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天歌词
wonderful girl贝多芬bB大调第六弦乐四重奏(作品op18)的音乐演奏分析
youandme作者: 胡晶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序烛光里的妈妈原唱
    “ 音乐要从人类心灵中燃烧(点火)”。这句普罗米修斯的座右铭把伟大的思想赋予到了贝多芬艺术作品里。创作对于他来说是更高的目标,他通过艺术作品把自己对人类的爱与自由的渴望传递给世界。这位艺术家站立在两个时代的交汇点上。他的创作是基于多个世纪的音乐传承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以及在德奥大地上出现的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尤其是他的前辈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贝多芬时期,体现在他音乐中的已经是19世纪——那个持续的社会动荡时期的一种新形态。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开始,、战争、随之席卷了整个欧洲,那是一段在公众意识中深刻而复杂的时间段。新思想,新艺术标准面对着全人类,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对音乐的理解和需求,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功能。贝多芬自然就成为了作曲史上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仅是一位音乐领域中的作曲家,而且其作品还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贝多芬说:“我的作品——不是缩略图,也不是精密的产品,而是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如果你想把他们按照我的模式表达出来,那就用你们的画笔图上彩,用你们健康强壮的声音把他们演奏出
来。”他的这句话特别适用于他的弦乐四重奏。这部创作遗产不会让任何听众无动于衷。贝多芬四重奏的创作有别于其交响乐规模化的紧张戏剧性的发展,这里广泛的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当你演奏这些作品的时候你会特别强烈的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新感觉新思想。
    一.贝多芬早期四重奏创作风格毁人不倦歌词
    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按照18世纪的传统音乐创作规则谱写的。具有早期古典主义时期重要而典型的思想特征。与前辈们作品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社会上的观念和形态的相同。此期间贝多芬创作了8首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包括《春天奏鸣曲》,作品第24号,1801年),2首为大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作品第5号1796年),三重奏(弦乐与钢琴),四重奏op.18和很多其他各式各样的室内乐作品。贝多芬保持了早期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主题特点,以轻快的舞曲韵律结构为主题,旋律主要根据歌曲咏叹调而来。它们布局对称,结构完整。但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作品已经显现出音乐的悲怆和戏剧特征,超越了田园诗般的平衡与和谐,比如在三重奏op.1,四重奏op.18——c小调中。而且这些“情绪”特征仍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狂飙突进”,请记住这种18世纪典型的作品特征,比如《c小调五重奏》或者同为c小调的莫扎特《幻想曲》,还有海顿的《f小调钢琴变奏曲》。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创作手法与18世纪音乐美学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些早期维也纳古典学派教育形式的原则依然在贝多芬的作品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古典时期作品的主题基本以“诗节”为原则(四小节或八小节一组等等)。然而贝多芬早期作品跟海顿莫扎特的谱写方法相比还是有自己的突破,他的一些作曲法
迹象和一些和声规则与早期古典主义发展形势不完全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