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豪情 黄征
第七章  变奏曲式
第一节  概述马云老婆张瑛和儿子
 
1、变奏手法与变奏曲式:
变奏作为一种音乐材料加工的手法,在各种曲式结构内都可能被应用。变奏曲式的雏形,早已在民间乐手即兴反复变化的乐曲演奏中存在着。但是,变奏作为一种成熟的曲式,还需在自始至终变奏的同时,借助于其他曲式原则的组织,以形成有合乎逻辑的变奏曲形式。
因此,在分析变奏曲时,除了要分析出:A1AA2A3…等主题和不同的变奏段落、变奏手法外,还需指出,该变奏在整体结构上,借助了哪些曲式组合则(如:再现三部性原则、多部对称原则、或奏鸣原则、套曲原则等)。
 
2、变奏曲式的主要类型:
变奏曲式的变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保持原始音乐主题材料和结构轮廓不变的总前提下进行的变奏加工,被称为严格变奏。另一类变奏可以通过展开肢解原始主题的结构,甚至加入某些新材料对乐曲从各个方面进行变奏加工,所以后者变奏的幅度更宽,常常导致音乐性格的变化,被称为自由变奏或性格变奏。
 
3、变奏曲式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变奏曲式的特点在于它对深入开发原始主题的各种潜力(包括能量和表现力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变奏曲式的兴起又与器乐演奏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展示演奏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等需求,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变奏曲只使用一个主题,但是偶然也有用双主题变奏者,被称为双主题变奏(其标记则通过“ABA1B1……”表现)。双主题变奏与单主题变奏的不同之处,在于双主题变奏曲在结构上多了一重循环原则。超过两个主题的变奏一般不用,因为主题过
多,变奏起来必然冗长、繁杂。
变奏曲式的使用范围很广。它可以用于独立的乐曲,也可以作为乐曲相对独立的一个曲式部分。它还经常作为套曲中的一个独立乐章出现在奏鸣、交响音乐中。
第二节  固定基础变奏
 
谱例1:巴赫《b小调弥撒》第16曲《磔刑》;谱例2:亨德尔G大调《恰空舞曲》主题;谱例3: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选曲《波斯人的合唱》主题
 
1、固定基础变奏的定义:
固定基础变奏是严格变奏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固定音乐结构的某一可记忆因素(如某一种固定低音、某一种固定和声功能序进或是某一种固定高音旋律)而实现对音乐其他诸方面因素的合乎逻辑和艺术表现需要的变奏。
 
