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三部曲式
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基本大型曲式结构“三部曲式”的基本原理,掌握高
方中信级曲式结构的构成及分析方法,指导分析实践
二、教学要求:掌握三部曲式与各类小型曲式结构的根本区别,熟悉三部曲式
的基本分类特点及每个乐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正确判断出
运用三部曲式创作的各类音乐作品。
三、教学时数:预计授课时数7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定义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三部曲式的中部及三部曲式的基本类型
1、呈示型中部
2、展开型中部
第三节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
第四节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关于曲式的结构层次,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并有不同的名称,一般来讲,按照由小到大的关系进行排列,可以分为:乐汇(动机)—乐节(短句)—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乐曲)。
关于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等概念,在上几章中乐举讲授过了,之前讲过的几种曲式,都是以乐段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如以一个乐段构成的“一段曲式”。两个乐段构成的“二段曲式”,以带再现的三个乐段构成的“三段曲式”。这些以单个乐段为基本构成单位的曲式结构都可归为“小型曲式结构”。
从本章起,我们将要接触较大型的曲式结构,这些曲式常常不以乐段为结构单位,而是以上述某一种小型曲式结构作为结构单位来构成。这种结构单位我们称它为“乐部”。乐部是一个较大型曲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常已经是二段式或三段式。笑傲江湖结尾曲
(二)展开讲授:
一、定义及基本特征
1、定义及结构原理
由三个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乐部所组成的曲式,称为“三部曲式”。每一个乐部本身可能就已经是一个二段式结构或三段式结构。三部曲式也被许多教科书称为“复三部曲式”。
三部曲式与三段曲式一样,是按照三部性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它的结构原理与第三章讲的三段曲式大致相同——即呈示、对比、再现。其中,第一乐部称为“首部”,第二乐部称为“中部”,第三乐部称为“再现部”。基本图示可以归纳为:
二段曲式二段曲式或三段首部的重复
或三段曲式曲式或展开性段(不变化或
落;偶尔为乐段变化的再现)从图示中可以看到,三部曲式的结构比较复杂,它的每一个乐部(或者说至少其中一个乐部)的结构都是二段曲式或三段曲式。这也是三部曲式与三段曲式的主要区别。
由于三部曲式篇幅较大,结构也更复杂,变化更多,音乐形象的呈示、展开、对比并置、重复强调,都有充分活动的余地,所以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常常作为独立曲式使用,是大型曲式结构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独立曲式结构。
2、三部曲式的对比性质
三部曲式的每个乐部内部的对比是小对比——即A、B的对比,多采用
引伸型写法。而乐部之间的对比是大对比——即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杨宗纬
写法。
三部曲式是较大的曲式,它两端乐部的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对比,假如中间部分还是用那种对比方式的话,乐曲的进行就会缺乏动力,整个曲式的展开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中部的对比,不能再用引伸型的展开方式,而需要用另外的手法,使对比更鲜明、更强烈。
最常见的中部写法是引进新材料,运用新的主题,使中部与两端乐部在音乐性格、情绪、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织体写法上都形成反差,比如:活泼对安静、轻快对沉重、舞蹈性对歌唱性等等。
当然,这种差别也不是绝对化的。中部与两端乐部总还是有些“内在”联系的,因为它们还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虽然这种统一与联系有时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我们在听那些优秀作品时,会明显感到存在有这种内在的联系,而且会感到中部对比的出现是前面部分音乐发展的一种必然。
3、各乐部特点简述
①首部
三部曲式的首部,是乐曲的呈示部分,有初步发展乐思、呈示主题的特点。作为三部曲式的第一个次级结构,它有自身的特点:结构上,通常由二段曲式或三段曲式构成。素材上,是对比不大的二段式或三段式。如果是三段曲式,基本上采用引伸型三段式结构(因为这一乐部内部不宜有过大的对比,
