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 20摘 要:隆安壮族“芒那节”是壮民族祭祀稻神的节日,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隆安县的儒浩村、博浪村等地举办。壮族“芒那节”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以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多学科视域,通过田野考察,以及访谈模式,以口述历史史料论述壮族“芒那节”的节日音乐的历史与当代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芒那节;口述史;师公音乐
口述史视域下壮族芒那节音乐文化调研
◎ 李玲/贺琛      (广西艺术学院)
一、芒那节音乐仪式的历史发展和仪式程式
(一)基本概况
隆安壮族芒那节是主要活动在广西隆安县境内的一种壮族传统稻作文化活动。在壮语中,“芒”“那”分别是
“神”和“水田、水稻”之意,芒那节即稻神节①。壮族芒那节是一个系列性的稻作祭祀活动,以六月初六的“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等三个仪式最为热烈和隆重,它是整个壮族芒那节的核心。
人们之所以选择六月初六为祭祀核心,原因是稻作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民间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种原始的农耕文化现象。距今6500年前就已经从事稻作生产的隆安壮族先民与其他稻作民族一样,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弱小,先民为了寻求水稻丰收,常常运用朴素的类比联想的思维手段,借助女性特于的生殖功能,用人类的繁衍来比喻谷物的繁殖,把种子发芽、生长、抽穗、结实等一系列生物现象过程与人类的受孕、怀胎、生产等过程联想起来,强调的是生殖繁衍功能,因此稻神的形象越来越拟人化,进而演变为稻作农业的祭祀习俗。具有生殖繁育功能的女性,被赋予了超越自然与神灵的身份和法力,备受人们尊敬。他们把对鸟的图腾崇拜和女性生殖结合起来引申出对百鸟之王——娅王的崇拜。娅王逐渐成为壮族水稻的守护神,成为壮族稻作农业的最高神灵。所以,隆安壮族民间留存有大量对娅王与鸟图腾的崇拜习俗,并且一直贯穿在稻作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既是壮族万物有灵观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壮族人民“两种生产”(即水稻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价值观的一种。
民国时,广西各地兴起破除迷信的毁庙风,壮族芒那节活动开始衰退。改革开放后由于分田到户,农民又自发地开始举行芒那节活动,芒那节进入了复苏期。复苏期以来,壮族芒那节的众性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尤其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阶段和县政府决定打造隆安“那”文化
品牌以后,壮族芒那节更是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全面得以保护。
(二)音乐仪式程式
每年六月六芒那节,是隆安县民间各地举行稻神祭祈求丰收的盛大节日。通常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做法事活动。
1、请大王
早晨,大王庙里香火療绕,各家各户都先把祭品拿到这里摆
放。然后再拿到田桐祭禾神。而师公们在田边做法事之前,也先在这里举行祭拜大王、恭请大王出行的仪式。师公们便手执法具,有节奏地摇着铜铃,敲锣打鼓,一面唱着《请神词》,一面虔诚地舞拜,时间多在10分钟或半个钟头不等。
《请神问》为壮语,汉译大意如下:今日驱因鬼。请大王出面;把鬼怪赶走,大王力无边。今日招鬼魂,请大王出面;待秋后丰收,隆重来还愿。
2、驱田鬼
欠你的幸福 陈诗慧
师公们在大王庙里拜祭祈请后,就前呼后拥大王到这里护坛做驱鬼法事,法事一般从上午10点正式开始。
