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那年,我师
范毕业。很幸运,通过编制考 试,我回到小学母校——苏
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踏上了心仪的教师岗位。针
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盛泽实验
小学提出新四项基本功—— 一书三读、一文三改、一课三
磨、一题三讲,让每位教师都
卷入常态化研究中。学校还 每年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师陶
杯”“教海探航”“园丁杯”等征文赛事。过去
的十年,在“教海探航”等省级征文比赛中,我
非常有幸获得了三次特等奖、六次一等奖,在教 育科研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雕刻爱情好文章是“逼”出来的
论文写作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
师来说,真是一件绞尽脑汁的难事。写什么? 怎样写?无从下手。但是,教学反思及论文写 作一直以来是我校引导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方
法,教科处要求我们每月上交两篇教育教学随 笔,学期末再交一篇论文。于是,在学校的要求 下,我被“逼”着去不断思考、不断记录。2010年,
由于下一届的“教海探航”颁奖大会要在我校举
行,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人人参加这一赛事,并邀 请了杂志社的专家来给我们进行论文写作指导。 记得当时专家看了我的文章后给我提了这样的
问题:你觉得你的文章观点有什么新意?与众
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这些内容有人研究过吗? 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充分吗?……看似不经意 的提问,却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我茅塞顿
开。我认真地聆听着、记录着,回去后将许多观 点重新进行思考、排列、组合,进行深度挖掘。
一次次的自我修改,一次次的与专家面对 面,心儿也变得更加明澈起来:原来写文章还要
杰克逊演唱会下载注意选点,要有大视野小视点,要有自己独特的
用纸和笔谱写成长的旋律
马晓菲
观察与视角。在几易其稿的修改过程中,我深 深地懂得了:这不只是参加一次征文活动,更是
一次大胆探索与反思的自我提高过程。经过一 个学年的实践与探索,我积累了许多素材,写成
的论文《把耳朵叫醒——用“音乐的语言”唤醒
儿童的另一种听觉》获得2011年“教海探航”
一等奖,我还获得了“年度新人奖” O
好研究是“做”出来的
没有实践就没有好的论文,好的论文肯定 来源于自己真实的教学实践。我时刻提醒自己: 写作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更是促进教学的提升,
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义务教
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音乐 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于是,围绕这个核心,
基于儿童的音乐经验,设计出有创意、切合儿童
音乐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便成了我研究的一 个重点。主题既定,教学中研究方向就更加明
确,教学思路也愈加清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O  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从问题的
提出、梳理、归因分析,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实践中反复检验,终于形成了自己比较满意
的探索路径:反复出现,变模糊的为清晰的;形
象再现,变听到的为看到的;结构呈现,变无序 的为有序的;生动表现,变不确定的为可把握 的……这些都是我在“做”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总第
4741475
202」・
2B
叫我第一名下载
3B
23
人物
A 忒埶嚅衍、宅
第4741475
期202
・2
5
3B 24教学方法。2012年,我的论文《唤起儿童的音
月中天
乐记忆——基于儿童经验的音乐审美教学》再
次获得了“教海探航”一等奖,还被刊登在2013
年第1期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这让我更
加坚信,好文章是“做”出来的,因为获奖论文
浓缩了我近一年的关于音乐审美教学的实践与
反思。
好思想是“借”出来的
好的文章要有好的思想,思想可以引用专
家的理论,也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借”来。有次
听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四年级语文课《九
鹿》时,有一个教学片段让我深受启发:薛老
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佛经故事,并说信不信老
师把它画下来。学生笑着,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于是,老师用语言描述故事,并让学生闭上眼睛
倾听,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学生的
答案很精彩: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敦煌莫高窟,
有的说脑海中出现了一册很美的连环画,……
当薛老师让大家把眼睛睁开时,全体学生惊呼:
clc组合咦,怎么什么也没有?!
这个教学过程,不禁使我联想到音乐课堂
中也有相似的现象—
—审美通感效应。于是,
一种好的思想——通感,就这样被我“借”了过
来,成为我研究和写作的重要主题。在实践中,
我以培养学生听觉能力为基础,让学生在欣赏
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引发多种感官的感觉经验,
化无形为有形、化无为有、化无绪为有绪、
化无声为有声,从而产生听声会意、随意幻形的
通感意象。这种审美通感有助于儿童迅速领会
音乐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
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我写成了论文《伟大的
错觉与美妙的享受》。论文获2013年“教海探航”
特等奖,我获得了“杰出水手奖”O
好想法是“悟”出来的
2013年“教海探航”征文颁奖结束后,学校
又紧锣密鼓开始布置下一年征文撰写工作。而
此时,我的心中早已悟出了研究主题——儿童
审美意识在音乐教学中的觉醒,并已经开始在
教学中实施了。
可以说,正因为先有了审美意识,世界万物
才有美与不美。音乐的美是通过耳朵传递到我
们身体各个部位,从而使人们的各种感官在审
美活动中都可以产生美感。所以,音乐的感觉
是否敏锐主要取决于身体的感觉是否敏锐。换
句话说,让儿童通过自己的身体及动作去体验
音乐,就变得尤为重要。于是,如何唤醒儿童的
音乐审美意识,让他们的身体会“唱歌”、会“跳
舞”、会“演奏”、会“作画”、会“创作”等等,
从而令教学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便
成了我的又一个研究重点。
教学实践的背后要有理论来支撑,所以阅
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在充分积累
的基础上,当真正动笔来写这篇文章时,颇有倾
泻而出之势,平时教学中的所思、所感、所获此
时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脑海中是课堂上和孩
子们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交流,与音乐碰撞出来
的心灵火花……2014年,我的论文《“无目的”
的“目的性,,—儿童审美意识在音乐教学中
的觉醒》又获得了“教海探航”一等奖。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的论文在“教海探航”
征文比赛中又先后获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一次,东方忌
另有若干篇文章获江苏省“师陶杯”“五四杯”
征文比赛一等奖。我出版了个人专著《多觉联
动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领衔的研究团队多次
受邀在省内外进行展示。2019年,我获评苏州
市吴江区“青年拔尖人才”;2020年,我又获评
苏州市音乐学科带头人。
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我,一名青
年教师,正走在这样一条成长的路上,用纸和笔
谱写成长的旋律……
(马晓菲,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228)
责任编辑:
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