整个曲式的主要对比应出现在首部与中部之间)。和声调式调性上,往往建立在一个中心调上,内部可以有离调,古典时期常在原调上做收拢,浪漫派开始也常作开放终止,如结束在从属调上。
这一乐部的结构与和声,跟前面讲过的三段式或二段式没有什么不同。
②中部
首部结束后,中部一般直接出现,很少运用连接。因为这样可以使中部主题进入时有新鲜感,产生出强烈的直接对比。而使用连接部再逐渐过渡到中部,会使对比的性质得到削弱。
中部的写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
③再现部
再现部出现之前,常常有个连接部分,作为再现的准备。再现一般是主题和调性同时再现。如果在中部快结束时,首部主题在别的调上片段出现,被称为“假再现”——假再现一般是不完整的,只出现主题中富有特的部分,它是作为真再现的过渡或预示而出现的对首部主题的一种先现。
古典时期,三部式的再现部常常是不加任何变化地重复首部,特别是一些舞曲和谐谑曲。一般不重新记谱,只在最后标明D.C.。有时再现后会加一个尾声,
标明Coda。而浪漫主义时期以后的作品中,变化的再现部更为多见。
4、曲式各部分的反复
三部曲式的三个乐部及其内部组成段落,都可以按照小型曲式的原则进行反复。反复时可以作旋律的装饰变化,和声的改变以及织体的变化等。
中部与再现部的联合反复,是常见现象。这种反复往往是变化的,如变奏、缩减长度等等。
二、三部曲式的中部及三部曲式的基本类型
从三部曲式的结构图示中可以看到,三部曲式不同类型的区别在于中间部分:一种是具有独立完整曲式结构的中部——即“呈示型中部”,也称“三声中部”。一种是结构不成为完整曲式的不稳定的中部——即“展开型中部”,也称“插部”。另外还有综合了以上两种中部特点的“混合型中部”,以及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型曲式结构的“集合型中部”。
①呈示型中部
包含“三声中部”在内的所有具备呈示型稳定结构特征的中部统称为“呈示型中部”。三声中部(Trio)这个称呼是从巴罗克时期保存下来的,是古典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中间乐部的名称。因为那时的中间乐部
是用“三重奏”即三个声部写成的。后来虽然写法越来越多样,但是人们依然沿用了“三声中部”这个名称。
三声中部主题的特点通常比较平静和稳重,结构比较方整,没有不稳定的展开,与首部相比较为端庄、质朴、较少活跃变化的急速发展。流动的、精力充沛的首部和平静的、从容不迫的三声中部相对比的情况是常见的。三声中部不一定要与首部形成调式或调性的对比,但有调式调性的对比是比较典型的。
该类型中部的特点主要可归纳为:
主题上,必须引进新主题,与
结构上,段落分明,结构完整,常形成明确的曲式结构,如二段式或三段式。
和声上,常常引进新的调性,并贯穿整个中部,使新主题的对比再附以调性的对比,使这种对比得以强调。常常做收拢终止,调性变化相对较少。
体裁上,适合于表现风俗生活性内容,适用于快板乐章和舞曲、进行曲、谐谑曲(谐谑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cherzo,字面意思是“戏谑”。谐谑曲的性格特点是幽默、风趣,富于幻想)。
典型结构实例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selina张承中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5
复杂结构实例分析: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
微光歌词②展开型中部
将“插部”作为三部曲式的中部,常见于慢板乐章。它的两端与三声中部的两端在结构上没区别。
插部的和声调性很不稳定,和声变化频繁,常用不稳定和弦来加强紧张度,调性动荡不定,在最不稳定的情况下,整个插部没有一个中心调。结构也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而展开,不构成完整的曲式结构,段落的划分不甚清晰。
该类型中部的特点主要可归纳为:
主题上,以引进新素材比较多见。
结构上,没有三声中部那么完整,结构不完整,不平衡,不稳定,内部没有重复,最后往往有一个起连接作用的段落准备再现。
和声上,仍要引进新调性,不稳定,模进、离调,变化音多。
体裁上,往往见于慢板乐章。如交响、奏鸣套曲中的第二或三乐章。
典型结构实例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
总的来说,呈示型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与中部的对比通常是动与静的对比,而展开型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与中部的对比通常是静与动的对比。
陈静仪而两种类型中部的共同点为:都建立在与首部主题的并置对比基础上,调式或调性常常与都首部形成对比。
③混合型中部
将呈示型与展开型两种写法加以综合而成,较罕见。19世纪中叶起,在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三部曲式的中部往往兼具呈示型中部和展开型中部两者的特点,即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和声与调性,但整个中部仍为开放性。
典型结构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