开始进行驱田鬼时,师公有执长剑,有执长棍,手摇铜铃,離锣打鼓,边舞边唱,作驱赶状,并由一主事师公用当地壮语念诵经文,七八名师公穿起师公服,头戴黑傩面具,手拿铁剑、铃铛及各种乐器,沿着全村的田埂巡游,以驱赶祸害庄稼的田鬼。領头师公左手捧一铜体米酒,右手持青柏枝,用柏枝沾酒酒到沿途村民身上,并祝福道:“身体健康!风调雨顺!”村民们争着把自家孩子往前推,以沾到师公播撒的“福泽”。
3、招稻魂
当地人认为,稻谷长得不好,是由于田鬼作怪,稻禾魂飞魄散,必须把受惊吓和飞走的稻魂招回来,稻禾才能长得好,才能结出饱满稻穗。师公们做完驱田鬼法事,把田鬼赶走之后,便沿着田埂,走进田间,在田间小道上巡回三视,反复颂唱《招魂经》,其经文汉译大意如下:盘古造天地,母王备谷种;谷靠魂护身,魂散米失损;魂散米失损,虫钻米不成;丰收靠稻魂。稻魂快返回。稻魂快返回,稻花结满穗;九十月丰收,拿猪头祭拜。
4、祭田祈雨
在靠天吃饭的年头,要使稻禾生长的好,获得好收成,驱田鬼、招稻魂只是人的一种愿望。其实,如果,如果老天不降雨,没有风调雨顺,稻禾是无法生长的好的。按照旧俗,师公们在举行驱田鬼、招稻魂仪式之后,还要做一个祭天祈雨的法事,当地人认为这样就能实现他们期盼风调雨顺的愿望。经文汉译大意如下:烧香来祭天,天下雨才成;给田地湿润,让禾苗发青。禾苗叶不青,稗草高过人;求皇天老组,慈悲降甘霖。有雨禾才长,烧香敬祖神;九十月收获,再还愿奉敬。
90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周杰伦稻香歌词5、请娅王
“娅王”——稻神由女人扮演,当娅王登场的时候,壮族芒那节达到高潮,此时全村的人把稻穗、稻花扔向她,随后,她换上一身缀有鸟毛的礼服,因为娅王也被称为“鸟王”,传说她曾为人类祈雨种稻,因而周边的田地也被称为“鸟田”。在一片乐声中“鸟王”走向人,把丰收的祝福带给大家。
6、祭姆王
姆王,壮人俗称鸟王。传说古时候掌管风雨雷电的天神故意刁难百姓,一年当中不施半点雨露,致使禾苗干枯,民不聊生,姆王于心不忍,上天请天神降雨。天神大怒:“你愿意替他们吗?”姆王说:“如果我死了,能救众生,那就让我死去吧。”于是天神下令降雨七天,从此老百姓又能耕田播种,安居乐业了。人们为了纪念它的功德,特地把这一天定为姆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蒸制米粉,杀鸡杀鸭,焚香点烛祭奠姆王。
二、2019年的音乐考察和口述史记录
(一)文艺晚会
2019年7月6日,笔者前往隆安县儒浩村进行了田野考察。这一天晚上,村民们为庆祝芒那节,自发的举行了一场文艺晚会,晚会由隆安梦艺文工团倾情打造。
此次晚会共有18个节目,节目类型广泛,有独唱、舞蹈、小品等。带有地方浓郁特的《隆安山歌》
(男生独唱)展现了和谐美好、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幼儿园舞蹈《石头剪刀布》《哈哈操》《红山国》表现了孩子们的可爱纯真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男生独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热情的沙漠》《朋友》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也让此次晚会气氛达到高潮;双人舞蹈《山谷里的思念》《一壶老酒》也为我们展示了隆安人民的能歌善舞。晚会呈现了隆安县灿烂悠久的稻作文化,展示了隆安人世世代代居住的美好家园,晚会还表现了隆安人在经济发展和改革浪潮中奋发图强、赶超跨越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隆安人安宁、繁荣的美好生活,向观众奉献了一台充满浓郁文化特的视觉大餐。
杨棋涵图片但是,传统的芒那节仪式音乐文化未见出现,而前文梳理的历史上传统芒那节音乐仪式活动则是本人在考察中的口述史采访和调研地方文献而总结的。从之前举办的仪式中来看,芒那节仪式多采用鼓、钗、锣等民间乐器伴奏,舞者边舞边伴奏,在一定程度上还使用了旗(幡)、面具、鼓、锣、钗、蜡烛、香、纸钱、纸符、水、剑、犁、耙、铲、锄、水桶、喷水竹筒等道具。舞蹈中除了主师公唱诵祭文外,另有一文一武两名师公分别手持剑、棒进行舞蹈,最后,其中一位文官向场地四周甩水甩米以答谢稻神,武官则手持利剑驱赶阴兵保护禾苗。祭文如下:
求雨祭文
热巴迪丽个人资料古壮文                                                      汉译大意近年来,政府不再统一经费支持芒那节祭祀活动,很难再重现
