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斯科的陌生人 beyond北京演唱会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是民族弓弦类乐器中使用最普遍,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的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主要用于独奏、伴奏和小合奏,也是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重要声部。现代人看到二胡丰富的演奏形式,殊不知它自诞生以来随着改朝换代经历了无数的嬗变与变革。笔者正是基于这个基础对二胡伴奏形式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关键词:嬗变 裙角飞扬>未来日记的主题曲百花齐放
中图分类号:shall we dancej632.21 文献标识码:a
一 古代二胡根源及嬗变
具史料记载,二胡的前身本是“奚琴”或“稽琴”,发源于唐代的北方奚族,是唐代奚族的传统乐器,它的原理是依靠马尾摩擦弦产生声音。最早关于二胡文字的记载始于宋朝,称二胡为“南胡”或“胡琴”。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描述了人们坐在马车上拉琴的生动场面,这也是关于胡琴的最早文字记载。宋代音乐理论书籍《乐书》中也有关于奚琴的记载,它指出奚琴原本
是胡乐,采用弓弦拉奏,在民间广泛流传。
当时主要的拉弦乐器是在北宋出现的用马尾弓拉弦的胡琴,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记载,胡琴的形状像长柄,用两根弦拉奏,琴头上镶有龙头,音充满了哀怨。北宋元丰五年(1082),广泛使用了马尾做弓弦拉奏的胡琴于北部边疆军队中。到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际,胡琴已广泛流行,那时全国大量制造丝弦,故丝弦也称“杭弦”。
元代的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当时胡琴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弹弦乐器的特征,其形制上与今天流行的龙头二胡更为接近。甘肃榆林石窟元代壁画中描绘了一个乐手拉奏胡琴的情景,胡琴龙头弯曲,有两根弦,用弓拉奏。元代的胡琴在宴乐中多用来独奏或者合奏,也广泛用于军队的礼仪表演和演奏活动中。元朝开始,“胡琴”的名字则成为诸多拉弦乐器的总称。
明清时代的胡琴流传更为广泛,多运用在民间乐器合奏和戏曲伴奏中。明朝末年,拉弦乐器崛起,成为戏曲活动的领队乐器,演奏的技巧非常高超,各种炫技手法层出不穷,展示出其独特的演奏魅力。
发布评论