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ern Music  225
Extensive Music Research  泛音乐研究
唱一首简单的歌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
司靖珂
(南昌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隋唐时期,政治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为音乐文化交流传播奠定了现实基础,宫廷燕乐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与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进行融合,成为隋唐时期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民间俗乐是在前代汉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中广为流传。笔者通过对此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的音乐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隋唐时期;宫廷燕乐;民间俗乐;对比;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227-02【本文著录格式】司靖珂.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J].北方音乐,2020,04(07):225-226,228.
狠狠哭
基金项目: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8XSKY46)。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分化、政治变迁、民族杂居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西域的歌舞伎乐逐渐进入中原被少数民族音乐所吸收后,再与汉族音乐相融合,为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且为达到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时期,结束了近四百年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迎来国家统一,促进了国内的缓和;此时也与周边国家建立和睦友善的关系,从而推动了国内各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语言特点而改变了音乐,于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传入对中国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隋唐时期宫廷燕乐表演形式及内容
燕乐是我国古代宫廷音乐中的一部分,与雅乐相对。燕乐的概念可分为两种:广义的燕乐和狭义的燕乐。[1]广义的燕乐指古代皇宫贵族宴飨宾客所使用的音乐;狭义的燕乐则指的是唐多部乐中的第一个乐部——燕乐部。宫廷燕乐是在民间音乐和外国音乐的基础上,经过宫廷乐工的筛选加工,专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服务。
隋唐宫廷燕乐的表演形式分为“隋、唐多部乐”“坐、立部伎”“隋唐燕乐大曲”“法曲”等。[2]
时代|乐总名
“七部乐”隋
“九部乐”唐
“九部乐”唐
“十部乐”分部名称
国伎燕乐燕乐清商伎西凉伎西凉伎西凉伎高丽伎清商伎清商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高丽伎高丽伎安国伎天竺伎高昌伎龟兹伎安国伎安国伎安国伎文康伎龟兹伎龟兹伎龟兹伎礼毕文康伎
康国伎康国伎康国伎疏勒伎疏勒伎疏勒伎
扶南伎扶南伎
隋唐多部乐,大抵是依据我国不同民族和外国不同国家归类的。由于隋代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经济开始发展。贞观四年,唐大军在阴山之战中彻底打败了东突厥,美人计mv
突厥走向衰亡,外族音乐以“贡品”身份进入中原,九、十部乐就是产生于中原与突厥两大政权对立的时代,是中原王朝向外扩张的结果,是李唐统一天下的艺术象征。[3]
高宗在显庆三年时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后,九、十部乐就极少使用了。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隋唐多部伎进一步发展,使得内容更加丰富,音乐形式又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新的风格和具有民族特点,形成了《坐、立部伎》,[4]成为了盛唐时期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代表。
乐总名
分部表演形式人数风格《坐部伎》
wake me up
䜩乐堂上坐奏
珊瑚颂那英
3—12人
典雅细腻,注重个人技巧
长寿乐天授乐
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
安乐堂下立奏64—180人
气势磅礴,常伴有擂鼓
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
冯绍峰的图片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二部伎的产生与国家政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带来了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导致二部伎逐渐从鼎盛时期开始衰落;由于藩镇割据带来的连续战争,二部伎在唐宣宗至唐昭宗时期从曾经的繁荣鼎盛至完全没落。[5]
隋唐宫廷燕乐大曲是隋唐宫廷燕乐融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多段式结构,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型乐舞。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
结构
表现方式
节奏伴奏散序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
节奏自由无拍无歌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器乐伴奏破
舞蹈为主
节奏逐渐加快
器乐伴奏
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兼有歌唱的合奏形式,具有很高的地位。它的风格相对淡雅,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是基于保留了汉族传统音乐和积淀了华夏清乐体系的精髓,融合了道教音乐、中国化的佛教音乐和外来音乐因素而形成的。《霓裳羽衣曲》[6]是法曲重要的代表作,但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