大型的芒那节祭祀活动。村民自发的芒那节活动是以家为单位的小型祭祀活动。并没有把整体的芒那节仪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对待,只是看到了局部,有着“小家”而无“大家”的问题。如何让村民自发的加入保护与传承芒那节活动中来,这是我们要为之思考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芒那节传承人的口述史调查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笔者有幸请到隆安县文体局文化顾问、隆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陆有作老师、芒那节师公——陈琨师傅、第八代壮族芒那节传承人——雷达主任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1、申遗的学者陆有作老师
问:隆安县的地理环境、当地的文化环境对于芒那节音乐的形成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答:千百年来水稻生产历史悠久,是发祥地之一,有很多证据支撑。因为一些社会变革原因,人们就慢慢淡化这种意识,甚至要毁掉,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加上整个环境的宽松、舆论的氛围,人们又重新唤起了对传统的理念,所以觉得是有基础的。
问:您对芒那节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答:我们觉得像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传统文化丢失的越来越多,留下来的越来越少,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能够传承它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如果不传承,再过十年、八年之后广西就没有了,消失了。留给后一代去看、去感悟、去体会,
也让其知道我们前人的辛苦,知道古人的聪明才智,也是隆安的一个文化象征。
问:政府官员与文化馆负责人对于芒那节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做法与措施?
答:前几年适当给与赞助,最近两年由于各种原因就没有官方支持来举办了,只有民间自发的小规模的举办。不过我觉得还是政府适当引导较好,因为这个节日的非遗也是由于政府重视这方面才的得以成功,政府也应该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重视。
解读:陆有作老师的采访不仅代表着他自己的态度,在无形中也体现着现阶段隆安一部分人的想法,我们也可以从采访中知道目前芒那节的发展现状。陆老师对于芒那节还是有着积极的态度,他希望芒那节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不是止步于此,在文化馆工作也促使了他像更多人推广着芒那节,他也更加希望有着越来越多的隆安人民能重视着这个传统文化,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对他来说,芒那节是民族文化瑰宝,保护且继承对于每一个隆安人来说,是责任,更是义务。
2、传承人陈琨师傅
问:您现在一般去参加什么样的活动?
答:丧葬不去,只去参加一些小型的祭祀活动,祈福、结婚、祭祀之类的。
问:您唱的内容是口传心授的,还是有具体唱本?
答:有唱本,传承下来的,都是手写的,父亲留下来的,用桂柳话演唱,大概是劝人善良,不做坏事的内容。
问:您可以讲几个民间常用的唱本内容吗?
答:除三灾。三年人的运气轮回一次,有高有低,运气差的时候就是灾难,需要做法解除,运气好,庄稼就好,运气不好就是有
91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黄勇汪峰北京北京/ 20鬼神做怪,需要到田地里做法来解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庄稼大获丰收。唱完一次大概要一两个小时。
做毛人符,三头六臂,拿主人的生辰八字写在上面,放到田野里面去,起到一个看护作用,庄稼就会长的好。
天罗地网,毛人上船,也属于芒那节的一个小部分,也有着祈祷来年的五谷丰登的作用,是每家每户自己请师公做法。现在都是年老的在做法事,年轻的师公做帮手。
问:唱本内容有哪些?
