓光眼中,父亲一直淡薄名利,他们那个时候字幕上都没有歌唱演员的名字,可父亲从来没在乎过这些事情,他真的是喜欢自己的这份事业。透过儿子李晓光,记者了解到,一生为电影而歌,临终老人有个遗愿未了。离休后,父亲
本来想把自己的作品收集齐,出个专辑,可是因为身体时好时坏也没能完成。
  学生说句心里话——李老对电影歌唱事业贡献大
  得知李世荣去世的消息,人们为失去了这样一位电影老人惋惜,而他的家人、挚友、学生更加痛心,李世荣的学生、著名歌唱家边桂荣在听说其去世的消息后几乎难过的吃不下饭,他家人打电话告诉我后,我的情绪都过不来。昨天晚上记者电话采访了边桂荣,刚说出李世荣三个字,边桂荣又陷入了忧伤中。从老师住院时,我们就私底下说希望老师能挺过这一关,可最后他还是走了。他住院的这一个多月,我常去,看到老师那样子我就难受,我说你想吃什么,他就乐了一下,然后我跟他说想不想看看老伙伴,我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来看你,他就点点头,然后眼圈就红了,看得我挺难受的。
  在学生边桂荣眼里,老师李世荣一生老实,对待事业有热情,从来不争抢什么,对工作、教学生认认真真。那个时候老师给我们上课,经常是一个小时的课,他争取给你延长到一下午,让你多学点什么。老师大学学的是医科,歌唱得好,后来被长影相中,就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边桂荣对老师李世荣的定位是,他在声乐领域是很有成绩的一代名人,他也是在电影歌唱事业上老一辈人中贡献最大的一位。”=============================
===================================================================
李世荣: 一生用心歌唱 
 
 
太原新闻网   2005-04-25 09:44  太原日报  我们就是中国
 
    天生一付好嗓子 
    194810月,长春解放。李世荣怀着兴奋的心情报考了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学习外科,战地救死扶伤是他的主修课程。 

    李世荣从小就爱唱歌,他常常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演出。19497月的一天,李世荣正在排 
练,东影演员石联星(赵一曼的饰演者)到了他。初次见面,李世荣高高的个子,轮廓清晰的脸庞,说话嗡声嗡气的共鸣声,使石联星感到这是一个好演员坯子,于是她建议李世荣报考东影,李世荣就随便报了个名。考试那天,李世荣穿戴整齐,演唱了歌剧《白毛
女》中大春唱的“东家在高楼,佃户们来收秋……”一段。他声音宏亮,浑厚圆润,吐字清晰,演唱富有感情,考官们一致认为这是理想的男高音,当即决定录取他,并要求他3天内来厂报到。 

    虽然李世荣作为男高音演员被录取,可他首先却是一名大提琴的学员,因为当时东影还没有设立合唱队,他必须在管弦乐队内兼一个职务。乐队急需大提琴,恰好李世荣在医大文工团摸过大提琴,所以就让他兼任了这个职务。 

    1949年东影拍摄第一部故事片《桥》,片中有一个合唱歌曲,李世荣担任领唱,这是李世荣首次在电影中录制歌曲。随后,他还在《中华女儿》《赵一曼》中担任合唱的领唱。 

    19558月,长影正式建立长影乐团。乐团首先要保证为影片录制音乐。上世纪50年代下半期,李世荣先为影片《草原晨曲》录制了蒙古族作曲家通福作曲的独唱歌曲。随后,李世荣与云南歌舞团演员赵履珠又为《五朵金花》录制了对唱歌曲《蝴蝶泉边》。影片放映后,这首歌立即在全国流传,成为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李世荣的名字也为广大观众所
熟知。 

    1962年,长影拍摄了惊险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片中有两大段深情的对唱。李世荣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以满腔热情与青年演员于淑荣演唱了这两首歌曲,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怀念战友》。这两首歌旋律优美,抒情韵味浓重,他的演唱声情并茂,有力地抒发了人物思想感情,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他的声音和演唱技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战战兢兢的非洲之行 

    1964年,长影乐团到大庆慰问演出,李世荣选了一个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了把这支歌唱好,李世荣特地到沈阳音乐学院到秦咏诚,向他请教。他还请王铁人亲自报告会战经过,了解了大庆会战的艰苦过程,增加了对石油工人的崇敬。这首歌由李世荣在大庆首唱后,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闫妮丈夫 

    此后,李世荣又把这首歌带到非洲去演唱。1963年,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非洲10国,这是周总理首次访问非洲。作为这次访问的后续活动,中国政府于19661月派出了中国民间艺术团到西非8国访问演出。艺术团主要由部队文工团组成,抽调了长影乐团男高音李世荣等人参加。该团先后到马里、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和加纳访问演出,李世荣的主打歌曲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同时配唱东北民歌《真是乐死人》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整场演出有歌有舞,变化多端,非洲朋友看得如醉如痴。当时,一位总统的妹妹对李世荣情有独钟,还扬言要嫁给他,使李世荣十分紧张,这件事在后来传为了美谈。 

    访问团在加纳刚刚演出了一周,在离开首都阿克拉第2天,刚到加纳另一个城市,1966224日,加纳军方趁总统恩科鲁玛访问中国之际,发动军事,中国大使馆被包围,形势骤然紧张,访问演出突然中止。全团烧掉所有演出资料,立即返回阿克拉增援中国大使馆。在形势稍微稳定后,全团即经莫斯科紧急返回国内。李世荣参加了一次未完成的访问演出,深感遗憾。 

    正当李世荣歌唱艺术处在黄金时期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李世荣失去了
精锐之气。此后,他虽然也时常在舞台上露面,可难见他往日的风采,使人感到莫大的惋惜。这或许就是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