2、固定基础变奏的分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固定基础变奏主要包括有固定低音变奏、固定和声变奏和固定高音变奏三种类型。其中,固定低音变奏和固定和声变奏均产生于巴罗克时期,而固定高音变奏则出现得较晚,它主要是民族乐派时期的产物。以下分别讲解这三类不同的固定基础变奏:
①固定低音变奏
固定低音变奏来源于古老的管风琴演奏(即由脚踏板先单独奏出一种固定的数字低音,然后,固定低音线条循环的基础之上,用手指一层层地加入其他声部的演奏,以形成音乐的复调式变奏发展)。所以,固定低音变奏曲的特点总是与复调音乐风格相联系。又由于这种变奏当初常出现在1718世纪的帕萨卡利亚舞曲[1]中,所以固定低音变奏又常常被称作帕萨卡利亚变奏。
固定低音变奏的主题长短不一,长者可能是一个乐段,短者也可能是一句或一个乐节等更小结构单位。因此,不同固定低音主题的一次性陈述并不一定都能构成一个基础曲式单位,
其音乐的组织,还经常需要通过其他各声部的综合陈述,并借助于某种曲式组合方式,才能完成。
固定低音变奏不仅可以用于器乐,也可以用于声乐;不仅风行于巴罗克时期,还被一些作曲家发展沿用至今。如:巴赫著名的管风琴曲c 小调《帕萨卡利亚》和他的《b小调弥撒曲》中第16首的合唱《磔刑》等,均是固定低音变奏。当代作曲家肖斯塔柯维奇在他的某些钢琴前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交响套曲中,也有使用固定低音变奏的乐章。
实例分析:
巴赫《b小调弥撒曲》的第16首,合唱《磔刑》(又被译为《基督受十字架刑》):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固定低音变奏曲,3/2拍,e小调,复调风格。按照帕萨卡利亚变奏固定的陈述格式,该曲先由固定低音主题单独陈述,而后合唱进入,开始变奏。以上这些节拍、速度、调式和陈述方式等,都属于典型的帕萨卡利亚变奏曲风格。
合唱使我们得以接触到巴罗克时期宗教音乐的一些状况。乐曲表达了教民们为耶稣受难于十字架感到的巨大悲痛,并表现了他们对耶稣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由衷崇拜和歌颂。
其结构包括:
引子:第14小节,乐队初次展示固定低音主题(即“a”句),为合唱进入做好准备(见谱例1)。
固定低音主题的特点是一种由八度上行跳进后,又级进下行至低八度的旋律基础低音线条。它不仅便于与合唱声部形成了对比复调变奏关系,而且非常艺术地为整首合唱提供了最厚重的悲剧性底。
整个合唱可以分为六段。由于固定低音只有一句,时值长度也只有4小节,所以在音乐的主体部分中,大多数相对独立的音乐段落都以固定低音的两次陈述(“4×2”)为一个基础曲式结构单位,只有含综合再现功能的第Ⅴ段采用了“4×3”的结构。即:
前世欠你一滴泪I 段:512 小节(a1a2):声乐部分的复调线条以下行级进为主,突出了哭泣的音调;
第Ⅱ段:1320 小节(a3a4):旋律线条改由上行级进开始,音乐语言中似乎增加了一点发展或颂扬的因素;
III段:2128小节(a5a6):声乐线条更多了一些曲折性发展,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
第Ⅳ段:2936小节(a7a8):为乐曲中唯一的主调音乐织体段落,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合唱队采用了典型的四部和声进行,节奏宽广,气势宏伟,集中颂扬了基督为拯救人类而自我牺牲的崇高品德;
第Ⅴ段:3748小节(a9a10a11):这一部分结构较前几个变奏段落结构伸长了4小节,声乐部分又恢复了复调性写法,有对前各面复调段落的旋律线条进行综合概括再现的功能作用。
第Ⅵ段:4953小节(a12):音区下降音量变弱,音乐的陈述从收束走向终止[2],是乐曲的尾声。
以上变奏曲从固定低音角度看,是以“句”为基础单位的固定反复结构,总共反复12次,构成一组大起大落的乐曲总体低音线条。但是从整体结构看,它又是一种拱型结构:其第Ⅰ—第Ⅲ段是拱型结构的上升过程;第Ⅳ段是拱顶;第Ⅴ—第Ⅵ段是音乐结构的下降与结束过
程。这种音响的建筑与教堂的拱型建筑极为近似。或许二者都希望体现那种厚重、宏伟、高大的气质,当然也可能是不同艺术结构中的一种共性感觉或巧合。
现在我很幸福②固定和声变奏
这种固定基础变奏的基本特点是,乐曲的变奏始终都被控制在固定的和声功能序进之中,并且尤以器乐性音型织体及和声华彩变奏见长。由于历史上这种固定和声变奏曲常用于恰空舞曲[3],所以有时固定和声变奏又被称为恰空变奏。
实例分析:
亨德尔 古钢琴曲G大调《恰空舞曲》,恰空舞曲在巴罗克时期广为流行,多用固定和声变奏方式演奏。亨德尔创作的恰空变奏曲一方面反映了巴罗克时期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同时并存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专业器乐演奏技术的发展。因为,只有器乐演奏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以展示和声各种织体表现和华彩性演奏为特点的固定和声变奏。该乐曲的结构如下:许飞 那年夏天
主题A18小节):乐段结构。和声特点:第14小节包含有从主和弦经重属和弦到属
方向的离调,第58小节则主要是通过主、下属和属功能回主和弦终止(见谱例2),变奏开始后,音乐不要求保留原始主题所提供的高音旋律线条或织体、低音等,只要求在以上和声功能序进的控制范围内进行变奏。该乐曲先后变奏了21次,每次变奏均以8小节为一段。如:
A1:从右手的8分音符分解和弦演奏开始,到A2转为左手的8分音符节奏律动;A3A4难兄难弟罗嘉良为8分音符三连音的左右手先后变奏;第56变奏的左右手演奏又进一步加快为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技术……,通过各次变奏,音乐逐步展现出一种器乐演奏技术的逻辑发挥。
鉴于该变奏曲的多段性,音乐往往还有宏观性的层次布局:
A段-A 8段的变奏均采用G大调,可以算作第一个大的发展层次;
A9段-A16段的变奏又从慢速(Adagio)开始,和声改为g小调。但功能序进和小节数都没有变,只是调式彩发生了变化,体现出在新调式范围内固定和声变奏的又一发展逻辑层次起伏;
A17段-A21段的变奏,音乐再次回到了G大调……,所以该变奏曲从宏观看,又呈现出再
现三部性结构特点。
规模更加宏大的固定和声变奏请参见贝多芬的c小调《32首变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