答:有选良辰吉日的,有佛经、僧法的。
解读:陈琨师傅是隆安县本地人,精通芒那节仪式的各种环节以及多种经文诵唱、舞蹈的动作。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如今的师公传承不再以家族传承为主,对仪式感兴趣的年轻人就可以师傅学习传承下来,一开始陈师傅是不愿意成为师公的,由于种种原因以及父亲的强烈劝说才成为了师公。虽然陈琨师傅在父辈继承师公技艺,但目前陈琨师傅的儿子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而师傅也不再强迫。
3、村民代表雷达主任
问:芒那节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举办?
答:以前都有的,现在年轻人懒的做了,现在不搞那个活动每年也是请客。
问:师公传承方式是怎样的?
答:报道我为第八代传承人,确实也不只是这一种,村里面比较有文化一点的,讲话人家会听的,我现在是主任也是村长,村长带头来做活动,以前我们也不懂哪个是代表。
问:现在村里还有道公吗?
答:没有的,道公都是请外地的,请的是武鸣的师公,因为那边表演比较好看,不同地区的道公做法的内容都有相通的点,周边儒浩村还有师公,去年也举办过小型的芒那节活动。
解读:雷达主任是第四代传承人李美杏的徒弟,他从小生活在稻神祭发源地博浪村。雷达主任完成学业反乡务农,他听师傅李美杏回忆起过去稻神祭的热闹场面,于是萌发了把稻神祭延续下去的想法并做出一系列措施。虽然如此,稻神祭习俗的濒危现状越来越明显,不可忽视。
三、对于当代芒那节仪式音乐文化现状的反思
(一)发展现状
现阶段,尽管仪式音乐依然存在,并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但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大多数村民文化意识形态不强,虽说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村民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较为薄弱。师公老龄化;青壮年受到现代主流文化的影响,对民族传统的音乐无感;由政府资金支持举办的大型“芒那节”仪式活动,仪式音乐展演较少,只在特定的场合或事物中才得以呈现;一些唱本多数为口传心授,因没有应着时代
董文华个人资料的变化而改编或者创新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解并会唱芒那节仪式音乐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系列的困境均是造成目前芒那节音乐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发展策略之我见
笔者认为,为更好保护和发展芒那节仪式音乐文化,可从以下
几点进行:其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组织开展芒那节相关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其二,高校及文化部门应重视芒那节仪式音乐选题工作的落实;其三,加大培养芒那节仪式音乐传承人力度与支持;其四,可采用举办芒那节仪式音乐创新发展研讨会、“芒那节”音乐文化艺术节等途径进行芒那节仪式音乐的交流、传播;最后,应编写芒那节仪式音乐相关书籍、整理编辑师公演唱剧目等。“芒那节”音乐要具有自我改善和革新的意识,只有与时代同步发展,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融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当中,才能使人们真正地从内心去接受它、喜爱它、欣赏它。
结  语
宗教与音乐融合即形成了多元的广西宗教音乐文化。芒那节作为广西隆安县境内的一种壮族传统稻作文化活动,成为了隆安壮族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壮族师公音乐的综合呈现。现在,音乐口述史的价值在音乐史料的研究中体现的越来越重要,它将短暂的音乐记忆通过录音、视频等方法保存起来,最
终通过学者的分析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把原生态的音乐面貌和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下来,成为研究没有文字的民族以及偏远地区音乐历史的“钥匙”②,对我们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在未来也会成为音乐整体发展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 苏志刚,雷英章.壮族稻神祭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5.
② 谢嘉幸,国曜麟.两种史诗——音乐口述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
参考文献
[1] 蓝鸿恩.壮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 梁庭望.壮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3] 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
广西艺术学院2019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壮族“芒那节”节日音乐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变迁——音乐口述史视域下的考察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1060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